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短跑速度耐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6-10-21黄琨
黄琨
【摘要】在高中体育项目中,短跑项目在训练方面有难度,这就要求运动员需要有高的素质,即速度能力要强,以及强的速度耐力,只有这样,才能考好的成绩。本文主要探讨了短跑速度耐力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的体育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体育 短跑 速度耐力 影响因素
在体育短跑的运动中,把速度作为运动的灵魂,而速度耐力确保速度的实现。因此,为了促进短跑运动的效率,需要从速度耐力上进行训练,尤其在田径短跑项目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短跑项目,属于一个有周期性特点的运动项目,在整个练习或者比赛中,以同样结构的技术动作反复进行来结束运动,它也属于一种特有的能力[1]。而这种能力的强、弱对短跑成绩产生直接的影响。
1影响速度耐力的因素
(1)以能量系统为角度进行研究。、
对于短跑运动,有一个特点,即当肌肉的活动处于最大强度时,同时,一些运动的器官、内脏器官均处于没有氧的情况下,最终结束这项强度最大的工作。结合威尔特提供的材料分析,对于100m,其跑氧债的相对值最高为100%;而200m的氧债值为90%到95%;对于400m的氧债值为87.5%。其实,短跑运动具有的特点为:时间不长、强度不小,而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大,而短跑中需要的能量,往往从肌肉中的沒有氧代谢下提供的[2]。因此,对于短跑能量代谢,以无氧代谢为主。对于100m跑的基本能源,即从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的分解得到的。而400m运动的能量,通过ATP、CP的分解是远远不足的,在此基础上,需要从肌糖原那里得到,即在没有氧的情况下,进行酵解给予能量,具体来说,通过肌糖原进行分解,最终形成乳酸,进而再合成ATP。所以,对于速度耐力,有两个物质基础,即肌糖原、无氧氧化能力[3]。
(2)以生理为角度进行研究。
对于速度耐力的形成,是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形成的耐力。因此,通过速度耐力的训练,增加运动员在神经、肌肉方面的抵抗能力,即在没有大量氧的情况下的适应能力,也就是在没有足够氧的情况下,维持最好的工作效率。对于一个速度耐力不好的运动员,其耐酸能力不高,往往承受不了运动量大的运动,一旦进行了运动量大的运动,会引起酸中毒、伤病,及疲劳过度等情况。
在进行短跑训练之中,如果没有实施大运动量的训练来练习,往往不会形成高水平的耐力。沃尔科夫对其进行研究指出:在400m运动中,发挥的是糖酵解的作用,而在100m运动中,发挥的是非乳酸的作用。所以,笔者结合实践分析出,为了提高速度耐力,从提高有氧耐力开始进行。而有氧代谢作为无氧代谢的一个前提条件,要实现无氧代谢等技能的变化,在有氧代谢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机体保持工作的能力。
2 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法
2.1 间歇训练法
对于练习的强度、间歇的时间,往往有严格的规定,也就是在身体每一个器官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接着进行下一次的练习。
(1)1min最大强度跑。对于这个运动,其间歇的时间,最适宜的是2~3min,这个时候,往往提高乳酸系统的供能能力最快,同时,也可以增加速度耐力维持的时间。原因是在间歇2~3min之后,血乳酸的数值最大。
(2)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其一,以间歇训练法进行训练时,确保心率保持一个范围,即160~180次/min,通过休息,使得心率逐渐恢复,即120~40次/min,对于儿童、少年,可恢复到110~130次/min,在这之后,接着进行下一次的练习。对于这一间歇时间,可提前规定,即在进行多次练习之后,这样一来,对于练习或者间歇休息均有意义,即心脏达到最佳的状态,即在输出量的区域之内,换句话说,在间歇休息的期间,使得肌肉得到最大层度的休息,但是,心脏达到高活动的水平,利于增强心脏的作用。其二,对于儿童、少年,在安静的时候,其心率往往比成年人的心率要快,而其吸氧的能力,与成年人比较不高,所以,对于儿童、少年,一般以低强度的训练为主,利于其生长发育。
(3)在乳酸系统供能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要促进非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的提高。比如,对于10s的最大强度跑,其间歇时间以30s为宜,利于提高其绝对速度的一个好措施,一旦间歇的时间太短,即10到20s,使得ATP-CP得不到充分恢复,会增加血乳酸数值,不利于提高非乳酸的供能能力。
2.2 重复训练法
为了实施重复训练法,其结合重复分段的距离、强度来快决定的,进而提高体内各种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
(1)为了提高乳酸系统的供能能力,应选择合适的段落距离,使血乳酸实现最大值,换句话说,使得速度耐力的极限时间增大。通过测定全力跑中,不同距离的后氧债绝对数值、百分数可知,在500m跑中,其后所负氧债能够实现最大值。对于儿童、少年的肌糖原,其酵解能力不高,使其机体的负氧债能力不高,因此,对于他们应该选择短距离运动,即200~300m重复跑,当他们的年龄逐渐增长之后,选择400~500m运动。
(2)在反复提高乳酸系统的供能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非乳酸能的供能系统,当两者达到协调统一,才能赢得最高的成绩。若为了提高非乳酸能的供能系统,一旦进行重复的段落以短为宜,即时间控制在10s或15s之内,这样,使得速度耐力提高。针对少年来说,选择的距离以30~60m的段落为宜。一旦段落太长,会增大乳酸系统的供能比例数值。
(3)需要注意的事项,为了增加短跑的速度耐力,以超主项的训练为主,这也是比较常用的一个办法,而对于运动员的准备期,往往不该太早进行大量专项性强的训练。因此,对于强度与运动量的调节有直接关系。若强度太低,往往提高不了机体的能力;但是,一旦强度大、又进行超长距离跑,往往给心血管系统带来巨大影响。其实,对于此种影响,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必须的,但如果长时间进行重复运动,大大降低了机体的适应能力,使得机能被降低。
综上所述,对于短跑项目,在训练方面往往难度大,除了具有高的速度能力之外,还要有高的速度耐力,只有这样,成绩才能更加优异在本文,以能量系统为角度进行研究,尤其分析了速度耐力的训练的方法,主要是为了分析、探讨、探求速度耐力训练的负荷如实现何最佳化,进而促进训练的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杰,吴瑛,康文峰.我国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的肌肉用力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05):12-14.
[2]詹建国,戴兴鸿,章国峰.短跑运动员股后肌群力量练习的下肢肌电特征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02):14-18.
[3]冯诗瀚.少年短跑运动员力量的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2015(0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