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探讨
2016-10-21涂虹贞
涂虹贞
摘 要: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的即时感受,讲究学习主题的感悟和体会。体验式学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总结数学规律、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23.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6)01-0063-02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体验学习,获得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生命的历程、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的体验、感知学习的内容,这不仅是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面积和面积单位”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懂的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多次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最终完成把表象与体验性感受抽象成数学概念的内化过程。
1 立足体验,在情境中感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的求知欲望之所以永不熄灭,是因为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知识的挖掘者,体验要因自己边思考边工作而带来愉快感”。只有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有利于促进学生体验的情感世界,才能将体验式教学落到实处。
片段一: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面积单位中的3个新朋友,它们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个单位)
师:在认识它们之前,我请大家思考下面2个问题:
(1)测量黑板或教室的面积,你会选哪个单位?
(2)测量校卡或借书卡的面积,你会选哪个单位?
生:我觉得测量黑板或教室的面积用平方米比较合适,测量校卡或借书卡的面积用平方厘米比较合适。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平方米比较大,平方厘米比较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米大于分米大于厘米,米比较大,厘米比较小,所以平方米就比较大,平方厘米比较小。
师:非常大胆的猜测和推理,我们为淮扬同学大胆的猜测和推理鼓鼓掌吧!
教学中笔者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起来,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产生了碰撞,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存储在脑海中的面积的相关认识被充分调动起来,进而激活了学生思维,也激起了学生探究“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学习。
2 动手操作 在体验中感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
片段二:
师:接下来把时间交给大家,让大家和这3个新朋友来个亲密接触吧。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红色和黄色的卡纸,先观察它们的形状,再量一量它们的边长。
(1)同桌合作要求:先观察小方块的形状,再量一量它们边的长度。
(2)学生汇报:生1:我量的是黄色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2:我量的是红色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
(生边汇报,课件边出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测量得很仔细。是的,像这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像这样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把这两个小方块放在手心里,感受他们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3:我发现1平方厘米跟我们大拇指指甲盖差不多大。
生4:我发现1平方分米跟我的手掌差不多大。
……
师:大家拿起这两个小方块比一比,验证一下这两个同学的发现是否正确?
(学生验证后都一致同意生3和生4的发现是对的。)
师:那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原来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就在我们的身边。
师:你们猜一猜,边长多大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呢?
生5:我觉得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生6:我也觉得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
师:同学们举一反三的能力真强,是的,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师展示边长1米的用报纸拼成的正方形)
师:这是1张1平方米的报纸,我请4位同学到前面来把它展开,先立起来观察大小,再让学生平铺后观察它的大小。
师:老师把1平方米的报纸贴在黑板上,同学们一起来感受,估一估,黑板有多大呢?
生:黑板的面积大约是2平方米
师:请四个小朋友手拉手把这个1平方米的报纸围一围看看有多大。前后两桌的四个小朋友也拿出准备好的报纸围一围,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
师:估一估,大约几张课桌拼在一起是1平方米呢?
生:大约3张课桌拼在一起是1平方米。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通过看一看,看形状,量一量,量边长,比一比,比大小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把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测量——比较——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通过不断扩充和完善比较的方法,理解面积单位,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 对比辨析,在反思中感悟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
片段三:
师:我们立成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园环境优美,特别是这10幅文化墙蕴育深远。让我们再次走进校园欣赏每一幅浮雕。
师:欣赏完这些精美的浮雕后,请同学们用今天学到的这3个面积单位来填一填吧。
我来估:(1)学校文化墙的面积大约是6( )。
生1:学校文化墙的面积大约是6平方分米。
生2:我认为:学校文化墙的面积大约是6平方米。
师:认为生1对的举手(少部分),认为生2对的举手(大部分)。
师:请同学们在桌面上用6个1平方分米的小方块摆出一个长方形,看看6平方分米有多大。
师:生1同学,你现在觉得学校文化墙的面积大约是6平方分米对还是6 平方米?
生1:应该填平方米,因为学校文化墙比课桌桌面要大得多。
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出不同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让学生对比反思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摆6平方分米的长方形进行对比,发现,平时看到的校园里的文化墙比6平方分米大,从而强化对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认识,又孕伏了对比和反思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总结规律、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生活领域去发现、总结和反思。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贲友林.重新认识学生的数学学习[J].福建教育,2015,9.
[3]陈金飞.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建构[J].小学数学教师,2015,12.
[4] 徐英.基于“体验”的生命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