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动员王皓接发球技战术的分析
2016-10-21马彬
马彬
摘 要:论文通过王皓与张继科伦敦奥运会后的第一次交手数据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王皓比赛录像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统计分析,尝试摸索他在比赛中接发球的使用规律。通过数据分析表明:王皓接发球使用横打次数明显高于控制短球的技术,特别是近台短球地拧拉技术更代表了当今直板反胶的发展趋势。王皓在接发球过程中主要是以摆短和反手台内侧拧抢攻为主要,接发球方法显得单一。落点中路比较多,摆短时地速度比较快,能够有效地控制了对方的攻势。
关键词:王皓 乒乓球 接发球 技战术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3(a)-0151-02
1 选题依据
中国“国球”乒乓球长期在世界上保持着一直领先,近几年来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在乒乓球技术范围中,接发球技战术的原因占据了主要的的位置。伦敦奥运会中国包揽男单冠亚军。王皓张继科之争十分激烈。该文试图通过伦敦奥运之后的经典赛事来发现王皓接发球的新变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该文以王皓,右手直握球板两面反胶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反手采用直拍横打)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2001—2014年期间的有关文献进行检阅,了解相关文献资料,以题目为导向的信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数据统计法
通过对王皓2013年卡塔尔公开赛男单半决赛王皓对张继科的比赛对王皓接发球得失分进行统计,并对所得数据加以整理分析。
计算方法如下:得分率=段得分/(段得分+段失分)×100%
使用率=(段得分+段失分) /(全局得分+全局失分)×100%
3 王皓12年伦敦奥运会接发球和接发球抢攻各项技术统计
这场半决赛共打5局,比分如下:8-11,7-11,11-9,10-12,4-11。
从表1分析:王皓在此段开局、中局、末局的得分率分别为43.5%, 51%,72.3%。能看出王皓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好,需要很长时间地调整才能进入状态,这和比赛的十一分制有关,显得有些被动。末局数据表现了王皓接球水准较高,快拉较为迅速,有效的牵制到了对方,显示出了较高的技战术能力。
结合表1、表2统计具体情况分析:接法球抢攻段得分率为54.2%,得分情况较好,得分的概率为26.4%。接发球共有48次,接对方的来球直接上手共20次,占段得分总数的45.2%,得出了王皓接发球质量比较高的结论,上手比较积极,能够有效的牵制对方,显示出了较高的技战术能力。这场决赛一共打5局,这几局中后半部分的球全部都是在全台对垒丢掉,表现出该场赛事王皓在打关键球的能力上还是不够突出。接发球摆短后的抢拉也是王皓的重要得分方式,对方在反控制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冒高,王皓就能比较容易的进行上手得分。这一部分得了4分,占此段总得分的31.5%。在接对方来球直接上手时,不出台球大部分是以反手台内抢拉技术为主。在乒乓球技术中,发球是唯一不受对方来球约制的技术。
还可以看出王皓在这一部分首局、中局、末局的得分率分别为45.3%, 49%,70.5%。比赛的开局和中间部分一直是处于落后状态,所以,不得不在最后采取搏杀时进攻,但心里压力明显增大。王皓在接发球直接强攻后能给自己创造有利的得分机会,但是王皓的失误过多,失误达5分,由此可以看出往好的抢攻后的进攻能力不是很理想。从数据上来看王皓摆短技术应用率最高36.2%。在接对方来球采取了反手台内拧的技术也说明出了其反手直拍横拉的优势,从效果上看55.3% 的得分率和占优势程度更是有力地突出了王皓直板反手技术的稳定性。王皓摆短的技术却不是很理想,得分率和占优势程度分别为17.1%和 15.4%,作为直板两面反胶打法的运动员在摆短时应该是相对拿手的技术,但是王皓整个摆短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王皓在他的直拍横拉时,4.5%的数据显示出王皓在后面的衔接时正手主动上手的意识不强,一贯的直拍横打很快让对手适应了他的套路,从而找到其技战术漏洞,导致最后的失利。
4 结论
(1)王皓在接发球抢攻段表现较为出色,接发球上手比较快,技术新颖而且相对凶狠,但进入状态有些慢。
(2)接发球的直接抢攻主要是以反手台内侧拧的技术为主,抢攻积极,起到了争取主动的效果,但是后面的衔接失误太多,接发球还是没有更好的办法。
(3)王皓在接发球过程中主要是以摆短和反手台内侧拧抢攻为主要,接发球方法显得单一。落点中路比较多,摆短时地速度比较快,能够有效地控制了对方的攻势。
(4)接发球有效的摆短可控制对方小三角的位置,而且可以增加挑打的机会,对以后的比赛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黄长剑,苏万文.王皓左半台接发球技术应用特点与回球落点的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2,38(4):115-118.
[2] 刘琨.从技战术角度分析王皓在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失利的原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5):196-199.
[3] 李悦宏,李云德.乒乓球发球与接发球技术的讨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18):233-235.
[4] 唐建军.乒乓球技术学习:理论解释与实际运用[J].北京體育大学学报,2006,29(2):260-262.
[5] 陶爱荣.乒乓球接发球技术教法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9):118-120.
[6] 王道平.析王皓在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技战术[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61-65.
[7] 吴飞,闫森,王继梅.乒乓球11分赛制技战术变化的规律[J].体育学刊,2008(1):258-263.
[8] 王雪峰,张良西,汪一帆.对乒乓球接发球技术发展规律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35-38.
[9] 赵霞.我国优秀直拍反胶选手马林和王皓的技战术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2006(1):21-25.
[10] 陈国元,李仪.马琳和王皓接发球时处理台内短球的技术特征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2010(6):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