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咏牡丹诗研究
2016-10-21马正宏
马正宏
【摘要】唐代出现贞观开元两大盛世,经济高度繁荣,富贵之花牡丹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为文人提供了新的创作对象。此文将从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诗人的个人情况入手,深入研究牡丹诗的主题意蕴以及承载的感情。
【关键词】唐朝 牡丹诗
唐朝文化虽十分繁荣,各士大夫文人的命运却大相径庭,有人春风得意,也有人失意潦倒。借物咏怀是文人含蓄表达自己的遭遇及情感的最佳方式,而牡丹的出现,恰恰为其提供了最好的寓体。诗人写牡丹,多从其色、香、态三方面描写,但不同人表达的感情各有所取,文人志士常借牡丹表达自己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心境,妃子歌姬則以花自喻寄托内心的孤寂与思念。
1 关于牡丹诗词的研究
对牡丹诗词的研究主要分以下三个派类
一是择一角度专项研究的。如李向丽从艺术特色角度研究,总结出牡丹诗歌艳,咏香、颂洁、吟情、百志五个艺术特点,具体见《试论唐宋牡丹诗歌的艺术特色》一书。又如《抹不去的王国悲音——略论唐宋牡丹词》一书中,作者路成文总结出这一时期的牡丹诗词多以“亡国之痛,黍离之悲”为主题。
二是着重于研究牡丹诗中的意象深意。如吴丹的《论唐诗中的牡丹意象》一书,书中虽夹杂着部分其他题材的诗歌,导致作者的分析及结果存在争议,但书中关于论述牡丹意象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心态等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三是注疏类的考证研究。即运用考据学方法考证并修订某些诗集或词集中出现的史实及注释错误,郭绍林的《<增订注释全唐诗>处理牡丹诗所存在的问题》就是一篇典范。
由此可见,古人对牡丹诗词的研究虽有取得一定成果,但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著作研究,侧重研究的一个方面也只是冰山一角,仍需后人不断探索。
2 关于牡丹文化的研究
唐代较为著名的两篇牡丹赋分别为舒元舆和李德裕所作。著名学者路成文也对此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发现,李德裕由牡丹花易凋落发出时光易逝富贵难求的感慨,舒元舆则借牡丹雍容富贵之态表达自己的壮志豪情。
学界对牡丹文化的研究大体分为如下三类:
一是从历史角度进行研究。即将牡丹的命运与当时的时政大事联系起来。林雁将梅花宰相下的开元盛世与牡丹贵妃后的安史之乱作对比,把牡丹作为红颜祸水之物,对牡丹进行批判,甚至于把一国之兴衰归结为一种牡丹及像牡丹一样艳而无用的女子,这种观点显而易见是有失偏颇的。
二是从文化心态角度进行研究。即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的原因出发,研究人们隐藏在牡丹花背后的心理想法,这也是在研究一种时代精神,具体研究可参照邹巅的《牡丹折射下的唐代社会文化心态》。
三是从文化传播交融的角度进行研究。牡丹文化发源于古代中国,众所周知,唐朝时实行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与周围各国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中国的牡丹文化也走出了国门,韩国与我国毗邻,充分汲取了中国的牡丹之精神。《龟綱诗话》一书,由韩国的著名作家南羲采编撰,这是一部诗评,真实的还原了唐朝牡丹的文化面貌,当然其中也必不可少的加入了韩流的元素,无疑是一部中国牡丹诗的变体,其中记载的唐朝牡丹文化对现世的影响深远。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自20世纪以来,对牡丹文化的探索已经有了初步成果,但不可浅尝辄止,需不断深入,主要有两大改进方向,如下:
一是要进行一个整体性的关照。对牡丹文学的研究不可断章取义,更不可抓住某一极小部分来漫谈牡丹文学;另外也不能用单一视角来片面看待牡丹文化,要从多个角度,多种方法入手,对整个唐代的牡丹诗都研究到位,当然这一点实行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后代的持续研究。
二是提高研究的深度,不可只做表面功夫。即在研究牡丹诗的篇幅及表达手法的同时,更要关注于诗词创作人的写作动机以及诗歌背后所隐含的感情变化和文化状态。我们期待更多的硕士生以及博士生能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学界也期待着第一部研究唐代牡丹诗著作的问世。
3 唐代咏物诗发展概况
初唐最初的咏物诗多停留在情感发泄阶段,大多是娱乐奉承之话,而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人却将咏物诗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借物抒怀,将内心深沉的思想内容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盛唐时期咏物诗渐趋成熟,诗人在物与情的转换技巧上有所进步,内容上也更加的昂扬向上。这一时期出现了诗界的几大泰斗,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王维等等,杜甫的咏物诗成就尤为突出。
中唐时期,咏物诗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的突破,这一时期十分看重写诗的技巧,多种修辞的运用,结构的变换使得这一时期的诗形式百花齐放,如司空曙的《古寺花》和韦应物的《咏露珠》。第二阶段是质的突破,在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的推动下,诗界开展了一次革新,人们的创作热情空前提高,咏物诗数量猛增,诗界的视野也更加开阔,题材内容都得到了扩充和丰富。其中第二阶段的诗具体分为两类,一是以比兴寄托为特色的“兴寄派”,代表人物有元稹和白居易,二是以怪诞诡谲著称的“奇谲派”,代表人物韩愈李贺。
晚唐咏物诗的发展就体现在诗歌数量的猛增。艺术来源于生活,诗歌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内心的情感,而在动乱时期,人们的精神格外活跃,需要诗歌来解答内心的苦闷。晚唐时期,安史之乱让人们流离失所,藩镇割据局面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所有的苦难都压在百姓头上,诗人即使受害者,也是见证者,心中的苦闷自不必说,然而又无力改变,只得在诗歌中麻醉自我。物质决定意识,唐朝经济的繁荣,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题材,如唐代染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催生了杜甫《白死刑》与罗隐《绣》的问世,制茶业的发展是皮日休《茶中杂咏》的源头。由此不难得出,随着唐朝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牡丹日益普及,很自然就成了文人吟咏描写的对象。
【参考文献】
[1]曹香珍.论唐人诗歌中的牡丹情结及其文化意蕴[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133-137
[2]组工.谷雨三朝赏牡丹[J].养生月刊,2012,33(4):368-370
[3]晁中继."诗仙""书圣"咏牡丹[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10,(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