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笋壶”的文化韵味
2016-10-21吴伟华
吴伟华
摘 要 紫砂花器造型多变、富于趣味,多取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或是生活中的物象,因此常常能以自然形态的美为大众所接受,这类紫砂作品也最能体现制壶艺人的制作功力及创作技巧,本文以花货作品“紫笋壶”为例,从造型美、人文美、陶刻美三个方面简要谈谈紫砂花货的创作。
关键词 紫笋壶;造型;自然美;陶刻
紫砂陶素以品种多样、造型丰富著称,其中紫砂壶又以优异的外观和实用性在紫砂陶苑中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花器作为紫砂壶家族中出现较早的一类,相传出现在明代中叶,首件作品据考证为供春制“树瘿壶”。这与明代出现的文人与制壶艺人合作的新气象不无关系,并在其后数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全部仿真和部分仿真的创作风格,即将动物、植物或者生活中的具体物象经过艺术提练设计成作品,或有选择地在壶体的适当部位采用雕、镂、捏、贴等装饰方法,将具象之美转化为意念之趣雕琢在壶体上,使其形象或飘逸洒脱、或典雅质朴、或趣味别致,充分呈现出精、气、神。紫砂作品“紫笋壶”(见图1)秉承传统花器意趣盎然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将笋这一物象融入了壶艺创作中来,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1 造型美
紫砂壶的造型艺术语言独特,可以通过泥料的色泽搭配和制作技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再加入恰到好处的装饰点缀,能令赏玩者获得由直观感受到心灵体验的感官享受,从静态的壶型中感受动态的空间韵律。“紫笋壶”壶体修长,采用优质紫砂泥料制成,色泽光鲜明丽,壶身仿照笋的外观制成,由笋壳包裹,两端略小,壶腹微微鼓起,近椭圆形,如同自然界刚刚破土而出的笋,富于生命的意趣,亭亭玉立,令人爱不释手;壶盖似冬帽,为半球型,上置一珠钮,小巧玲珑;直流胥出自然,为壶身的缩小版,微微上翘,仿佛嫩芽从大地中抽出,娇俏可人;大耳飞把,横跨壶身上下端,提拿方便。从整体看“紫笋壶”,从壶身到壶嘴、壶把装饰点到即止,恰到好处,不拖沓、不繁杂,紧扣“笋”这一主题,并将紫砂花器塑型的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失为一把花器佳作。
2 人文美
笋,即竹子的幼芽,陶都宜兴自然资源丰富,素有“竹的海洋”之称,而竹文化又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紫砂壶艺的创作中,丰富了紫砂壶创作的品位与内涵。作品“紫笋壶”以之为主题展开创作,在装饰和造型上都独具特色,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传统壶艺题材的一种突破。从人文层面来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竹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青春永驻;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正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人格的追求。而更深层次挖掘“笋”这一物象,还可以发现其出人头地、节节攀升、步步登高的寓意。因此,“紫笋壶”以竹文化为题材展开创作,旨在诠释竹文化的内涵魅力,同时更以竹这一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传达更深层的人文情怀,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主旋律巧妙呼应,提升整把壶的精神境界。
3 陶刻美
紫砂陶刻是紫砂作品最主要的装饰技法之一,它是书法与雕刻艺术在陶艺创作中所衍生出来的工艺装饰手法,其综合性的视觉美极大地提升了紫砂艺术的趣味性、装饰性和审美性,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紫砂陶刻语言。但万变不离其宗,陶刻始终依附于紫砂陶,所以无论是笔法或者内容等都必须服务于创作主体。“紫笋壶”作为典型的花器,在追求自然和谐之美的同时,加入了陶刻点缀,以介绍紫笋茶为明线,“茶禅一味”为暗线,使整件作品更耐人寻味,进一步提高了作品的人文价值。壶体一侧书“紫笋茶,唐代贡品”,用刀严谨恭顺,笔力雄劲;另一侧书“紫笋茶由唐代茶圣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并落款,笔法则相对飘逸洒脱,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刀法风格,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显陶刻魅力。
4 结 语
每一位艺术家都是世间万物的记录者,他们观察万事万物的演变,进而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之记载下来、流传于世,“紫笋壶”正是对于自然和人文的一次美妙演绎,展现出了蒸蒸日上的蓬勃生机与令人反复寻味的人文气韵。但是一个合格的艺术家不能仅仅满足成为一个记载者,更应努力成为一个创造者,引领时代的潮流,紫砂艺人当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继续为紫砂事业添砖加瓦。
参 考 文 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2]劉笑玲.竹崇故事的文化解读[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