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6-10-21魏毅敏蔡慧娟吴德飞
魏毅敏 蔡慧娟 吴德飞
[摘 要] 试验结果表明, 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30毫升/亩防效最好,与对照药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5克/亩间均有极显著差异,也高于25%嘧菌酯悬浮剂60毫升/亩,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水稻较安全。生产上推荐使用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30毫升/亩于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防治2次,每次间隔7-10天。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42-01
2014年笔者受安徽银山药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对该公司生产的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进行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安徽银山药业有限公司提供),100克/升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天津市施普乐农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PD20095405)生产),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上海禾本药业有限公司(PD20110783)生产)
1.2 试验设计
按试验方案要求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0毫升/亩、25毫升/亩、30毫升/亩,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5克/亩,25%嘧菌酯悬浮剂60毫升/亩;清水对照(CK)。每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小区间筑小田埂隔离,防止串灌。
试验在仙游县龙华镇爱和村七组早稻田进行,试验地海拔62米,冲积壤土,土质中等,排灌条件较好。品种为扬两优6号,生育期约160天,2月19日播种,4月18日插秧,亩种植丛数约9600丛。水稻生育期为的幼穗分化6期,长势较好;纹枯病中等发生,药前病情指数为2-3左右。
1.3 气象条件
试验中前期、中后期多阴雨天气,日均温23.3-30.2℃,最高温25.6-35.5℃,最低温19.6-26.8℃,雨日10天,雨量179.3mm,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为害。试验前,气温较低,纹枯病发展较慢;试验期间,气温较高,雨水较多,纹枯病发展较快。第一次施药时及施药后3天无雨,药后4-6天有中到暴雨,雨量107.1mm;第二次施药前6小时有中阵雨,雨量17.5mm,施药时及药后1-4天基本无雨,药后第5-6天有中到大雨,雨量52.8mm。无影响试验结果的恶劣气候条件。
1.4 试验方法
2014年6月11日按设计剂量在纹枯病发生初期、水稻幼穗分化6期,亩加水60公斤(每小区用水量1.8公斤)、用利农牌HD-400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配单个空心园锥雾喷头(工作压力0.2-0.4MPa、流量0.65-0.88L/min)均匀喷雾一次;6月18日水稻水稻幼穗分化8期、第一次施药后7天再施药一次。每次施药时田间均保持3厘米的水层3-5天,待田水自然落干后再緩慢灌水。
1.5 调查与计算方法 第一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二次施药前和第二次药后10天分别调查防效。调查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相连的5丛,共25丛,记载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9级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
2 结果与分析
经方差分析,第二次药后10天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其中处理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30毫升/亩防效最好,与对照药剂100克/升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5克/亩间均有极显著差异,处理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毫升/亩和对照药剂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60毫升/亩防效较好,与对照药剂100克/升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5克/亩间有显著差异,处理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 20毫升/亩防效略差异,但与其它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详见附表。试验期间各处理对水稻较安全,处理剂量内无明显药害症状。
3 小结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亩用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30毫升,第2次施药后10天防效为72.75%,比对照药剂100克/升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5克/亩防效63.92%高或略高,与对照药剂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60毫升/亩防效70.95%相当,可以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为害。
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水稻较安全。生产上建议使用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30毫升/亩于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防治2次,每次间隔7-10天。
参考文献
[1]《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国标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