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探究

2016-10-21赵得有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9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摘 要】語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创新为目标,利用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好奇心,激励学生在勇敢质疑、大胆想象中培养出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激发好奇心、培养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是关键,而兴趣对意识又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归根到底是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还要在课堂上注重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例如,在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二、大胆进行课堂中结构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需要教师对每堂课精心设计,努力进行课堂结构的改革,让学生体验到“创新”。课堂结构的改革主要体现在:

1.导入要“新”。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学习《西湖的绿》时,我先出示课文插图导入新课: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板书课题)又如:学习《父亲的菜园》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家有菜园吗?是什么样的?一片翠绿的菜园,给予了我们一家人多少新鲜的蔬菜。我们在品味美味的同时,是否感受到了劳动的美好呢?一位父亲也为自己的家人开垦了一片菜园,但子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是什么精神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父亲的菜园》。(板书课题)

2.要使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课堂结构的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三、鼓励和启发学生发挥想象

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大多能预示着可能的后果,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证实,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激发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

四、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解答。“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获得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去进行积极的思考,将疑问式教学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一文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除了曹冲的办法以外,同学们还能想除别的方法吗?让学生结合现代先进的技术方法,展开创造性的设想,让历史走进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拓展自己的思维。

五、培养并发展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究该问题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一学生在课外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愚公太笨了,他不会搬家吗?搬家不是比搬山容易得多吗?”于是我组织学生就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又如《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中有一句话:“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课文没有明确告诉谁在前、谁在后,但这一前一后却贯穿全文,对表达课文寓意极其重要。为了让学生主动发现,教师这样启发提问“究竟谁在前、谁在后,你的根据是什么?”于是学生纷纷作答。有的说,因为我看见书上插图是这样画的;有的说:“前一节课里说狐狸带着老虎,不是老虎带着狐狸,所以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还有的说:“后面课文讲到先看见狐狸,后看见老虎,所以狐狸在前,老虎在后。”最后一个学生发表意见说:“狐狸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如果说成我‘跟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把‘带说成‘跟,说错了一个字,它的诡计就可能被老虎戳穿!”显然,这位学生以独特的发散性思维深入解答了教师的提问。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原有的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冲出狭隘的经验与固定模式的局限,转换角度,包括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从而选取正确的答案。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朱作仁主编.《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

【作者简介】

赵得有,大学本科学历,小教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已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