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青春设计对养成教育的价值研究理论综述

2016-10-21余瑞雪杨帆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价值研究养成教育

余瑞雪 杨帆

【摘 要】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养成教育,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养成教育进行了不懈探索,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研究成果,但从青春设计的视角研究养成教育的较少,为了更好梳理青春设计对养成教育的作用,现将相关文献和研究现状进行整理。

【关键词】青春设计;养成教育;价值研究;理论综述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养成教育是指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高校学生管理既是一项管理,又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协同教育和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不同的生命发展阶段的养成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养成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含了专业技能、良好行为的养成,更饱含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能力、职业素质等的养成。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从性质上讲,养成教育是自然人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认知社会化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教育方式上讲,养成教育是长期训练和培养的过程,需要个体进行反复的实践和体验来完成。

国内学者主要是对养成教育所隐含的心理观点、教育学观点等进行总结。养成教育需要充足的社会实践来提供丰富的外在刺激和不断的强化。强化包括了内在的情感体验和外在的社会赞许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外在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一系列心理素质,实质上是个体为适应社会需要做准备,是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中对近十年以来的文献进行检索,以“养成教育”为篇名的文献有3400篇,大部分文献是以中小学生作和未成年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养成教育”为篇名的有 101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养成教育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章共有10篇,没有一篇作为主要关键词。大多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学生能力培养、辅导员工作等为视角进行分析,很少以动态、分阶段、系统进行分析。因此,以青春设计为视角研究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视阈。

蔡元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养成健全人格则是一个基本的目标,要培养卓越人士,就必须以身作则,还提出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只注重理论灌输知识,也应该重视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陶行知十分强调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培养,不断告诫学生,在生活作风上要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真善美的人,完成德育的根本任务。

从内容结构上,高迎九认为按照国家教育方针的总体要求,养成教育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交往素质的培养。柯祥德认为高校养成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优良学风养成;高尚品行养成;健康心理养成;规范生活养成;人文素质养成。

从内容的具体形式上,邢国忠认为大学生养成教育是文明习惯的养成,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日后走向社会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从宏观上认为养成教育应包括规范性教育、纠偏性教育和陶冶性教育。

三、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基于大学生青春设计的视角

大学生青春设计从微观层面,结合具体人群各个学习生活阶段的特点,从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途径,以“大学生快乐生活”为养成教育的出发点,从“认知养成、情感养成、意志养成、行为养成”四个方面全面开展,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组织实践平台为载体,推进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基于青春设计视角的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系统化、生活化和人本化三个特点。

(一)系统化的养成教育

美国当代教育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认为德育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养成教育理想,就必须构建健康的养成教育环境。养成教育不仅具有个体特征,而且与群体特征、与周围环境文化特征是分不开的,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在特定的环境熏陶下所形成的习惯和理性。社会、高校、家庭都必须参与到养成教育中来,各自分工负责、协调并进,养成教育才可能实现。

(二)生活化的养成教育

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生活教育”,指出除了通过学校生活及各科教学来对学生进行间接道德教育外,更应注重社会实践,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

近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化的养成教育包含着三层含义:其一,养成教育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应将良好习惯的培养渗透在生活细节中。其二,养成教育是体验性教育,是贯穿于人的生活中的教育。卢俊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其三,养成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特性。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宽泛的,其过程也不像教授某些知识一样可以放在固定的地点进行,养成教育所包含的习惯及理性具有生活化的传承特点。

(三)人本化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人在成长中有着发展性特点,也就是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需求与发展任务。养成教育需要遵循人的发展性规律,抓住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进行连续性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应以基本研究习惯、创新习惯、实践习惯等为主。

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林格先生带领几十位专家对养成教育进行实践研究,推动了“养成教育”“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等教育理念。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概括了养成教育的14项操作内容:诚信,遵守规则,责任,计划周密、有条理,合作,爱心,追求效率,学用结合,善于思考,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乐观自信,毅力顽强,成功。

参考文献:

[1]关鸿羽.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1995(2).

[2]林英典.论青少年的养成教育[J].教育探索,2003.

[3]王浩.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5.

[4]贾克水,李天怀.浅谈高校养成教育工作的必要性[J].西财经学院学报,1996.

[5]柳国强,刘春魁.论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6]刘春魁.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邢台学院院报,2004.

[7]高迎九.关于养成教育的内容划定[J].辽宁教育,2010.

[8]柯祥德.浅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10.

[9]胡小伟,孙敬华. 关于养成教育理论的研究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3.

[10]徐浙宁.社会进步与养成教育——首届全国青少年养成教育论坛综述[J].当代青年研究,2004.

[11]佘双好.高校实践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理论依据和现实策略[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1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余瑞雪(1984~),男,湖北天门人,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讲师,从事公共政策与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杨帆(1986-),男,湖北京山人,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团委书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注: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學中环信息学院2015年青年教师科研育苗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大学生青春设计对养成教育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KYSK01。

猜你喜欢

价值研究养成教育
关于篮球游戏在高职篮球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浅谈古典文学与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探析乡村治理主体几个相关问题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应用型背景下音乐专业声乐表演中表现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