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磨唐沟地区金矿成矿规律研究
2016-10-21高政伟
高政伟
【摘 要】磨唐沟地区地处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紫阳中锋褶皱束(南秦岭印支褶皱带的次级构造单元白水江-白河褶皱束的東段石泉-汉阴一带),北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为邻,西侧和南侧以饶峰-麻柳坝-钟宝断裂与扬子地台分开。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有新元古界的青白口系及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区内褶皱、断裂较发育,岩浆活动较强。所发现的金矿化带主要分布于后期侵入的辉长岩体中;目前该区共发现金矿化带三条,具一定找矿潜力。
【关键词】辉长岩体;金矿;矿化蚀变;岩浆热液;构造;成因类型;找矿标志
一、矿区地质背景
(一)地层。区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耀岭河岩组(Qnyl)、震旦系陡山沱岩组+灯影岩组(Zds+Zdn);下古生界寒武系的鲁家坪岩组(∈1l)、箭竹坝岩组(∈j),奥陶系的洞河岩组(Odh),斑鸠关组(O3-S1)b,志留系陡山沟组(S1ds)、五峡河组(S2w)。
(二)构造。磨唐沟地区位于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上,处在巴山弧形断裂“弧内”之腹地,北接凤凰山穹窿,东邻平利穹窿,早期隆滑构造变形受两窿起的联合控制。受其影响,测区寒武系箭竹坝岩组∈j)地层中绢云母片岩及奥陶系洞河岩组(Odh)地层中的绢云母粉砂质板岩中普遍发育皱曲和揉皱构造。
(三)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早古生代基性辉长岩,呈脉状产出。共发现辉长岩脉体20余条,呈NE向展布,与测区已知矿化体展布方向相似,构造控制明显,可能为测区金矿成矿的物源和热动力源。受褶皱构造影响,在辉长岩中形成一系列的层间揉皱挤压破碎或强蚀变带,为测区主要金矿化带。
从表-1中可看出,早古生代辉长岩脉体平均金含量12.89×10-9,是区内其它各地层主要岩性平均金含量的数倍,具有较高的背景值。已发现的金矿化带均产在早古生代辉长岩体内的构造破碎或碎裂的片理化蚀变带内。金矿化对岩性具明显的选择性,辉长岩体是区内主要的金源层。
二、矿区地质特征
(一)矿区元素异常特征。区内金元素全区背景值为5.69 ×10-9,异常下限为29×10-9,共发现异常点30个,最大异常为229×10-9,主要分布于辉长岩体中;钒、钼元素异常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箭竹坝岩组(∈j)的绢云母石英片岩及炭硅质板岩中。经过综合研究分析发现钒、钼异常赋存岩性主要为炭硅质板岩、硅质板岩中,蚀变都较弱,以硅化、碳酸盐化、弱褐铁矿化为主;金异常赋矿岩性多为辉长岩、绢云母石英片岩,蚀变较强,以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为主。本次主要研究对象为金,重点对金矿成矿规律做研究分析。
(二)金矿化带地质特征。测区的金矿化主要分布于侵入体辉长岩中,其与两侧围岩的接触部位及蚀变较强部位为金矿化的主要产出部位。辉长岩体中石英细脉、石英网脉富集部位则是金矿主要的赋矿层。目前测区发现金矿化蚀变带3条,均产于辉长岩体中,且规模极不均匀。
(三)金矿体地质特征。矿体产状受两侧围岩产状及接触带形态控制明显,其次受辉长岩中的挤压破碎蚀变带控制。辉长岩中具强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和硅化以及微细石英脉、石英网脉发育部位为金矿化的主要产出部位。AuⅡ号矿体和AuⅢ号矿化体具明显的分枝复合现象,矿体形态为似层状。
三、金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
(一)矿床成因。测区富含金元素的物质原始来源主要为侵入岩体,部分来自岩浆热液,这些侵入体对金元素具有一定的溶解性能,同时他们在侵入过程中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可以把辉长岩体中的分散金溶解、聚集、迁移、再富集。最后,这些上升侵入的岩浆携带着大量的成矿物质,以特定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矿化,局部高度富集形成金矿体。
(二)成矿规律。该地区的金矿化主要产于基性侵入岩体(辉长岩)中,且是与岩浆热液及断裂构造密切相关的。测区断裂构造为侵入体的上升提供了空间通道与动力;辉长岩体中挤压破碎强蚀变部位可形成金矿化,其次与两侧围岩的接触部位也会形成金矿化;辉长岩蚀变强烈与方解石石英细脉及网脉二者迭加可使金进一步富集形成金矿体。
四、找矿标志
综上,该地区的找矿标志有:(1)辉长岩体中褐铁矿化、硅化、金属硫化物发育部位有利于找矿;(2)辉长岩体地表氧化带内节理裂隙中褐铁矿发育、岩石粒度相对较细处是找矿直接标志;(3)辉长岩体中方解石石英细脉及网脉是找矿直接标志。
参考文献
[1] 孙继省,魏俊浩等.青海双朋西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J].甘肃冶金,2005,27(04).
[2] 卢作祥,范永香,刘辅晨.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学[J].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