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整合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2016-10-21程敏

俪人·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小数点小数预设

程敏

北师大版数学这套教材编排一个突出特点是“情境+问题串”,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位数学教师思考的课题。经过近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如果“情境”是预设的话,那么“问题串”便是生成的。教学中,把一个“情境”教给孩子,让孩子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从这些问题中选取能够体现学习目标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究,然后交流分享,在分享中促进孩子反思、提升,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有机整合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预设问题情境,为数学学习架设思维载体。

本册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卡通、漫画、图片、表格等形式并有简短文字的情境图呈现给学生,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画与情境图,多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数学内部情境,非常贴近儿童的认知经验,很容易与学生已有认知产生共鸣。

情境图可以是单一图形,也可以是几幅图有机组合的;可以是教材上编排的,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自己创设的。

二、生成数学问题,为数学学习插上思维翅膀。

所谓生成数学问题,就是组织学生围绕着情境图提出自己思考发现的数学问题,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参照教材设计的问题、再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按照一定结构筛选出一组数学问题。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利用预设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学习所需要问题呢?这是“情境·问题串”教学模式的关键。

(1)引导学生将生活情景转化为一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一)”时,可以把学生熟悉分苹果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如教师出示水果,要求学生用数字表示水果的数量。取出5个苹果:“这里有几个苹果?,用什么数来表示?”去除1个苹果:“有几个苹果?用几来表示?”将1个苹果切成两半“假设这两半块苹果是相等的,那么这里的半块苹果,可以用什么數来表示?这样循序渐进,就把生活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了。

(2)鼓励学生大胆用假设、猜想或动手操作等来提出数学问题。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由学生测量不同形状三角形的所有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是多少度?考虑到测量时会有误差,因而学生容易猜想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180度)?有什么方法能验证你们的想法呢?学生会很自然地主动地学习课本上介绍的两种操作验证方法。这样,通过这组问题串,不仅使学生认知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数学推理能力,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3) 运用已有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

三、“预设”与“生成”有机整合,创设生动富有数学意义的课堂

根据数学情境提出的数学问题可以是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存在的常规问题,也可以是在已有知识结构以外的非常规探究性问题。正是因为数学问题千变万化,纷繁复杂,又因为课堂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中的差异,对同一数学情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目标有密切关系的并且适合自己学生认知水平数学问题,使数学课堂是一个生成的适合本班全体学生的富有生命的课堂。

如教学“小数点搬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一节,教师要读懂情境图,其一,要读懂情境图反映了怎样的学习内容;其二,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对教学起什么作用,学生会从中提出哪些问题;其三,还要挖掘情境图中蕴含的促进学生成长的载体功能。结合情境,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学生熟悉的元、角、分现实模型,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探索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第二个问题是借助小数的面积模型,探索发现小数点想做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第三个问题是通过举例进一步验证上述发现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要分别围绕这三个主要问题展开,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也可能提出与本节课教学目标比相符的问题,教师要有机的予以精选。

总之,用好“情境+问题串模式”,会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中得到有机整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经验去发现……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小数点小数预设
小数点添在哪儿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