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分析

2016-10-21王吉蒙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师提问幼儿园

王吉蒙

摘要: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提问是教师常用的策略。通过分析一些公开课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行为,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期望能促进集体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 集体教学活动 教师提问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不仅受到幼儿园、幼儿教师的重视,而且在一些大型的研讨活动中,经常会有集体教学活动观摩,这些教学活动都是经过充分准备的,是优秀的集体教学活动,具有示范作用,也用来共同交流和研讨。提问是集体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提问是否准确得当,直接关系活动的质量,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对公开课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次数过多

教师都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并很注重在教学活动中提问的应用,但教师提问次数过多,如大班数学活动《对称王国》 提问 66 次,小班数学活动 《鞋子找朋友》提问56 次,大班手工活动 《竹勺小人》 提问 45 次,小班科学常识《它们睡着了》 提问 19 次。主要表现为活动过程以提问为主,从活动开始到结束都是教师在提问,给予幼儿操作的时间甚少,即使幼儿在做竹勺小人或对折纸时,教师也在旁边小声提问个别幼儿。提问可使幼儿有了更多思考和表现的机会,使幼儿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体现。但是,过多的提问又让幼儿马上回答,会减少幼儿深入思考的机会,也会导致“满堂问”或“满堂灌”的情况,结果导致教师高度控制教学活动,不能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问过多容易使活动的领域教育特点不明显,活动的重点不明确。幼儿自由探索、思考的机会很少,基本上都是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幼儿探索,这不利于培養幼儿探索发现的能力。[2]

2.设计的问题简单

问题应有一定难度,才会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有的比较简单,是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性问题,幼儿只需回答“是”、“对”。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被禁锢,更没有问题意识。有的问题难度在同一层次,教师总是简单重复,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提升,久而久之,幼儿也会丧失学习兴趣。如,在小班数学活动《鞋子找朋友》 中,教师为了让幼儿认识鞋子的特征以及鞋子朋友的特征,连续让幼儿认识 4 次,虽然鞋子的颜色各不相同,但问题相同处很多,如鞋子的颜色、带子、扣子等。

3.老师提问,无幼儿提问

幼儿积极有效地互动才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长期处于统治地位,认为幼儿在课堂中整齐划一、有秩序才是好。教师满足于组织活动,不认真关注动态过程中的主动互动。在这几节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提问中居于主动性、决定性的地位,都是教师提问,无幼儿提问,提问全是教师发起的,幼儿只是被动地应答。在提问中,教师存在着话语霸权的现象,阻碍了幼儿主动性的发挥。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严格控制教育教学活动,按照预设的教学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牵着幼儿被动地学习。

二、促进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策略

1.教师应面向全体,关注个体

每个幼儿都有被关注的需要,这是“因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到。被‘看到不仅仅是被认出来,对一个孩子而言,被老师‘看到意味着被承认作为一个存在的人,一个独特的人和一个学习的人。”因此,教师要熟悉、了解每个幼儿,分析他们个性差异,发现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关注他们的需要。应站在每个幼儿角度,用宽容的态度,充分理解幼儿。不要急于把“真理”给幼儿,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积极地等待,积极引导。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以便获得一个满意的答案,也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创设平等的环境,使每个幼儿敢想、敢说,幼儿活动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保证。对于能力较差、性格内向等幼儿,应多提供帮助、指导和鼓励。要有一些自由回答的机会,也可采用轮流回答,不用总是指定回答,争取让每个幼儿都有发言的机会。

2.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幼儿主动参与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问是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确实有利于幼儿参与,发挥幼儿学习积极性。但并不是提问次数越多,互动频繁,幼儿表现积极,气氛越热闹,活动效果就好,要看幼儿思维是否真正地被拓展和深化。教师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我们都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探索、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话语,要“抓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积极应答幼儿,这是尊重幼儿、欣赏幼儿的表现,也会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参与性。

3.加强平等对话的机会

幼儿教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很注重与幼儿的对话,但在教育实践中存在教师控制倾向。“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因此,对话不会在想要命名世界的人与不想要这种命名的人之间发生,即不可能发生在否认他人具有说出他们词的权利的人和说话权利被否认了的人之间展开。对话不应出现在一些人代表另一些人命名世界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幼儿平等对话,给幼儿充分言说的权利。教师也知道幼儿与幼儿交流的重要性,但由于过于强调维护班级规则,在实践中给予幼儿合作的机会不多,就是做手工,也是各做各的,做完了,张贴展示,很少让幼儿互相交流。因此,应安排小组活动,加强幼幼互动,支持幼儿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结语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反思自己提问的类型、价值以及对幼儿的影响,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提问质量,为幼儿发展创造条件。教师提问性语言是频率较高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幼儿的语言、行为等,决定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恰当地使用语言,避免过多重复语言的出现,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蓉.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 (4).

[2]王燕.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现状与改进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3).

猜你喜欢

教师提问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及言语理答模式应用研究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探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策略探讨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园来了男老师,你欢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