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提分攻略
2016-10-21车长为
车长为
摘要:初中作为一直是初中生的一个难点,正如学生常常说道:“语文怕作文,数学怕方程。”可见作文在学生中的地位,为了应付中考,就必须让作文获得一个很高的分数,但是这样提高呢?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尝试,就是效果不明显。我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提分技巧。
关键词:初中作文 难点解析 得分策略
一、要解决扣题的问题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都想当然的注重于自己的构思,一个文章构思的确很重要,但是对于考试作文而言,却不能注重于构思,首先第一步是审题,紧扣题目 要求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学生对于叙事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在考场作文中,一方面要结合题目,另一方面要把这个题目的思想表达出来,还要将事情叙述完整,这是有很大难度的。在写作中这样运用素材,运用什么样的素材,都是对于学生的一个考验。[1]
所以,第一步应该是审题,扣题,然后在构思思路。比如作文考题是:伴我成长,有些孩子写名人伴我成长,构思挺好的,可是在写的时候只写了名人的成长,而没有跟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好构思写出来却变成了跑题文。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容易,在写完一件事的时候,回答这样一组问题就行了。“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为什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这件事?”在这个大问题中包含了事件的主要内容,事件表达的中心及对题目的分析。[2]
二、写作文采问题
写作很多人都认为要有很好的文采,的确,在考场作文中写作,也需要文采,但是在有限的篇幅里,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个纯文学的作文有点不可能。第二个就是考场作文考察的不只是学生的文采,考场作文过多地注意事件的叙述,注语言是否符合逻辑清楚,构思是否独特,条例是否清晰等等。很多学生的文采其实都是源自于网络小说和网络段子,语句不符合逻辑,而且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句子,阅卷老师看到后是很反感的,但是这样提高作文的文学价值,又不运用伪文学让老师反感呢?最好的就是运用名言名句,比如:1.可以把我们学过的诗句用到文章中,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像这点点春雨浸润着我的心,温暖着我。我们背诵的34首古诗,默写只考五六句,挑一些适合作文的用到文章中,一举两得。还可以用你会背的、课本中没有的,表现出你的积累多。
三、解决如何看到题目整合素材的问题
怎样运用一个素材可以给文章增加很多亮点,但是很多学生在素材的运用上都把握不好尺度,要么素材过于陈旧,没有新意,过于新颖,老师们也是一脸茫然,不知道这个素材的真实性,素材引用过多就显得文章没有自己的想法,引用过少,就显得没有说服力。引用的不适合,就把文章带跑题,所以,素材的选取就显得很重要,可以给我们作文加分。
第二类就是作文提供的素材的选取和利用,以及解读,这一类往往比上一类要难很多,因为很多学生不知道这样在提供的素材中找信息,不知道他要我们干什么。例:“深夜苦读,母亲送咖啡。”如果说学生根据这个素材拟定一个题目《母爱》,仅仅从这个题目上,这个学生的作文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是二類作文或者三类作文。因为对于素材的利用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题目保守,陈旧。虽然说这是一个很一般的素材,但是在题目中完全可以不要展现的那么平凡,要让老师觉得你对这个素材看透了,比如根据上面的素材拟定题目为《聆听》,这个题目就可以吸引老师,具体在文章中可以写听到母亲送咖啡时的脚步声、叮咛声、你感受的母爱,这个题目加上这样的构思,就显得你对这个素材理解的很透彻;同样的如题目是《幸福的味道》,就侧重写那浓浓的咖啡味溶进了浓浓的母爱;如题目是《沟通》,就侧重写母亲端来咖啡,静静地坐在身旁,鼓励的话语伴着咖啡香,驱除我心中的迷雾。不管你拟定什么题目,都要紧扣素材,运用素材,才能得到高分,一个素材从不同角度中去看,可以理解为不同观点,文章中思路也因此大变。千万不要把一个素材的不同例子都在文章中面面俱到,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四、解决文章结构框架的个性特征问题。
文章框架是一个老师给分的一个重要依据,很多学生都习惯把文章的基础框架弄成五段式的结构,但是每一个人都这样就显得循规蹈矩,没有新意,老师一般不会给给高分。
具体是不是五段式结构主要还是根据文章内容来看。这里主要给几个建议,仅供参考:
1.开头寥寥数语,简洁明了,具有哲学性,观点性。
2.结尾分为两个小段,一个紧扣主题,起到点题作用,与文章主题相互呼应。另一个联系生活,升华主旨。
3.正文第三段,与主题和开头相呼应,留下悬念。
4.其余大挥笔墨写内容。段段紧扣,也可以出其不意,但是要设计合理巧妙。
5.各段描写的故事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第一个故事采用细节描写,第二个故事采用语言描写,第三个故事采用动作描写,在每一种描写中突出每种描写的特点。例如:动作描写要运用一连串的动词,语言描写可以一句一行平行写,还可以加入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突出描写使文章读着生动感人。
结语
初中作文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如何应对考场作文,取得高分,是学生能否进入重点初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作文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重视起来,学生学习课程多,我们不可能给予很多时间让他们去写作文,只有告诉技巧,让他们在考场中运用自如。
参考文献
[1]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J]. 全国新书目,2013,(10):94-300.
[2]刘捷,秋如. 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3,(04):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