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森林脑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方法
2016-10-21那春子鞠丹
那春子 鞠丹
摘要:森林脑炎又称蜱传(媒)脑炎,该病是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森林脑炎最初流行于原苏联,目前在世界上虽曾有很多地区发生过本病,但主要见于欧洲和亚洲北部的森林地带。我国主要流行于东北及西北林区。本文对该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详细介绍易感动物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对该病的预防。
关键词:动物;森林脑炎;病毒;蜱;疫苗
中图分类号:S85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5-0099-01
1 流行病学
森林中的多种啮齿动物,如缟纹鼠、松鼠、红褐田鼠、林姬鼠、蹶鼠、齐氏鼠及东方田鼠及刺猬等和一些大动物如鹿、狍、熊及鸟类等都可感染本病,但多呈隐性经过,且都有一定的病毒血症。森林中的啮齿动物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力又强,故每年出现大量有易感性的幼鼠,一旦被感染后便出现一定时间的病毒血症,幼蜱和稚蜱主要吸吮小动物的血,病毒血症期的小动物能使吸血的蜱感染病毒。病毒進入蜱内大量增殖,于40d左右为高峰期,此时蜱体内病毒的浓度可达吸血初期的1000倍,病毒存在于蜱体内的各组织器官中,其中以唾液、卵巢及发育卵中的病毒量最高。带毒蜱可通过叮咬将健康人或动物传染,亦可经过卵传播给下一代蜱,病毒还能在蜱体内越冬,由此看来,病毒血症初期的动物是本病最根本的传染源,其中啮齿动物传染源的作用最大;大动物仅初次感染后出现一定时间的病毒血症,获得免疫后再次感染则不出现病毒血症,另外,大动物的数量少、分布稀、繁殖慢,吸大动物血的主要是成蜱,因此,大动物传染源的作用较小;禽类也有一定传染源的作用;感染后的人在传染源上无多大意义。硬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其中危害最重的是全沟蜱,全沟蜱主要存在于由高大而稠密的针叶树和杂于其间的阔叶树所构成的混交林中,该蜱在春天出现、秋天转少,于5~7月份数量达高峰期,所以本病多在春夏季流行。全沟蜱主要停留在杂草及短树枝的尖端,高举带沟的两前肢、攀附经过的宿主。经调查研究发现,人及动物常常经过和活动的路径及驻地存在该蜱的数量比其他地方多3~4倍。蜱可能通过嗅觉向宿主移动,环境中的温度越高,距宿主越近,移动反应越明显。如果人坐在蜱所停留位置的附近,蜱能在几分钟内由草尖或树尖上爬下,通过地面爬向人体。此外,康辛血蜱、森林革蜱等也可传播本病。蜱的发育过程是经卵、幼虫、稚(若)虫及成虫四期,幼虫和稚虫主要吸啮齿类小动物的血,而成蜱则主要吸大动物的血。人感染本病一般是被带毒蜱叮咬所致,绝大多数病人有被蜱叮咬的病史;另外,通过饮用驯化疫源地或林野-驯化混合疫源地中牛羊的生乳亦可感染发病(哺乳期动物及人感染后一定时间内乳中带毒);用手捻碎带毒的蜱也可经皮肤黏膜感染,后2种途径感染的病例较少。
2 防治方法
动物对本病的易感性较低,牛感染后仅见体温升高和食欲减退,一般不发生神经症状,羊感染后有时可出现肢体麻痹,其他动物多为隐性感染。由于症状不明显,因此本病的确诊主要依靠血清学诊断。防治重点是有计划地改造生态环境,消灭蜱和鼠类,做好防护。
对被蜱叮咬的人应进行密切观察,如有发热表现应仔细检查神经系统症状,对可疑病人应及时送入医院,便于早期治疗。
人森林脑炎的预防工作比较复杂,应采取疫苗预防接种,做好防蜱防鼠及个人防护等工作。疫苗的预防接种很重要,对人林人员应普遍进行。我国研制的地鼠肾灭活苗基本无不良反应,成人初种者第一次2mL,间隔7~10d再接种3mL,即可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免疫保护期可维持1年左右,第二年再接种1次(3mL),即可恢复免疫保护力。接种疫苗应在入林前1.5~2.0个月进行。驻地应注意清洁,加强防鼠防蜱工作,清除驻地及其周围和路径两旁的杂草,加宽通路,使鼠蜱无栖身和隐藏之地,也使蜱无攀附人体的机会。对临时驻地、重点地区及路径可以用药除蜱,5%来苏儿喷洒地面,每平方米500mL,经24h后蜱便全部灭绝,3%石碳酸每平方米 500mL,敌百虫每平方米0.1g均可,六六六的药效可维持1个月,其余的可维持10d左右,用药时应注意人畜安全。做好个体防护工作也很重要,进林时应穿紧防护服,如无防护服时应穿长裤及长袖衣服,穿高筒胶靴,不能穿短衣、短裤、裙子及凉鞋等,要戴防虫帽。防虫帽和防护服应喷洒或涂擦药物驱蜱,喷洒药常用5%来苏儿或3%石碳酸,涂擦药常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200mL,可涂擦一套防护服,驱蜱有效期为1周以上,对皮肤黏膜有轻微的刺激。裸露处的皮肤可涂擦优质防虫油。在林中每隔2h和回到驻地前都应相互仔细检查衣服内外,清除附着的蜱,查出的蜱可投入到10%来苏儿或3%石碳酸中,如在野外可用脚踩死,不可用手指捻碎,因蜱体内可能有病毒存在。如发现有蜱刺入皮肤,应用油类或乙醚滴于蜱体,使其死亡后再轻轻摇动,慢慢拨出,切忌猛拉,以免蜱的刺器断于皮肤内,一旦刺器断在里面,可用消毒针仔细挑出,涂擦75%酒精或碘酊即可。总之,对本病的免疫与防护工作比较复杂,进入林区疫源地应坚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防护工作,免受本病的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