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阅读教学质量探究

2016-10-21王晓会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9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教学

【摘 要】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让学生通过阅读是实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提高阅读质量,必须重视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指导,采取多种阅读教学方法,努力达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播放能够展现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各种图片、图像与视频资料,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感受着桂林山水风光的秀丽与优美。这比起枯燥的讲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与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朗读默读结合,掌握正确阅读方法

在进行学生语文阅读训练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关键。朗读和默读相互结合,对于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朗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佳途径,在朗读的过程中,语言以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合的形式同时刺激着读者的大脑,需要他即时破译这些符号,并将之还原为思想、形象和画面。朗读还有利于理解字、词、句、段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而默读要求阅读速度快,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含义和作者感情进行深入思考,能让学生在默读中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去记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各种语言的法则规律、手法技巧。在教学中需要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抒情性较强的语言以朗读为主,叙事性较强的语言可以默读为主;以欣赏记忆为目的,以朗读为主,以了解内容为目的,以默读为主。同时,在学生阅读中,要使其掌握基本阅读方法,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指导目标进行朗读训练,围绕“理解——体会——吸收运用”这三个指导目标进行默读训练。从而使学生真正懂阅读,会阅读,能够从正确阅读中终身受益。

三、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加深阅读理解

语文是生活的外延。学生是基于以往的经验进入学习情境的,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理解的。因此在阅读探索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链接鲜活生动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教学。例如,教学《窗外》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暮色中,孩子们在水中无拘无束地嬉戏,笑声、歌声一起由窗外飞进来”一句,学生的理解生动而且深刻。有的说:“日暮时分,乡村的孩子们放学了,他们不用像我们这些城市的孩子这样,参加奥数、作文、外语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他们来到小溪边,在小溪里捉鱼、打水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真是让人羡慕。”有的说:“我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在农村,放了学就是玩,和一群小伙伴到河里捞鱼、扎猛子,到山上爬树、摘李子,他们玩到天黑了才回家,可开心了!”发言的学生满是憧憬、向往,听的学生一脸羡慕。这时,我相机引导学生“让我们带着羡慕、向往,一起有感情地读这句话,读出乡村孩子无拘无束嬉戏的快乐”。孩子们在声情并茂的阅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重建质疑精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费时多,收效少”的问题,为避免新时期“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重复发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自我理解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重建质疑精神,课堂氛围尤为重要。有些小学生连回答问题都胆怯,建立质疑精神难上加难。因此,教师应知晓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给人以勇气、安全和自由。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适当地增加课堂内容的不确定性,抛出模棱两可的问题,动摇学生心中长期存在的传统的、确定无疑的知识观,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和理解问题,久而久之,质疑精神慢慢地形成并发展。例如,教学《休想赢我》时,有学生对漫画提出疑义:“人拿剪刀剪机器人的电源线不怕自己被电着吗?”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嗯,你担心得对,人就不怕电着自己吗?”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纷纷举手。有的说:“有那种绝缘的剪子,电不着!”有的说:“这个人眼看棋要下输了,气急败坏,根本没想后果。”又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拔电线,干吗非剪呢?”而后我再次把问题还给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学生慢条斯理地回答:“这个人棋品不好,下棋肯定有输有赢,可他输不起,一看要输就威胁机器人。棋品不好,人品也好不到哪去,所以他想彻底毁坏机器人,拔了电线可以再插上,剪了电源线就不好修了!”看着学生们活络的思路和踊跃发言,我很高兴。

总之,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養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王宗海著.有效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晓会,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重要荣誉:本文已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