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16-10-21袁茂秀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诗意课堂教学

袁茂秀

摘 要:语文教学以其独特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浸透着浓浓的诗意,古典诗词独有的诗性,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展现诗词的本意,还原诗词的特有韵味。本文从古典诗词教学的导入、朗读、感悟、拓展四方面就诗词的诗意化教学作了尝试性的探究。

关键词:古典诗词 课堂教学 诗意

千百年来,古典诗词以其语短情长音韵优美,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这意味着理想的古诗词教学需蕴含独特的人文关怀和倾注深厚的情感体验,也需浸透出浓浓的诗意,于是,如何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中上出“诗意”也就成为教学中引人关注的内容。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带着一颗诗心,保持一份诗意,同时让这份诗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融入教学中,使课堂诗意盎然。

一、诗意地导入情境

1.导语如诗,引领诗境美

在教学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多愁善感的诗人的眼中,月亮是一个极富人情味的事物,孤独时它是慰藉心灵的知心伴侣,思乡时它又能如鸿雁般传情达意,于是就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有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牵挂,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祝愿……苏轼就是这样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中秋之夜,月下独酌,遥望天上的一轮明月,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水调歌头》,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灵世界。”这样的导入亲切自然,既为学生呈现出诗意的美好,又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自然而然地对诗意语言产生敏感,紧跟着的诗词品读、赏析环节开展得流畅自然,诗意洋溢,语文味十足。

2.媒体渲染,营造诗境美

诗意由情境而生,教育学者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最佳途径是辅助以现代教学手段。课堂上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诗词表达情境,让学生们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未成曲调先有情”,慢慢地感悟美,细细地品味情。老师帮助学生开展自主的体验想象,诱发“诗意”的产生。

二、诗意地朗读吟诵

新的教学大纲强调语文的积累和感悟,重视语感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古曲诗词本身即入乐而歌,皆可吟哦,反复诵读是积累诗词名句的最佳途径。我们要让每个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自得,以“得”表达低吟浅哦的回味,真情迸发的诵读。教师不是在理解、赏析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之类的简单指导,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对诗词细心独特的体会,感悟洋溢在诗里行间的情意,自然把握朗读的技巧,抒展胸臆。

三、诗意地感悟理解

有人说:诗歌好比无谱的音乐,我们不能把音乐(诗歌)拆成“碎片”来欣赏。我们追求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着师生的灵气和悟性。“诗无达诂”,品味诗词,有赖师生情感、经验和体验的交融升华。

1.诗画结合,传情达意

诗词的意境仅用语言是不能传达的,古诗词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人喜爱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写当中,从这渗透了“情”的景物入手,用画来将这抽象的意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以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诗意。

以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诗人“单车”“问边”,行经广袤无垠的大漠,顿生孤独寂寞之感,故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绘景名句。学生从没有到过西北大漠,对诗中雄浑壮阔的景观难以想象,他们对诗人那种孤寂之感更难以理解。这时,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一系列以西北大漠为主题的画面,观赏那黄沙浩瀚的壮阔景观,让学生对西北大漠有初步的感观认识,然后让他们自行想象:假如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广漠之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时再回到诗中,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学生很自然就领略其中的境与情。再辅之以“落日”、“炊烟”的画面,让学生讨论:“烟”什么情况下才会直直地上升,“落日”如何显得更圆,这两种景物能钩起人怎样的情思……如此这般,诗意的情境如画卷般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学生便能一步一步地悟出“直”、“圆”二字的绝妙之处。

2.以诗启诗,借情悟意

诗词大都具有形象的可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能引发读者由此及彼或由浅入深的思考。教师如果能借用与所教内容相近或相似的诗句启发学生,会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以诗启诗”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意。

在教学《武陵春》时,学生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很是疑惑,“愁”不是物,何以用船载?对此我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借用了与原诗句有着相同表现方法的诗句来启发学生进行相似联想,巧妙诱导。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堪称佳句,以比喻对照写意,言愁之多而难以解脱。它们均化虚为实。”顿时,学生对诗情的领悟豁然开朗,借用的诗句和原诗句中的“愁”字合一,比喻通俗易懂,學生领会后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词人言愁之重的巧妙表达即能领悟,这样的教方既显示了语言的启迪联想之美,又能引导学生对诗词的独特感悟,进入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意境。

四、诗意地拓展延伸

古诗词学习的拓展必须精心设计,并非简单地一篇带多篇。拓展教材的组合形式可以是同一主题的诗:如以“送别”、“思乡”等为主题,整合相同资源的古诗词,采用“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融会贯通;可以是拓展同一作者的诗词:如学习李清照的《望江南》,补充学习她的《如梦令》、《醉花阴》等,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不同时期写作感情以及婉约词写作风格的把握;还可以整合同一景物的诗:如学习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后联系刘禹锡的《秋词》,同样写秋景的诗词不同的内容诗意,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这样在教学中,我们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写作手法等,结合“课标”推荐的必考篇目,以点带面优化整合资源,扩充阅读鉴赏的容量,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广度。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尘嚣弥漫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歌教学活动也应该保持一份诗意,让老师和同学在语文的世界里“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

[2]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诗意课堂教学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