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波普的解构与重构
2016-10-21夏欣怡
摘要:波普艺术作为后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势力最大、最为风行、传播最广、最有影响的确良种艺术形式。这个时代的大量可供消费的符号和象征品被波普艺术家用来打破或冲淡艺术与生活的界线,以期达到介入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去的目的。在新世纪的今天,波普的本身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被认为是经典的,不朽的,怀旧的一个象征,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存在。当年波普的存在意义是为了消弭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的一个心理界限,从而让大众对艺术的存在进行反思。时至今日,波普也作为一个经典的艺术形式被人们反复利用的同时,其背后的精神是否还是于当年提出的“区别于精英艺术的大众艺术”的思想相吻合呢?
关键词:波普艺术 符号拼贴 安迪沃霍尔 金准直
一、波普艺术之印象
波普艺术(popularart)又称新写实主义、流行主义。是一个以消费主义和大众形象为基础的艺术运动。发源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伦敦、兴起于六十年代的美国。在20世纪六十年代以纽约为中心,后来逐渐影响到欧洲、亚洲等地。波普的领军人物——安迪·沃霍尔给波普艺术下了这样的评语:大众化的、便宜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趣味性的、商品化的、即时性的、片刻性的。这些形容词生动的概括了波普的特点。由于这个时代新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性,处于这种变革时期的艺术家们敏锐的意识到这种环境的变化并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作为创作灵感,使人们把关注点投向这些被扭曲的,放大的,用新奇方式表示的日常上。波普艺术家通过这些方式來表达他们自身的观点和引导人们对自身所处整个变革年代的反思。[1]
二、当代波普艺术之创新
波普的风格过于强烈,形式很有特点但是相对单一。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看到了青年画家金准直的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梅花二弄》画展中的梅花系列。韩国艺术家金准植的作品远观就和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梅花没什么两样。但是,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水墨梅花只不过是一个假象。金准植画的其实是树枝,真实的树枝,就像现成品粘贴在画布上一样。在这些作品中,金准植还通过两种不同画法之间的对比,来显示他的绘画的意图。[2]
在某些作品中,有些花看上去明显是画出来的,而另一些花看上去则是现成品贴上去的。再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这两种花都是画上去的,它们不是绘画与现成品之间的差别,而是两种绘画之间的差别。一些画家之所以将现成品粘贴到画布上,原因在于它们会让绘画显得更有力量。在这种意义上,也许我们可以将金准植归入超级写实主义或者照相写实主义的范畴。但是,如果从整体上来看,他的画面中不可缺少的经典波普的元素反而更能彰显其内容与实质。[3]
“折枝”作为一种符号在金准植的绘画中被“写实”到令人惊奇的视觉效果。与历史上的波普艺术家不同,金准植没有将“平面化”作为一种复制式的生产,他掌握了在二维平面上再现一个“幻觉”的“写实能力”。另外,金准植将他所喜爱的孙悟空、蜘蛛侠、关公、超人等英雄形象,超级玛丽、机器猫、蓝精灵、米老鼠、喜羊羊等可爱形象,以及阿拉丁神灯与佛祖、耶稣等神秘形象作为“偶像”和故事的“主角群”导入与历史上花鸟画中的“折枝花鸟关系”与山水画中的“山水点景人物”相对应但又有差异的“物-境”关系。金准植以当代“写实主义”的手法在这里实现了关系的个人化和当代化“配置”,他不但使用了“折枝”之“株”,也“导演”了“偶像之间的故事”,他要用自己的“偶像再现”与“故事生产”在“折枝”之后实现——“跨波普”的“再流行”,无论是对时尚品牌logo的使用还是以“十二生肖”作为故事的逻辑模型,在一个个“折枝画面”发生的故事里,流行与大众文化重获新意得以“跨越”原秩序实现“再关系”。金准植的作品向来追求眼前真实存在的立体,但又以无法触摸的形式存在。艺术家希望它们不是作为电视机画面的风景那样存在,而是在画面外,与观众共存。
三、当代波普之未来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量繁杂的信息和图片向我们涌来,极大丰富了我们的视觉经验和感受,而枯燥单一的展示形式已经很难取悦这些受众们了。而拼贴艺术为当代艺术表现形式提供了无限的生机。
一开始只是艺术家企图打破二维平面的绘画用以制造空间虚实的视觉效果。本来是寻求技法的突破没想到却延伸出了整个新的艺术形式。“拼贴”的提出打破了规矩的制式和严谨死板的构图,让整个作品生动有趣、带着游戏般不拘一格的随性魅力,反讽之余却充满旺盛的生命力。现代绘画运用拼贴最突出特征是综合材料的使用,但是这些被物化和量化的具象的表现形式并不能也不可能代表拼贴艺术真正的精华所在。而隐藏在拼贴背后的观念、思想和精神是远远超出架构、综合材料表现之上的。这些新鲜时髦,具体的形象或者过时的具有代表性的观念,风马牛不相及的大杂烩似的思想碎片,被统统放置在一起。它们可能冲突相互斗争;可能滑稽可笑;可能相互映衬和谐共存……它否认整齐、条理或对称,艺术家们为获取矛盾和混乱的效果而乐此不疲。拼贴材料的无限制,也侧面说明了拼贴艺术的无限可能。
拼贴艺术的流行,某方面可能正象征了这个处在极速发展却有部分滞后的时代,这个解构与重构并存的时代。拼贴艺术会不会是一种终极指向呢?我们不得而知。随着艺术自身的概念极端的扩大。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本身。
参考文献
[1]马永健.后现代艺术20讲[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471
[2] [美]戈德史密斯:《安迪·沃霍尔访谈精选:我将是你的镜子(1962-1987)》,任云莛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黄梦斯.波普、世俗与东方美学[J].
作者简介
夏欣怡(1992-),女,汉族,籍贯:河南驻马店,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