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016-10-21金丽艳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有效性问题

金丽艳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明确、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为有效教学提供有力支撑。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这是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失败的很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教学目标;问题;准确把握;有效性

教学目标支配着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是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只有教学目标适宜学生,教学生不懂的,讲学生不知的,练学生需要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不明

【案例】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案例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的不足在于没有指明学生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途径,教材中也没有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自己计算。这样的目标,容易导致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随意性。

(二)目标过高

【案例】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用书要求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与闰年以及各月的天数。但有些老师却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能灵活计算事情发生的经过时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有甚者让全班学生大量练习类似这样的题目“5月1日是星期四,爸爸去上海出差,6月1日回来是星期几?”大多数学生往往做得愁眉不展。殊不知,这样提高了难度,学生学得吃力,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3.目标过偏

【案例】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2)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 (3)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着眼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这个教学目标就只预设了学习的结果,没有体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

二、准确把握课时教学目标有效性的思考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某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因此,要走出偏差的误区,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依据教材特点、学情实际,确立教学基点,把握教学目标的有效度。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学生一般都具有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此外,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学会简单的购物,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新的课程观在体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的同时,必然导致课程目标由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

例如二年级下册《统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这样设计:

知识与技能方面: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1、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2、在交流讨论中,自主发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

(三)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 例如小学三个学段都有《可能性》,学生是从纯粹的游戏到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小、最后体验事件发生的几率等可能性,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次探究活动的目标是逐步上升,层级递进的,最终实现了概念的逐层完善。

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时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一课时,为了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我这样设计教学目标:(1)、一般学生能运用一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2)、基本功好的學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两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此时的高层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性目标,可能不用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了。

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缺乏指导性的目标同样只会使课堂教学误入歧途,唯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会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围绕着学习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保证学习目标的落实,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有效性问题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