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创作意识

2016-10-21邹舒远胡红霞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哈代宗教乡土

邹舒远?胡红霞

摘要: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世纪之交英国农村出现的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剧烈变化,还融合了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主观思想。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所蕴含的乡土意识、悲剧意识和宗教意识来解读哈代的创作理念,以探究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乡土;悲剧;宗教;创作意识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学最重要的代表,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过渡到现代主义文学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为世界文学宝库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小说珍品。哈代的小说大都以他的家乡——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为背景,表现19世纪中后期在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侵袭下,英国宗法制乡村的历史遭遇。多塞特古称“威塞克斯”,故哈代将这类小说命名为“威塞克斯小说”(也称“性格与环境”小说),包括:《绿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絲》(1891)和《无名的裘德》(1895),它们代表了哈代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众所周知,《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将挖掘该小说所蕴含的乡土意识、悲剧意识和宗教意识,分析这三种创作意识在小说中的表现形式,解读其深层内涵,进而透视哈代极具特色的文学观和创作理念。

一、乡土意识

哈代被人们一致称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乡村文化的最后代言人,主要原因在于他在小说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淳朴的乡土气息,这也是他小说的独特之处。这种乡土气息具体表现在哈代的自然情结、宗法情结和民俗情结三个方面。

(一)自然情结

从《绿荫下》开始,哈代就形成了其“性格与环境”小说的基本创作模式:首先,他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风光和一群世代生活在此的农民。他们有着纯真质朴的情感、和谐单纯的关系。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部就班地生活着。接着,闯入了几个外来入侵者。这些入侵者与当地农民在生活习惯、思想、教育等方面均不相同,因而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矛盾、爱情纠葛、痛苦乃至悲剧。在创作中,哈代善于用大自然的意象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并赋予这些意象以深刻的含义。劳伦斯曾这样评价哈代:“哈代的作品有一股自然的强烈的感情力量。”在哈代的笔下,一叶草、一棵树、一片云、一股风、一池水都是具有灵性的生命实体,它们与人类活动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的描写在深化小说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故事是从苔丝的家乡布蕾谷里的马勒村开始的。在小说开头,哈代用了一整页的篇幅描写布蕾谷的美丽和僻静。这些环境描写从表面上看好像与作品中的人物及活动没有直接联系,但仔细思考之后,读者就不难发现这些自然场景的描写极富寓意。哈代用布蕾谷的美丽来衬托苔丝的美丽;布蕾谷的僻静则暗示苔丝这个“自然女儿”的不谙世事和纯真,她对家乡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对人世的险恶和艰辛尚不知晓。

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都是以他的家乡多塞特郡为背景而创作的,那里有绿树成荫的草地、石楠丛生的荒原以及各种小动物。哈代从小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诗意和神秘,由此也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理想:过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这一理想也直接影响了他日后的小说创作。

(二)宗法情结

哈代的家乡是一个保持着古老的宗法传统的村落,从小他就饱受宗法制乡村文化的熏陶。哈代创作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农村,农村宗法制土崩瓦解,致使农村经济破产,即便是偏远的多塞特郡也不能幸免。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美丽、善良的农村少女苔丝为帮助家人解除困境因而进城向亲戚求助,结果却是不断遭到别人的侮辱和伤害。而为了保护自己,她杀死了多次糟蹋她并毁掉她一生幸福的纨绔子弟亚雷时,社会就以法律的名义判处她绞刑。

从苔丝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威塞克斯农民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如何丧失自己的家园和土地并向无产阶级转变的过程。哈代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文明摧毁了农村宗法制,促成了新型的社会和人生的种种悲剧。在理性上,他虽然支持先进的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和新兴思想,但在情感上,他对其家乡的宗法制田园生活又有着无限的依恋。可是,哈代清楚地知道这种田园生活虽然美好,但终究要成为历史。

(三)民俗情结

与现代派作品相比,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应该是相当传统的。在塑造人物时,他在许多方面效仿传统的民谣和传奇故事。而具有许多现代人特质的苔丝姑娘也是一个民谣式的人物。评论家骚塞灵顿这样说道:“《苔丝》以处女被花哨的年轻绅士诱奸这样一个民谣故事作为全书的基础,再加上一层严肃的道德批评。”据笔者研究发现,哈代的这种“民俗情结”源自其童年生活。幼时,哈代的祖母和母亲经常给他讲述民谣和传奇故事。所以,哈代最先接触的是民间文学而不是经典作品。他对民间文学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他常常把听到、读到的各种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记在一本笔记本上,然后再用于其作品中。在经历多年的创作之后,哈代的“民俗情结”最后上升为一种美学思想,他认为,文学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来带给人乐趣。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哈代的小说中充满了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二、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是悲剧的灵魂,它折射了人类痛苦、悲伤的经历。大多数读者给哈代贴上了“悲剧作家”的标签,因为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都充斥着浓厚的悲剧意识和宿命论观点。哈代深受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和德国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命运观念和悲观主义情绪,这使得他同19世纪英国主流社会和伦敦文学圈子始终格格不入。他小说中的人物或是受一种难以抑制的本能的驱使,或是因某种无法预料的偶然的捉弄,往往陷入可怕的悲惨结局。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讲述的都是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遭遇悲惨命运或惨死为结局的人生悲剧。

淳朴、善良的农家少女苔丝为了她的父母和弟妹甘愿冒险到城里去认亲,希望此举能改变家里的窘境;而由于涉世未深、年少无知,她被少爷亚雷诱奸;而后,她幡然悔悟,离开亚雷回到农村,勇敢地生下、并抚养自己与亚雷的孩子;在孩子死后,她又到一个农场去干繁重的体力劳动以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在那里,苔丝遇到了自己的真爱安吉尔,可是安吉尔在得知苔丝过去的经历后却无法接受而远走巴西,留下苔丝继续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几年后,当安吉尔想通回来找苔丝时,却发现苔丝又回到了亚雷的身边。安吉尔的回归,让苔丝加深了她对亚雷的痛恨,认为是他再度破坏了自己的幸福,所以毅然杀死了他。最终,苔丝被判绞刑,结束了她悲剧性的一生。

哈代给这部小说定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这样的评价和小说中苔丝被诱奸、生子是极不符合的。这实际上是哈代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道德观念和男权至上理念的挑战。男权至上的统治思想是造成苔丝悲剧的客观社会环境。亚雷诱奸苔丝,法律不予受理;苔丝杀死亚雷,却被判处死刑。安吉尔虽然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资产阶级青年,但一旦得知苔丝“失贞”,也难以跳出旧的道德观念的桎梏。正如哈代在小说中写道:“这位青年,本来有先进的思想、善良的用意,是最近25年来这个时代产生的典型人物,而一旦事出非常,他却不知不觉地还是遵从小时候所受的训练,还是成为习俗的奴隶。总之,愚昧落后的思想和无情的社会制度是造成苔丝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哈代对这样的社会制度极度失望。尽管她也曾经反抗过,但是在恶劣的社会环境面前她的抗争只是一种徒劳。不仅仅是《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的其他几部“性格与环境”小说也表现出浓厚的悲剧色彩。

三、宗教意识

哈代生活在一个宗教信仰产生危机的时代。受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的影响,后来又受叔本华的内在意志力论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他自己的进化向善论或社会向善论。哈代对陈腐的宗教观念及由此产生的窒息个性、扼杀人性、阻碍自由和思想解放的陈旧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社会舆论非常痛恨。在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他无情地批判和抨击了腐朽的基督教观念和教会。但同时,他深知沿袭几千年的陈旧基督教观念和道德伦理观念的顽固,黑暗势力的强大,个人反抗力量的弱小。他笔下的许多主人公面对陈旧的宗教观念和社会压力,虽奋力抗争,但最终摆脱不了悲惨的结局。

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对失贞的女子十分残酷。按照当时的宗教道德观念,苔丝“失贞”,就是有罪,就该接受上帝的惩罚,就该以受苦受难(例如终身不嫁或自杀)来赎罪,以换得死后的救赎。整个社会都对失贞女子抱以偏见,罕有同情,无论上流人士和还是贫寒之家都不愿意娶她们为妻。哈代对宗教的陈规陋习和教会的虚伪和教义的违反人性十分反感,强烈要求变革。苔丝不顾基督教的教规自己给私生子行洗礼在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认为这样的描写是对上帝的亵渎,是对教会的蔑视和攻击,但这一情节却充分体现了哈代的人道主义精神。

四、结语

哈代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他所创作的“性格与环境”小说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和思想,特别是其中包含的乡土意识、悲剧意识和基督教意识使得他的作品经久不衰,常读常新。哈代以及他的创作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和不断进行新的发掘和研究的重要文学现象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庆勋.论哈代的乡土精神[J].外国文学評论,1998 (03).

[2]杜军,张扬.解读托马斯·哈代小说的悲剧意识[J].作家评论,2012(10).

[3]李淑云.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意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1).

[4]石小红.解读哈代小说的宿命论和悲剧色彩[J].鸡西大学学报,2010(02).

[5]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 张谷若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6]谢灿琛.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对基督教的批判与继承[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9).

猜你喜欢

哈代宗教乡土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乡土分外妖娆
哈代之家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