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温泉县牧民定居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6-10-21庞恒国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现状目标问题

摘 要:近年来,针对温泉县草原牧区牧民定居与草料地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笔者对牧民定居建设草料地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现状;问题;目标

一、草原牧区牧民定居与草料地建设现状

温泉县牧民是指在天然草原放牧、逐水草而居、四季转场,生产资料只有牲畜和草场,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人。主要以蒙古族、哈族等少数民族为主。温泉县依托国家投资建设,将各类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并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实物补助、资金补助、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方式对牧民定居宅基地用地,住房用材,草料地建设用水,定居点改水、通电、修路、种草、牲畜品种改良等各个方面给予补助。同时,积极引导农牧民出资投劳,推动自治区牧民定居和饲草料地建设。

二、草原牧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牧区经济发展一直没有摆脱“人口增长—牲畜增加—草场退化—效益低下—牧民增收难”的状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草原超载过牧,退化严重。从2008年至2015年,我县牧民户数由1717户增加到2002户,增长16.6%;40%以上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沙化,产草量下降了30%-60%,草原承载能力降低,鼠虫害、旱灾、雪灾等次生灾害频发,毒害草快速蔓延,土壤荒漠化,水土流失不断加剧,虽然国家近些年加大了草原建设投入实施的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项目区草原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恢复,但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还未根本扭转。

2.生产方式落后,牧民生活贫困。我县畜牧业在全州畜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我县畜牧业又是弱势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很多,特别长期处于常年游牧和数量扩张型的传统发展模式,牧民生产方式粗放,收入来源单一,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牧区经济效益低,牧区收入明显低于农民,且收入差距出现逐步拉大的趋势。2015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12元,而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778元,牧民人均收入比农民人均收入少434元。牧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农民收入,这种现象在全县各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3.牧民定居水平不高,进展缓慢。虽然我县牧民定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牧民定居水平整体不高,大多是“人定畜不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定居户比例不到30%,有房无地、有地无水、有畜无草、棚圈简易、饲草料地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生产设施严重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在牧民定居点积极开展种草备料工作。

三、饲草料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我县草原三面为山,环境条件差异很大,资源建设条件各不相同,应按照因地制定、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饲草料地建设、牧民定居与转产分流方案,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提高投资效益。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我县根据“以水定地,以地定草,以草定畜,以畜定人”的原则,依托牧区水利工程,统筹规划,科学论证,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饲草料地建设项目。

3.优化配置,持续发展

优化水草资源配置,在实施暖季草场放牧,冷季舍饲圈养的前提下,调整天然草场利用时间,解决放牧草场人畜饮用水源,把原来用作冬春放牧的冷季草地改变为暖季(每年5-10月)利用,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有助于恢复退化草地植被,实现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4.强化管理,注重效益

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工程要求,必须以乡镇、牧场统一进行牧民定居规划和建设,加强建设期和建设后期管理,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建设定居、暖棚,饲草青贮等,规模经营,增加牧民收入。

四、建设规模及效益分析

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和建设需要,建设规模包括饲草料地建设,牧民住房建设、棚圈建设、青贮窖建设、人畜饮水设施建设、牧民定居点供电、道路、文化室等公共设施建设等。我县从2009年开始牧民定居住房与暖圈建设已开始列入了保障住房工程。

效益分析:

1.社會效益: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因地制宜地分流牧区人口,发展草地牧业,改善生产条件,使牧民定居后继续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或使牧民在第一产业内转产从事种植业,使牧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对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牧民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发展牧区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效益:根据温饱和初步小康的规模需求,可以满足一户牧民冷季舍饲圈养物质需求,再通过积极开展冬羔育肥生产,可实现每只羊单产增加2公斤左右,按市场价计划,每只羊至少可增收50元以上,按每户每年出栏羊100只计算,户均增收可达5000元,牧民的人均收将逐步提高。

3.生态效益: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优质高产饲草料地,发展草地农业,形成新的草原生产力,以新增草料进行冷季舍饲为支撑,把冬春草场改为夏秋利用,由全年放牧改为半年利用天然草原。同时减少放牧牲畜头数,发展效益畜牧业,将会有效减轻草原放牧强度,从根本上抑制草原退化,并依靠和发挥草原自我更新修复能力,实现退化草原自我修复和草原资源永续利用,对于有效保护和持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构建温泉县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庞恒国(1962-),男,大专学历,副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现状目标问题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