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能抑制盈余管理
2016-10-21周彩红
周彩红
【摘 要】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日益增多,证券、银行等领域逐渐受到关注,有关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问题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公司投资作为公司拓展经济领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决定因素之一,对企业的短期、长期战略规划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对会计信息可比性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会计信息;盈余管理;可比性;抑制
一、会计信息可比性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会计信息可比性最早源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可比性,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会计学会、会计原则委员会等职业团体就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在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可比性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外一些公司先后进驻中国市场。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引进,会计信息运用准则也跟着发生了改变,跨国公司的崛起促进了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比性同时也受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形式下“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因此,在企业会计准则(1992)中,从会计核算的角度详细解释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会计信息应该做到相互比对, 便于分析。
3.会计信息可比性
会计信息的可比对性分为横向可比对性与纵向可比对性,其中横向可比性是指在同一时期由不同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对比,也被称之为狭义可比性;纵向可比性是指在不同时期里对同一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对比。根据不同空间范围的比较,横向可比性又可分为国内不同主体会计信息可比性和国际会计信息可比性。会计信息可比性可以扩大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有用性性能,它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做出比较、分析、鉴别和预测,从而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
二、盈余管理概述
近年来,盈余管理已成为国内外会计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盈余管理的定义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目前有两种比较权威的定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的观点,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行为来实现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二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的观点,他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中,通过实施有目的地控制,来获取某些个人利益的行为。
三、会计信息可比性与应计盈余管理
管理层通过应计盈余管理控制的目的是获得控制权和私有收益,比如,提高声誉、增加在职消费等。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作为掌握公司控制权的管理者,在会计准则限制的范围内采用满足自生利益的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盈余管理的存在对企业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公司管理者进行应计盈余管理虽实现了控制权及私有收益,但是对外部投资者来说是一种利益的剥夺,这种行为一旦被公司发现,就要受到公司的严厉惩罚或者被解聘。因此,实施应计盈余管理有可能给管理者带来利益,同时也会让管理者付出沉痛的代价,均衡二者之间的利害关系是管理层决策的重要目标导向。
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属性,有助于用户识别和理解相关项目。根据研究发现,可比性不高的公司,其信息的不确定性也高。当公司与行业内其它公司的盈余同步性较低时,管理层倾向披露更多的盈余预测信息。随着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环境对外部投资者变得更透明,管理者采取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增加,而相应的收益并未增加,这会抑制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
四、会计信息可比性与真实盈余管理1.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
通过会计准则的逐渐完善和对其监管力度的加强,对应计项目的操控容易引起审计和监管机构的调查,这样会引发诉讼风险。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会计准则要求严格和执行力度逐渐加强的环境下,要加快管理者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换动机。同时,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对审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要降低审计的诉讼风险,就需要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这样会对从事盈余管理的企业客戶收取更多的费用。
2.真实盈余管理更具有隐蔽性
良好的公司管理机制虽然能够协调好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盈余管理也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对真实盈余管理并没有约束作用,由于真实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因此提高了审计师对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有效甄别的难度。由此可见,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是否可以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其关键在于是否可以改变管理层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换的动机上。我们一致认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能会加剧这种转换动机。
首先,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环境会随着可比性提高而变得更加清晰、透明,但对于管理者操控的真实盈余交易活动来说,由于会计转换系统相似的两个公司能够转换成相同的会计产出,可比性的提高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在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甄别能力上并没有提高。
其次,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降低了审计师或监管者的审查成本,增加了应计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但没有增加真实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1)审计师对审计报表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是管理层编制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进行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而不是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甄别。(2)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更具隐蔽性,一般的审计师确实难以对真实盈余管理加以甄别,只有那些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才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治理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开国,俞国栋,郑倩昀. 被诉讼事件披露、股票市场反应与盈余管理[J]. 上海金融,2015,09:73-80+14.
[2]李刚,陈利军,刘国栋. 会计信息可比性与债务融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03:68-74.
[3]朱瑞明. 资产减值处理与盈余管理抑制的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11,13:94-9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