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民俗活动及其旅游开发应用
2016-10-21陆霞
【摘 要】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不仅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而且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为了有效地促进城步民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须着力将许多已经行将消失的民俗事项,挖掘发现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的旅游产品,从而推动地域经济的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关键词】民俗活动;旅游;开发应用
城步苗族自治县为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地处湖南省的西南边陲。境内高山环列,溪流纵横。雪峰山与南岭山脉在县境交汇,沅江支流巫水穿城而过。现有人口25万人,其中苗族占53.8%,苗、汉、侗、瑶10个民族于这片盈满灵性的沃土上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孕育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颇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
一、城步苗族的民俗活动
城步苗族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苗族服饰、“碟生”、“认老庚”、“将军箭”、“开斋”、“架桥”、丧葬”、“祭树树”、“家先”、“送白虎”、“偷瓜送子”、“资新郎”、“踏花山”等古俗。还有六月六山歌节、中元节、尝新节、十二年大节、庆鼓堂等民俗节日、节庆活动。
(一)生产民俗
1.“伙耕”习俗
在城步南部的丹口、长安营、五团、汀坪、白毛坪、兰蓉等地,原来播种杂粮流行一种“伙耕”习俗,是一种极为原始的农业生产习俗。秋收过后,山区苗胞要把畲土翻转过来,待第二年开春,再烧畲开荒,挖土播种六谷、包谷、蜀粟等作物。由于畲土宽,自家劳力又少,必须请寨子里的人帮忙,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三五十人,手拿锄头,从山脚并排向上挖。这一天,主人家还要请来1—2名“歌仙”,在挖土队伍前面边打锣边唱山歌,谁落后或掉队,“歌仙”就在谁面前敲锣唱歌,鼓劲加油,催其跟上,苗族人将这种集体耕作的方式叫做“伙耕”。此外,在深山老林里,虎豹豺狼野猪时常出没,伤人现象时常发生,为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苗胞们想出了“伙耕”的法子,族人或寨人今日帮你家,明日帮他家,人多力量大,打锣唱歌吓跑野兽,也驱除寂寞,既提高了人身安全感,也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时至今日,劳动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村民普遍以稻作为主,烧畲种土的现象几乎没有了,流行上千年的“伙耕”习俗已经消失。
2.植树习俗(含植竹习俗)
植树护树是城步苗汉同胞的良好习俗,村寨门口植“水口树”,保护风景、培养人脉龙脉,为历代苗侗同胞所看重。行走在城步南部地区许多村庄,都可以看到村村都保留有极其茂盛的“水口树”,且都是榉木(一级保护树种)、水青岗(二级保护树种)、柳杉、蓑衣树等珍贵的树种,高大挺拔,茂密苍翠,山围水抱,水口密闭,风水极好,因而这里景色宜人,人才辈出,令人称赞不已。在城步县长安营乡大寨村,保留有38颗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杉群。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耸立在村口的那颗最高最大的杉树王,它胸径2.45米,胸围7.7米,冠幅28米,树高30米以上。历经1600余年的古树,在烈火焚烧后仍能重生,这让大家不得不对这些老树的神奇啧啧称赞。大寨村村民说,那片古杉群早就成了象征村寨兴旺吉祥的“风水树”。自古便崇拜古木、巨石的苗侗人民,形成了逢年过节或生老病死都要祭拜古树的传统,并把它们看成神树宝木,世代相传,严加保护。
3.苗族服饰
城步苗族多系“青衣苗”,旧志有“椎髻跳足,佩刀挟弩”之称。清乾隆年间“改土归流”后,“椎髻”改为“项髻”,用丝麻青包头巾或蜡染蓝青布巾缠“大包头”,雅名“黔乌”。无论男妇均如此裹头,仅未嫁姑娘不用。清代,城步苗族大多着无领梅条花边对襟衣或大襟左社上衣。男裤短而宽大,镶大花边,小腿缠青色长幅绑腿,喜用布巾扎腰。妇女多着家织挑花裙,腰束宽扁织花带。童帽非常讲究,除制作精巧,刺绣细致外,还满布银饰,戴在头上,不仅银光闪烁,而且叮当有声。晚清至民国初年,苗族女子逐渐改裙为裤,男子装束亦趋汉化。
(二)生活民俗
1.喝拦门酒习俗
城步苗侗瑶同胞,每逢结婚、祝寿等喜事,主人家都会在槽门外摆设香案迎客,喝“拦门酒”接客。喝了“拦门酒”后,好客的苗侗瑶族主人会将客人引进上席,好酒好菜相待,兴致所至,唱出劝酒歌,并划拳助兴。如主人开唱劝酒歌:“钢锅蒸酒气味香,试尝一杯又何妨。杯酒醉人冒倒地,水上飘刀无损伤”。客人回唱:“玉龙杯子你来端,酒在身前好为难。呷来又怕呷得醉,不呷又怕我嫌酒酸”。如此你劝我回,几个回合下来,酒意盎然,劝酒变成划拳喝酒,通霄達旦,主客双方都喝得一醉方休。
2.油茶敬客习俗
喝油茶在城步流传了上千年,相传东汉末、三国初即已有喝油茶的习俗了。聚居在城步县南部的侗族、瑶族同胞,都盛行打油茶的习俗。在城步,油茶既是饭前必食的饮料,又是迎宾待客的风味食品。当你踏进城步县的苗乡山寨,热情好客的苗家人就会用红漆茶盘端出香喷喷的油茶相敬。城步苗家人打油茶,一般有5道工序。一是做阴米,先把糯米浸胀,然后用甑蒸熟,再晒干或晾干,用碓舂扁即成阴米。二是做茶叶饼,每年春夏,待茶树吐出的新芽长到一指宽左右采摘,放在锅里煮一滚,舀出来浇上米汤水,一团一团捏成饼状,晒干即成。三是炒主料,将阴米炒至略带焦黄、酥脆,将黄豆、花生等原料炒熟用油炸脆,并备好煮熟或炸得松脆的糍粑、蕨粑。四是煮茶汤,将茶饼放置锅中加水煮沸,用瓢将茶叶捞出,用擂钵擂烂,再倒入锅中煮成浓茶汁,捞出渣残,加放油、盐,佐以擂碎的大蒜、生姜、辣椒等制成茶汤。五是撒茶料,在茶盘中摆好茶碗,将各种主料分放碗中,冲入滚沸的茶汤,撒上葱、胡椒粉等佐料,即成闻名遐迩的苗寨油茶。油茶具有香、咸、苦、辣、甘等味,并有提精养神、祛湿散寒、驱瘴除病的作用。凡到城步的客人,均以喝油茶为快,油茶因此而声名远扬。
3.对歌成婚习俗
在城步南部的兰蓉、白毛坪、丹口、长安营、南山、五团、汀坪等地,婚俗中保留了唱山歌、情歌、酒歌、哭嫁歌、贺郎歌等民间习俗。据资料记载,酒歌是苗族举行婚礼时的一种歌曲,传统的苗族婚礼中在儿女出嫁前夕,男女双方都应聘请一位歌师,在女方家里喝酒,每唱完一小段,大家便和起歌尾。酒歌共分为9 个部分,分别为拦门歌、十切、苗族根基、结亲礼数、三代根基、凤亲、过定(教导)、谢主家、龙船歌。“嫁女歌”又名“唱花园”,因在乐句的结束通常加上富有特色的衬词“哩啦哩”当地群众又称嫁女歌为“哩啦哩”,是苗族新娘出嫁前一天在娘家待嫁时唱的歌曲。据苗族旧俗姑娘要出嫁时,寨中的兄弟姐妹和远近亲戚都要到新娘家的厅堂、厨房、闺房中陪伴出嫁的新娘所唱的歌。哭嫁歌以哭伴唱,形式多样,主要表达待嫁新娘悲喜交集的离情别绪,对父母、哥嫂、姐妹、邻居的感激之情。歌声悲切,感人心扉。“哭嫁歌”有固定的曲调,旋律幽美悲切,主要有离娘歌、娘教女歌、别哥嫂、骂媒婆、谢祖宗等。嫁女歌既是苗族姑娘临嫁前在和男方宾客及亲友姐妹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充分表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教导,亲朋好友的祝福。“贺郎歌”是亲朋好友对新婚夫妇表达祝福的歌曲,是苗族婚嫁仪式高潮时演唱的歌曲,即,新娘嫁到新郎家当晚闹洞房时演唱的歌曲。凡参加闹洞房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唱。歌曲以固定曲牌即兴填词,内容包含人生哲理、佳言锦句、恭贺新人的良言吉语,唱词格律和押韵方式多彩多姿。旋律轻松、音调高昂欢快,颇具感染力。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一领众合。根据婚礼的程序贺郎歌主要包括开堂歌、请新贵人歌、敬酒歌、贺郎歌、送合歌5个部分。
(三)岁时节日民俗
城步民族节日十分丰富,苗族有春节、元宵、过苗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侗族有春节、元宵、春社、三月三、乌饭节、端午、六月六、中秋、重阳等。这些节日活动都与民间流传的美动动人的故事息息相关,极具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1.“三月三”泥鳅节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三月三还是苗族的情人节,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在城步五团镇独树村,人们将农历三月三这天定为“泥鳅节”,家家户户将已出嫁的姑娘连带姑爷一起请回家,要去田垅里捉来泥鳅、蛤蟆(青蛙)招待客人,寨子里请来戏班唱戏(又叫唱调),节目有唱“徐茂公”、“杨宗保”、“三探象”、“母子赶羊”、“黄三打鸟”等,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当地人说比过春节还热闹。
2.“六月六”山歌节
农历六月六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民间称为“洗晒节”。城步苗族人们有“六月六”唱山歌的风俗。《城步县志》记载,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至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城步爆发了苗族首领粟贤宇、杨清保领导的少数民族大起义,苗、侗先民以山歌鼓舞士气、传递信息,自此“六月六”唱山歌逐渐演变为当地的节庆活动承袭至今。1997年至2013年,城步苗族自治县委、政府创设了“节会牵线、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连续成功举办十六届城步“六·六”山歌节。2014年,“城步六月六山歌节”更名为“中国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确定了“一路山歌上南山”的主题,使之成为湖南最有影响力的四大民俗节庆活动之一。
3.“男人节”和“太阳节”
城步北边茅坪镇七里山村苗族人们中有两个奇异节日:一个是农历二月初二过“男人节”,相传这一天是土地菩萨生日,村里的男人都放一天假,统一到庙里去搞活动,唱山歌,吃肉喝酒,轻松愉快,尽兴而归。第二个是农历十一月十九日,相传是太阳菩萨生日,太阳节,七里山村将这一天定为女人节。这一天,村里的女人们也都放一天假,统一到庙里参加活动,活动经费由村里出。村里专门有一丘田,叫太阳大田,大田产出或租凭的收入,都用于这类节庆的开支。
4.十二年大节
在城步西南部五团镇的银姓苗族,他们还享受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节日——十二年大节。所谓“十二节大节”,顾名思义,要十二年才举行一次。此节的日子选择申年霜降前的卯日。节日活动有三:一是众族人凑钱物为一对新婚夫妇操办婚事;二是把族内已出嫁的女子和外出招郎的男子接回村寨过节;三是族人同在村寨祭祖。节日这天,村民将节坪打扫干净,然后张灯结彩,并设置先祖神位牌,点香燃烛,摆上各色各样供品。午时前将新媳妇接进寨,在节坪举行婚礼,族人按辈份高低依次排列。当新婚夫妇拜了祖宗和长辈后,由族长宣讲本族历史沿革和款约规矩,名曰“颂礼节”。尔后族人同吃节饭。饭后,大家去新郎家祝贺、闹洞房、唱山歌、讲花话,设卡子,讲古人,直至尽兴而归。该节庆意蕴乃为发展人口,延续后代,繁衍族系。苗家历遭征剿、兵燹,人口繁衍缓慢。尤其是族内贫困青年,更难成婚,为帮助族中贫穷者也能成婚,银姓氏族逐渐兴起这一婚娶习俗节并沿袭至今。
(四)信仰民俗
1.梅山教信仰
城步苗族地区的山民们自古以来普遍喜欢捕猎。常年放索装套,围山打猎的半职业老猎手们,虔诚地信奉梅山教,都在堂屋神龛上或土地盒里置有倒立梅山张五郎的神像,对翻坛倒洞、游山打猎的祖师爷张五郎敬奉最勤。
2.傩祭傩仪
傩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也是古人驱逐疫鬼、请神还原的仪式。在城步县的白毛坪乡卡田村、水堆村和汀坪乡的团心寨村至今保留一种叫“庆鼓堂”的傩祭傩仪。“庆鼓堂”习俗也称为“祭鼓社”、“鼓社祭”、“苗年大节”、“苗年丰收节”,是一种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傩祭仪式。
“庆鼓堂”分为“请神”、“庆神”、送神”三个阶段。在每年举行“庆鼓堂”活动之前的农历二月逢第一个卯日,村寨中的头首(即“庆鼓堂”活动的主祭人)要提前准备好一赶米酒,村寨中的每户人家需要贡献一个鸡蛋并将其打入米酒中,由头首将其带入鼓堂庙去敬奉神灵和祖先。这个在“庆鼓堂”活动正式举行前的仪式称为许愿,即祈求今年一切平安顺利,整个村寨能有好的收成。到了十月逢第一个亥日,苗族同胞就要到鼓堂庙还愿,这个还愿仪式就是盛大的“庆鼓堂”活动。
“庆鼓堂”习俗可以分为小庆和大庆两种,小庆一年一次,大庆三年一次。小庆也被称为平祭,大庆称为陡祭。若为小庆,“庆鼓堂”活动只举行一天一夜便结束。小庆时,大家洗净手后,将祭祀物品供奉在神台前,在头首的带领下祭祀各位神灵及祖先。祭毕后,大家一同唱《还愿歌》,但不跳傩舞。第二天清晨,大家一同念诵《敬神词》、《辞神词》,接着唱几段《辞神歌》。《辞神歌》唱完后,由大家共同推选出下一届的头首,“庆鼓堂”活动基本就结束了。若是大庆,则要举行三天三夜的活动。不但要请神,而且要庆神、送神,不仅要唱傩歌,还要表演傩舞,气氛之热烈,场面之盛大,参与人数之多,活动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二、城步苗族民俗活动的特征
(一)文化底蕴深厚
苗族婚嫁歌是城步苗族在婚嫁礼俗中演唱的抒情歌谣,历史悠远,内容极其丰富,主要有《嫁女歌》《贺郎歌》等代表作,前者旋律優美,凄婉动人,后者则音调高昂欢快,绵缠抒情。它起源于苗族古老的山歌情歌和婚嫁习俗,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民族习俗中积累演化并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传统民歌。
(二)类型多样
城步苗族民俗活动的项目众多,内容丰富。它既有物质生产类的,又有物质生活类的,还有信仰类和游艺类的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保留了原生态状态。此外,苗族民俗活动特别是节庆活动具有鲜明祭祀特点。苗族民俗节庆很多都有祭天地日月,如祭天,祭祖是苗族民俗节庆普遍的文化现象。苗族的祭祀节日是围绕农事而举行的各项生产性祭祀,如“植春节”表现了苗族繁衍后代、美化环境、新婚纪念、家庭兴旺发达的文化内核和主题。
(三)地域特征明显、参与性强
苗族民俗节庆都有很强的地域性。如南部地区的五团镇金东村苗胞,流行过“关门过年”,大年三十日一家人在家关门过节,不去串门,也不欢迎客人串门,即使请也只请至亲的人过节,要等吃过早餐以后才开门迎客。而该镇独树村的苗胞则有正月初一上午上山砍“摇钱树”回家的奇俗。这天早餐后,每家的成年男人都会身背柴刀,走进自家山里选择修长硬朗、枝叶茂盛的“蜡树”(即“纳财树”),砍倒后在树枝上挂上红包,连枝带叶一起扛回家中禾堂坪前。城步北边的杨姓人家一般流行五月初四过端午节,边境村寨也不例外,如蒋坊乡铺头村、杉坊村等,据说宋时杨家将领提前一天过完端午节,五月初五趁敌方过端午节时趁机袭击敌人,这一习俗沿用至今。而五团金东村杨姓人家至今盛行农历五月十四日过节,不过“大十五”。
三、城步苗族民俗活动的旅游价值与应用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城步苗族民俗活动由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突出,具有较强的旅游开发价值。我们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可以将许多即将消失的民俗事项,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苗族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一)表演层面——以舞台表演为代表
苗族的民间歌舞浩如烟海,多彩多姿,风格独特,是祖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我们可以创作一部集歌舞表演为一体的“印象城步”剧目,围绕苗族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景设计相应歌舞表演,让表演者用歌声或舞姿传达苗族人们的爱情及日常习俗。如:“伙耕”——唱劳动号子(挖土歌),拦门酒——唱酒歌,油茶——打油茶(舞蹈/茶歌),庆丰收——傩舞(“庆鼓堂”),婚嫁——嫁女歌、贺郎歌等,通过这些歌舞表演,让游客置身苗族生活当中,直观感受苗族风情。
(二)体验层面——以节庆、婚俗体验为代表
体验民俗就是人们参与活动其中,感受这种民俗活动带给你的快乐并分享民族的文化成果。苗族同胞生活中有打油茶、打年糕、喝虫茶、吃乌饭等习俗,婚俗中有对歌谈情、唱嫁女歌和贺郎歌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和安排,再现这种生活场景,让游客从中体验苗族同胞的幸福生活。
(三)展示层面——以博物馆展览为代表
博物馆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可以收集城步苗族人们生产、生活、信仰、节庆、婚俗、游艺、历史等活动用具和物品,如苗文、苗鼓、芦笙、服饰、劳动工具等,集中展示,让旅游观众从中领略苗族民族特色。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
(四)日常层面——以旅游六要素为代表
我们可以从旅游中吃、住、行、游、购、娱这六个方面,来大量开发苗族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商品。
1.在饮食方面
苗族的“油茶”非常出名,同时苗族人家又喜欢自己酿制糯米酒、红薯酒、苞谷酒等,因此,我们就可以举办“苗族民俗饮食文化节”、“苗族民俗饮食文化大赛”等活动,让游客广泛参与。
2.在居住方面
苗族居民的建筑具有特殊的风格,如“三房一照壁”、“四合五井天”、“一正两耳”等,我们可以开发苗族居民的度假建筑风格群,以居住为主的旅游。
3.在交通工具方面
城步苗族居民的交通工具就是步行或是抬轎。
4.在旅游行程方面
开发以城步南山、两江流域的自然风景为主,结合城步的红色旅游路线来带动苗族的民俗活动文化。
5.在购物方面
如成年后的苗族男子身边都会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 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花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苗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可将荷包生产成小饰品进入市场,来传达苗族的文化。也可以制作具有苗族风格的手链、戒指、编织袋、鞋子、珠宝玉器、民间乐器等。
6.在娱乐方面
开发以苗族民俗文化为主的民俗歌舞表演,同时适当地结合其他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如侗族的大歌、土家族的“摆手舞”等。
浓浓的民族味和地方风情,通过苗族的服饰、饮食、居住和游艺民俗等活动,可以让外来游客认识到苗族民俗文化的重要与传承性。
参考文献
[1] 易秀华.湘西城步苗族自治县婚嫁歌曲调查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2] 王淑贞,王文明,刘景慧.大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方式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
[3] 邓光奇.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07).
作者简介:陆霞(1963.08- ),男,邵阳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文明和民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