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

2016-10-21史征梅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史征梅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胃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与对照两个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多28%,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2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胃肠镜;电凝切除;胃结肠息肉;临床疗效

在临床上,胃结肠息肉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该病的发病部位可为患者结肠的任何一个部位[1]。组织学将胃结肠息肉分为肿瘤性胃结肠息肉和非肿瘤性胃结肠息肉[2]。胃结肠息肉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采用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3]。本研究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胃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胃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目标,所有患者均符合胃结肠息肉的诊断标准,均经过胃镜、CT以及B超确诊。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有29例为男性患者,有21例为女性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5±18.7)岁;对照组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2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7±17.8)岁。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进行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相关意义,可以用作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常规检查,手术前四小时给予患者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水溶液。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首先采用腹腔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发现息肉之后,固定息肉,然后再采用纵行切开的方式将肠壁切开,对息肉进行挤压,以此来增大手术切口,并将息肉挤出,然后再采用结扎的方式将息肉基底缝合起来,将息肉切除之后采用四号线将切口缝合。观察组患者采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方法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把胃肠镜插入到患者息肉的位置,然后再对其进行充气,将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息肉直径的大小为依据,采用不同的工具来切除息肉,如果息肉的直径小于零点五厘米,则可以采用热活检钳将其摘除,其它直径大小的均采用电凝套扎的方法切除息肉,如果一次性不能够完全将息肉切除干净,则可以采用分片的方式来将其切除。

1.3 观察指标

根据相关标准,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贫血、呕吐、恶心以及胃部疼痛不适感等临床症状均消失,并且伤口愈合为优;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贫血、呕吐、恶心以及胃部疼痛不适感等症状明显改善,并且伤口愈合为良好;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贫血、呕吐、恶心以及胃部疼痛不适感等症状有所改善,并且伤口愈合出现延迟的现象;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贫血、呕吐、恶心以及胃部疼痛不适感等症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甚至恶化,并且伤口愈合情况十分差。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其次,对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統计方法

对研究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 19.0,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检验通过x2完成。用(x±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检验通过t来完成。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相关意义。

2 结果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治疗后,根据我院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详见表1)。通过比较,观察组治愈比对照组多18例,无效比对照组少14例。两组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多28%。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x2=18.68,P<0.05),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50例患者中,1例出血,没有任何患者出现穿孔现象,并发症发生率为2%;对照组50例患者中,9例出血,5例患者出现穿孔现象,并发症发生率为28%。通过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结肠息肉属于消化道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没有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我们将其称之为结肠息肉[4]。该疾病具有病情反复、治疗时间长以及病情严重等特点,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研究显示,常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胃结肠息肉,手术方法具有手术时间长、手术切口大以及切除次数多等缺点,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一定的伤害。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胃肠镜下电凝切除的手术方式,这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短、切除的次数相对于开腹手术来说要少,能够降低对患者的伤害,是一种高效的手术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00例胃结肠息肉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梅.胃结肠息肉应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3):162163.

[2]彭霞.胃肠镜下电治疗胃结肠息肉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5,31(22):167,169.

[3]武崇曾.胃肠镜下电治疗胃结肠息肉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4,(09):185186.

[4]邢朝富.高频电切除联合APC术治疗胃结肠息肉240例体会[J].医学信息,2015,25(07):229230.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