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正常履行贷款合同的实践探讨
2016-10-21张秒高黄晓清
张秒高 黄晓清
摘要:当前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该助学助困的重大措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保证合同履行就成了贷款重要内容。笔者根据连续9年0恶意贷款违约率的实践,持续进行实践-理论总结-实践的循环论证,提出了一套有效的贷款工作管理机制。具体内容如下:①亲力抓好贷款的贷前资料审核和反馈,保护好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②做好贷中合同解读和贷后还款动员会,启发学生履行合同的还款意识;③促进贷款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提高履行合同的还款能力;④促进贷款学生的就业,以就业促进还款实践。多环节紧扣联动,共同促进了贷款学生的正常还款行为,从而形成了良性的还款氛围和循环模式,保证0恶意违约。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defaults occasionally happen, that cause adverse impact on the major measures of the student financial aid. Therefore, the performance of contrac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loan.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0 malicious loan defaults in recent 9 years, the author continuously demonstrates the cycle of practice-summary-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a set of effective loan work management mechanism. Specific contents as follows: ①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data verification and feedback before the loan and protect students' privacy and self-esteem. ② Do a good job of the interpretation during the loan and the reimbursement pep rally after the loan to inspire the student to perform the contract payments consciousness. ③ 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and growth of the loans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repayment ability of the contract. ④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the loans students to promote reimbursement practices. Many links are closely linkaged to jointly promote the normal repayment behavior of loans students so as to form the benign atmosphere and circulation pattern of the reimbursement and guarantee 0 malicious defaults.
关键词:助学贷款;履行合同;还款意识;还款能力;还款实践
Key words: student loan;performance of contract;reimbursement consciousness;reimbursement ability;reimbursement practic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9-0160-03
0 引言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學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自2000年全面实行[1]。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期间各项费用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若干意见》中表示,将贷款最长期限从14年延长至20年[2]。助学贷款对于保证高等教育公平意义重大,利教、利生,助学贷款合同的正常履行则是该措施长期顺利执行的根本,但助学贷款违约现象时有发生[3]。在当前助学贷款现状下,高校二级院系负责贷款的辅导员,作为最接近、最熟悉贷款学生群体的人员,其助学贷款工作质量的高低,对于贷款合同的履行作用重大。为此,笔者根据所负责的贷款工作连续九年零恶意贷款违约率工作实践和体会,探讨了提高贷款履行率、避免贷款违约的工作实践。
1 高校助学贷款的特点
①门槛低,覆盖面广,数量大。门槛低,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资助对象,标准以提供的乡镇或街道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即可。贷款学生正常就读期间,每年都可申请贷款,贷款覆盖面大。以笔者所在的二级院系为例,自2008年后,贷款学生的比例通常占全部在读学生的7%-10%。
②借贷程序方便。所走程序简便,网上申请、提交纸质申请表、签订合同即可。学生只需通过就读学校即可完成,不用直接面对银行。所需资料简单易得,只需网上填写资料和提供个人身份证明、家庭困难证明即可。
③所贷款项基本不过学生之手。助学贷款所带款项主要以学费和住宿费为主,贷款到账后主要以银行划扣的方式直接抵扣,不到学生之手。
④正常就读期间财政贴息,毕业后分期还款。
2 高校助学贷款对二级院系负责贷款人员的管理要求
①贷款人数多,要保证政令畅行,行动一致,必须严格管理,程序严谨。国家助学贷款以困难学生为对象,事实上只要学生家庭困难,能提供经济困难证明,只要符合申请条件,即予贷款。
②掌握贷款工作规律,抓住关键点,确保贷款学生责任明确,清晰还款程序。借款程序简单、贷款学生个人不设抵押,贷款与还款间隔期长,贷款人印象不深刻,容易遗忘,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根据笔者调查,学生在签订合同以后,非常熟悉合同内容的比例不足四成。从客观来讲,这符合人的记忆规律,无可厚非。从主观来讲,笔者以为这体现了部分学生历练少、处理事务不成熟、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但对于高校负责学生贷款工作人员来讲,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保持贷款的记忆,强化责任意识。
③掌握学生的还款能力,为消除恶意违约率提供保证。根据笔者的经验和工作实际,对于贷款学生只要做好提醒、教育和必要的帮助工作,均可正常还贷,学生具有充足的还款能力。从偿债要求来看,以学生连续4年均最高额度8000元贷款、年利率7%来计算,学生每年的利息负担是2240元。这对于正常就业的学生来说完全是可以负担的。根据连续8年贷款系统中501人次的统计数据,连续4年均贷款的学生比例为21.96%,贷款3-4次的人数比例为47%和贷款1-2次的人数比例为53%。从偿债能力来看,根据当前大学生的薪资,正常就业的学生均可负担。
■
3 促进学生如期履行合同的综合管理体系
3.1 建立良好的贷款管理机制,形成诚信认知,明确还款程序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要实现需者人人贷款、贷者人人还款的良性循环,就必须进行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具备适宜有效的管理机制[4]。良好的贷款管理机制是基础,掌握贷款学生信息和貸款全局信息是前提,帮助学生作好合同管理则是关键。
①亲力做好贷前和贷中审核和反馈,不乱借学生之手。这利于负责贷款的学生掌握贷款学生信息和贷款全局信息;又利于保护好学生的隐私,给予高度的尊重,在贷款初期即与学生建立好良好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即体现在业务水平上,更体现在对老师人格的信任。因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表明,贫困毕竟不是可值得炫耀的资本,虽不宜以之为耻,但至少人愿意一直为荣。
②做好合同的第一印象管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良好深刻的第一印象可使当事人对所接收的信息记忆持久、理解深刻,感受美好[5]。对于贷款合同也是如此。做好合同的第一印象管理,从时间和方式来讲,即是在贷款学生第一次接触贷款合同即签订合同时召开合同解读专题会,讲解和互动并列。从参加人员来讲,某年度所有成功贷款的学生和二级院系负责贷款工作的辅导员全部参加,辅导员作为主讲人员。从讲述内容来讲,主要围绕以下四项重心:一是激发履行合同、维护助学贷款政策的使命感,二是明确违约责任,三清楚还款程序,四是清楚问题咨询方式。通过这一活动,帮助学生做到心怀抱负、心存责任、心中有数。
③做好第七学期的合同加强印象管理,动员提前还款。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本科四年的大学生,大四学生进行贷款的人数比例通常占当年贷款人数比例大约在10%-30%之间;贷款次数少于4次的,多数是在大学前三年完成贷款的。这意味着超过70%的贷款学生,其末次贷款时间(当年的10月份)与合同约定的初次还息时间(当年的12月份)的间隔超过2年。从人的遗忘规律来讲,超过还款的具体程序和细节,甚至登陆贷款网络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也会有学生忘记。因此,在第七学期的毕业年,召开还款动员会,加强还款意识和还款程序的教育是必要的。加强还款程序印象有多种方法,尤以会议现场演示效果较好,可连接网络在助学贷款系统中直接操作。演示次数超过3次效果显著,根据现场的随机抽查结果表明,学生基本100%掌握。
此时,动员有条件的贷款毕业生在毕业前还清贷款,避免毕业后的还息负担,已被实践证明是个有效提高还款率、避免恶意违约现象的有效方法。
■
④做好还款到期日前15日的提醒工作,消除借款与还款长间隔的遗忘。目前,贷款工作的网络系统化,给贷款工作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可时时跟踪贷款学生的贷款进展,包括账户的动态。在还息日和还本日前15日做好提醒和联系工作,既传递老师的关心,又提醒具体的还款内容;可以避免遗忘带来的失误,也给财务紧张的同学一个筹款缓冲器,可有效提高合同执行率。
⑤建立健全沟通信息渠道,确保沟通无阻碍。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建立健全畅通无阻碍的联系渠道,是开展贷款工作的基础。飞信、QQ群、微信、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均需样样俱全。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师生的良好关系,才是确保沟通无阻碍的核心。
3.2 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合同履行的能力
从整体上讲,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比例通常在20%左右[6],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作为农林院校,各二级院系的贫困生数量基本类似。对于贷款学生而言,该群体的经济状况整体而言则更加困难。贫困生群体所具有的心理、能力、社会支持的劣势也往往更为突出。不论从校园和谐稳定、还是因材施教的角度而言,该群体都应获得更多的关注。从促进还款的角度出发,针对贷款学生群体,保证对学生的培养,提高履行合同的能力,则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因此,作为负责贷款的辅导员,不仅要有做良师益友的心态,更要有真正走入他们的心里、了解真正的需求,开展因材施教的指导。
3.2.1 做好个人档案建立和动态管理
首先要好贷款学生档案的建立,有助于认识、熟悉贷款学生。而给予亲人般的关心,则是开展工作柔性管理的基础。而贷款学生档案的动态管理,则更为关键。内容主要关注学生的经济变化、学业、心理、恋爱、人际关系等,这些均是可能造成严重心理事件的重要因素。
3.2.2 研究貸款学生的劣势,提高综合素质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窄、人际交往能力偏弱、心理敏感,自信心偏低的劣势。贷款学生更是贫困学生群体的三角形塔底,普遍具有这一劣势。为此,辅导员必须针对这一现实规律,帮助其认识并改善[7]。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学生的具体突出问题也有所不同,分类管理和指导非常有效。
3.2.3 研究贷款学生的优势,促进其还款信心
研究和实践工作均表明,贫困生通常具有一定的压力感,非常勤奋和踏实。思考过后就会发现:他们的故事很平凡,却最能打动人心;他们不一定最会思考,却通常最会行动;不是最聪明的、但最会学习;不是最自信的,但最不容易被打败。这些都是走向成功的必要的优良品质。针对优势,给予最大程度的鼓励,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态,强化内心力量,素材随处可取。
结果如表3表明,这种工作方法很有效,笔者所负责的贷款学生,连续9年的正常毕业率和初次就业率均为100%,这为其正常就业提供了保障,连续9年的正常还款率也为100%。
■
3.3 促进贷款学生的就业,促进早就业、就好业,为履行合同提供物质保障
对于贷款学生而言,家庭经济支持有限,其就业状况与履行合同能力密切相关,负责贷款工作的辅导员必须密切关注。关注就业,需要关注就业准备、就业过程和就业结果,适时的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帮助。做好就业指导就要帮助学生认清个人的就业优势和劣势,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的指导,而不仅限于求职期间的就业指导。做好就业帮助,不仅要适当的提供直接的招聘信息,也要做好就业咨询,帮助其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和就业选择[8]。
4 结论
坚持做好贷前、贷中、贷后持续管理和配套措施,构建良性的贷款还款循环模式。科学的贷款工作管理机制保证了贷款学生良好的还款意识,清楚还款程序、便于还款。在校期间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机制促进了贷款学生的顺利毕业和就业。促进贷款毕业生就业的机制为如期履行贷款合同提供了扎实的物质保障。贷款学生的还款诚信意识养成、还款能力储备、还款物质保障、还款行为实践,共同形成了良性的还款氛围,促进了良性的贷款循环模式。
■
参考文献:
[1]姜利波.关于心理干预在提高助学贷款还款率方面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4):96-98.
[2]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若干意见,2015,教财[2015]7号,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
[3]李露萍.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10(4):157-159.
[4]孙惠.浅析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15):72-73.
[5]潘杨,武好明,黄海.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3):105-107.
[6]陈健.高校贫困生认定、资助体系评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1):21-25.
[7]潘杨,武好明,黄海.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3):105-107.
[8]彭仲生.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