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风湿药物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2016-10-21睢德道王瑞炜
睢德道 王瑞炜
【摘要】目的:探讨抗风湿药物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均给予观察组患者沙利度胺、来氟米特(LEF)和甲氨喋呤(MTX)口服治疗,均給予对照组患者来氟米特和甲氨喋呤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评分、ESR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沙利度胺、来氟米特和甲氨喋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抗风湿药物;沙利度胺;来氟米特;甲氨蝶呤
沙利度胺是临床上新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具有抑制血管新生、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调节以及抗炎的作用。笔者使用沙利度胺联合LEF和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0例病例均为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其中男22例,女43例;年龄19~66岁,平均(47.82±8.67)岁;病程:4~12年,平均(6.56±1.34)年。观察组:男21例,女44例;年龄18~65岁,平均(46.95±9.35)岁;病程:4~12年,平均(6.63±1.2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院(ACR)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并且DAS评分>5.1;所有患者均未使用过抗风湿药物治疗。
排除标准:排除伴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排除伴有心脏病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排除伴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排除妊娠和哺乳期患者;排除有免疫抑制剂禁忌症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均给予观察组患者沙利度胺、来氟米特和甲氨喋呤口服治疗。剂量:沙利度胺的初始剂量为50mg/d,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将剂量增加至100mg/d;来氟米特20mg/d;甲氨喋呤10~15mg,每周一次。疗程为48周。
1.3.2 对照组 均给予对照组患者来氟米特和甲氨喋呤治疗。用法、用量及疗程同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每24周、每48周对两组患者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评分、血沉(ESR)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采用t检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评分、ESR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后,观察组中有23例患者、对照组中有2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血细胞降低、头晕嗜睡、ALT升高、月经紊乱、皮疹、呼吸道感染、口腔溃疡等不良反应,经过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均明显减轻。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慢性、进行性、对称性的多关节炎。抗风湿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关节畸形的发生率[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药物的起效比较慢,并且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沙利度胺是临床上新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具有抑制血管新生、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调节以及抗炎的作用[2]。三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加快药物的起效速度,并且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
综上所述,沙利度胺、来氟米特和甲氨喋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琼竦.甲氨蝶呤联合用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04):430431.
[2] 杨建坤.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0):7475.
[3] 邹晋梅,沙利度胺联合来氟米特与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