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徽商职业教育观探析

2016-10-21王颖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徽商职业教育

【摘 要】徽州历史上是移民社会,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从徽州走出很多各界的精英人才。文化因素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无疑是一种优势,在徽商崛起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徽商辉煌的一个主要因素。商业经济发展一定要重视教育,徽商重视并大力投资教育,重视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技能教育,其独特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徽商;明清时期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人才,换句话说,就是使受教育者在获得整体教育的基础上再辅以某种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虽侧重于某一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根本上还是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综合是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原文化的代表,明清时期徽商已敏锐地认识到商人本身在商业活动中文化因子的至关重要,在古徽商的意识中,商业经济不仅仅只是利润,更重要的是文化,商业经济必须重视发展教育。正是这种观念的引导,明清徽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发展地方教育,特别注意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综合,最终形成一种地域传统习惯模式。文化因素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徽商崛起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是徽商走向辉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教育理念为首,职业教育渗透于传统教育中

(一)全新文化观,促进经商良性发展

徽商文化本质上是移民文化。据历史文献记载,徽州人的祖先多为在徽为官或躲避战乱等迁徙徽州的中原衣冠贵族,他们将儒家正统文化一并带到了由于山高闭塞而相对落后的徽州,改变了徽州原有的人地关系模式,使中华传统文化正脉的中原文化在徽州形成了一种新的融合,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事实证明,文化构筑着人格。历史上中原世家大族大规模的南迁活动,使徽民长期受儒学文化熏陶,久而久之对后世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最终构成了徽州商人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和地域性格。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耕国家,“士农工商”,商居末位,商人一直受社会轻视。为求得自身的发展,面对传统价值观,徽人发出了“商何负于农”的呐喊,崭新的价值观鼓励着徽人理直气壮地以经商去参与竞争,去争取事业的成功。“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勇气,“丢”出了徽人眼前一个崭新的世界,更“丢”出了徽商文化的辉煌时代。当然,徽人历史上经商成风反映了徽州自然地理的客观要求,也正是这种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徽州人得到了锤炼,最终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的“徽骆驼”精神以及敢于拼搏创新的思想意识。四处飘泊的徽人在经商中开阔了视野,深刻体会到文化是经济的根本,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人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是能够立足社会、得到发展的关键。唯有不断自强,才能永远自立,激励着他们以海纳百川之胸继续吸纳、汇聚中华各地域文化精华,使本土文化不断得到扩充与完善。根植于厚实的儒学文化土壤的徽商,尊重知识,重视人才,重文兴教已融化在徽商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浸透在徽商生活的各个方面。徽人全新的文化教育觀最终带来的不仅仅是科举的成功,它的作用更多地渗透于徽商的经营理念,并对徽商心态的定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徽商在众多商帮中脱颖而出,在中国商业史上辉煌三百年。这种全新教育理念,在当时需要强大的勇气支撑。

(二)倡教办学,重视后代智力开发

“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明清徽商明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依靠教育,其中规范化的学校基础教育尤为重要。新的经济观念的产生,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教育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组织内容。徽人外出经商见多识广,胸襟与艺事自然博大高远。

教育需要经济扶持,为让儿孙读诗书,“就儒业”,创造新生活,徽商不惜代价,加大教育投资。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时期,作为启蒙教育的“私塾”,在徽州遍及各乡各村,涉及千家万户。徽州官办教育的“社学”多而盛大,官民兼办的高级教学、科研机构“书院”,更是多达260多所。民间乡里还有很多文会、乡约等具有教学、教化功能的场所,族里子弟均可在此受教育。教授内容主要是《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书院更是有严格完备的规章制度,教学方式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讲解、释疑,而不是呆板的先生讲、学生听。一些名儒学士,在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子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培养其聪明才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保证了徽州教育的较高质量。新安理学培养了徽商文化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戴震朴学经世致用的治学目的、求真求是的治学精神、严谨科学的治学方法,为徽人树立了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明清两代,徽州人才辈出,如休宁一个小县城,从宋代至清末,先后有19人中了状元,谱写了“中国第一状元县”辉煌诗篇。郑玉、赵汸、朱升、戴震、程瑶田、吴承仕、王茂荫、胡适、陶行知等,他们的学术成就,已远远超越了徽州的地域,传播于华夏大地,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徽商雄厚的资财,保证了教育的实施,书院所代表的规范教育,影响着徽州的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当时徽州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儒家伦理为宗,构筑子弟刚柔品格

(一)儒家经典为核心,促使子弟精神成人

儒家经典是徽商施教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强烈渗透于徽州的文化中,徽商把塑造后代子孙的品格修养放在首位,先做人,再做事、做学问。朱熹从事教育事业长达40年,是继孔子后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高峰,其理学思想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三纲五常、忠孝仁义、修身养性等一套伦理道德观念,就是教育世人如何做人。儒家对人的精神品性的强调,社会模式上为“礼仪之道”。仁爱、高尚、温厚、互敬、忍让、秩序,必须成为行为规范;人格模式上为“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格理想;行为模式上为“中庸之道”。寻求恰当和宽容,既保全自己,又维护了世界。这种文化特性构成了徽州教育的基础内容。朱熹理学作为徽商为人处事的准则,一代一代在徽州延续。素质会让知识转化成能力,一个人的成功,情商因素远远大于智商因素,自信代表着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子孙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和理想的动力。

明清徽州的伦理教育对整个宗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长期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视教育的传统使理学得以在徽州发扬光大,而理学的发展也进一步繁荣了徽州教育。

(二)营造氛围,书院家庭教育互融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明清徽商除了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外,还很重视宗族、家庭教育。徽商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族教、家教,才能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能够独立思维的人。为光大先祖门庭,往往举宗族之力为子弟读书赶考提供支持,宗族重教为徽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徽商为了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徽商信奉“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注意随时随地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同样把塑造子孙的品格修养放在首位,有意识地开展“吃苦教育”、“挫折教育”,以期增进从业子弟克服困难的意志,刻意打造子弟精细、耐心的性格。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问题上,很是讲究方式、方法。从徽商建筑及宅内布置上我们可看到言傳身教在家教中的运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来”。许多富商之家往往自编教材,培养子弟慎敏好学、善于进取的性格。在徽州,凡是需要在技艺和耐心上下功夫的东西总胜人一筹。徽州“三雕”闻名于世,不仅仅是技艺的过硬,而是承载一个精细工艺的内心安静、不浮躁的体现。徽商教育渗透生活,言传身教,在此基础上使子弟掌握适应社会的专门职业技能,能以较宽的路子应对社会的需求,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徽州读书好学风气。

古代徽州的家庭教育,以其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同正规传统的封建书院教育相揉合,获得显著的教育效果。使古村落不但有优美的人居环境,还是人才的摇篮。

三、个性发展为重,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

(一)学用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

徽人自古就懂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要使后代成为状元,一是要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二是要有适应行业的技术和技能。明清时期的徽州是科举兴盛之地,徽商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职业技能教育被看作是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注重对子弟职业性教育和技能培训,关注子弟个体的现实存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在徽州,“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这句话贴切地传输了儒家伦理与商品经济之间微妙而又深奥的关系。徽人教育以务实为本,徽州的教育除传统的礼、乐、书、数等外,还有很多极具实用技能的内容,为适应日后经商的要求,教学中着重从知识、技能等方面对后继从业者展开全面的职业培训。徽州职业教育曾为社会培养了众多有道德、有知识、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徽州是明代珠算大师程大位的故乡,而徽州人又有经商的传统,珠算教育在徽州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再如徽州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了新安医学源远流长,有些先生因地施教,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教授一些医药知识。徽商注意从书本中去学习商业技能,既注重学习和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知识,同时,注重引导子弟把其中科学的、本质的东西,努力变为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商业经验,《士商规略》、《典业须知》、《水陆路程宝货辨疑》等商书,便是徽商经商经验的总结。在《生意蒙训俚语十则》中,徽商总结了十条营商的要领,其中“通变”即指做生意不死板,灵活变通。换做今天的语言便是注重信息,掌握市场动态,随机应变。徽商子弟正式经商之前,一般都要跟随长辈当学徒工,见习一段时间,以熟悉商情,其实就是岗前职业培训。

徽商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多地渗透于徽商的经营理念,提高了子弟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子弟的综合素质能力,保障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人尽其用,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发展职业教育主要是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儒家文化不仅重视强调厚德载物,还重视自强不息,强调社会责任。大多数徽人改变观念,勇于经商、做艺,事业成为徽商拼搏的核心动力。徽商自古以来形成的重视教育的风气不仅造就了历史上一大批缙绅官僚,也为徽商造就了大量具有相当文化基础的商业人才,徽商重儒的特色,使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商人,徽州艺人注重学养,既得力于徽商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善于融汇各种学问于本业之中,有些学科人才形成了明显的“家族链”,创世界,开眼界,源源不断输送文化滋养,书香门第,代代相传,徽人文化素质一代高于一代,英才辈出。徽派篆刻创始人何震,治印的特点“刀随意动,意指刀法”,实现了书法与刀法的一致。巴慰祖更是个多面手,仿制古器物,(以旧修旧)功力深厚,虽精于鉴赏者,也无法辨伪。胡开文墨店工艺考究,造型美观,质量上乘。汪伯立毛笔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精工巧制,反映了明代徽笔制作的最高水平。詹天佑设计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奠基人。张小泉剪刀,磨工精细,刀口锋利,是我国手工业的传统名牌。汪宽也对土布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徽帮厨师”更是遍天下。这些艺匠的思想中明显贯穿着徽州人务实的精神,他们的气质中透露着徽商文化的痕迹。

徽商职业教育在培养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最终将徽商推向极致。

综上所述,注重教育,给徽州繁荣奠定了基础,徽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注重弟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读书与做人并举,尤其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成就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代“儒商”。商人文化素质高,市场判断力和经营能力自然比较高,在商品市场变化莫测的情况下,善于审时度势,吸收和领悟经营之道,也使他们在叱咤经商的同时更富于理性。他们注重书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经营手段灵活多变,在激烈的商海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明清徽商的成功可以说是综合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见,职业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教育的渗透延伸,他不能脱离基础教育而独立存在。社会是多样化的,人才的类型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无论如何,首先是精神成人的基本教育,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西方一些国家已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中国目前也正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明清徽商教育体系思想与方法,对当今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昌宜.明清徽州的职业教育[J].安徽大学学报,2006.1

[2]陆贤涛.徽商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6

[3]方利山.徽商之文化解读[J].黄山学院学报,2005.4

[4]陈瑞,方英著.徽州古书院[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5]王颖.明清徽商与徽式教育[J].学理论,2011.3

[6]王日根.明清徽州商人的家族观念及其超越[J].安徽史学,2007.1

[7]宗韵.明清徽商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现象及原因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2006.4

[8]李琳琦著.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9]姚邦藻主编.徽州学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汪良发主编.徽州文化十二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王颖(1959.6~),女,安徽淮北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文学学士;2007年在复旦大学研修一年,主要从事中西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科研项目(编号:2015ACKY1522ZDB)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徽商职业教育
徽商怎样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