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案例解读社交化之机会与困境

2016-10-21吴邢一夫

创业邦 2016年9期
关键词:屌丝淘宝支付宝

吴邢一夫

移动互联网使社交网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交应用目前分门别类,花样别出,可以依照关系强弱分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也可以按照领域分为各类垂直领域社交,抑或是按照信息承载方式分为图片、视频社交等,并且跟社交的动机也有着巨大的关系。动机是多样的,并且是变化的。身份,背景,不同情况下扮演的角色不同,社交的动机都不一样。

在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注入社交元素的今天,以下三个案例或许可以启发一些创业者。

陌陌:金字塔的平衡

纵观整个社交流程,可以看到以下一些特点——爆点、破冰、关系链、社群、控质、黏性、转化、盈利、往复,无外乎如此。

在爆点之后,可能面临的问题就是大量用户的涌入。有人说这是好事,可并不一定如此。

“陌陌”一开始有着非常稳定的金字塔结构:塔基是所谓的“屌丝”用户,屌丝男、屌丝女;中层有优质用户,尤其以女性最为珍贵(1位优质的女性用户可以带来7位男性用户);塔尖是一些大V、高富帅等。

金字塔一开始结构是相当稳定的,它内在的生态是平衡的,但是所有底层的屌丝用户会不断地去搭讪和追捧中间的优质用户,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中间的优质用户又可以筛选出顶层的高富帅,相当于绩优股的角色。顶层的用户又会发现,真的有很多高颜值、好身材的妹子在身边。紧接着一夜之间,产品的名声传了出去。

于是,很多屌丝用户涌入这个应用,不断地对中间优质用户提出邀约。久了之后这种行为就从“追捧”变成了“骚扰”,优质用户做筛选的成本变高了,这个产品的价值就没有那么高了,于是,优质用户纷纷开始逃离。同时又有特殊职业的用户进入,社交的价值出现改变。顶端的高富帅意识到想要认识优质女性的效率变低了,高富帅用户开始流失。于是这个金字塔开始出现失去平衡、崩塌的局面。

当社交产品的规则约束不了它的海量用户,将会使它的生态失去平衡。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是当时陌陌的产品经理,我将如何解决?我可能会让两个不对等的阶层每日限量搭讪,超出限额,可直接引导进行付费——请注意,是在不对等阶层之间,比如屌丝搭讪高质量用户,而屌丝搭讪屌丝还是不限量的。这样既控制了用户间隔一边倒的趋势,也进行了适当的变现测试,并且底层用户量级也是非常大的,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来解决这个问题。

支付宝:为什么要做社交

不是支付宝为什么要做社交,而是“为什么支付宝不得不做社交”。

看似相似,实则不然。前者是主动,后者为被动。

支付宝已然变成当前手机装机量前几的App,并不是它黏性有多么大,而是产品属性为刚需。在淘宝如此巨大的体量掩护之下,支付宝为唯一支付方式,它的体量已然显而易见。

而一旦用户仅仅只是把你作为一个工具,即使是刚需,也是存在风险的。谁能证明十年以后淘宝不会消失呢?所以伴随淘宝的消失(百年以后?)和流量的下滑(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出现的直接问题就是支付宝的下滑,而为了阻止这最差的一切结果的发生,只好将大招“社交”搬到支付宝来企图维系住用户。

那为什么不把支付宝的社交功能放进当前的淘宝里呢?

首先淘宝已经有社交了,比如旺信、阿里旺旺,但是场景是买卖双方的沟通,虽然也是社交,但是附加价值并不大;淘宝去年上线了问答形式的“问大家”功能,不算是即时社交所以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淘宝直播”也是社交手段,但短期内不太可能变成社交主力,在首页的位置比较靠后;社区也是去年淘宝大力在推行的,但是围绕的都是商品而不是人,所以依然是购物场景。

综上,只有旺信才是用户理解的即时社交。致命的问题是,这种社交场景其实是在商业的羽翼之下,几乎不可能从这种场景得到能够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朋友。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放到支付宝里呢?从理论来说,淘宝和支付宝的装机量应该近似1∶1这个比例,而且装机量非常大。旺信切陌生人社交,场景是购物;支付宝里的社交切熟人社交,场景和微信类似。

假设在不可预见的将来,淘宝消失或者阿里转型,支付宝最好还能存在于用户的手机当中,当成日常的沟通工具也是不错的选择。从用户立场来说,哪个平台都无所谓,能用、好用、有用就好了。不过微信的优势实在巨大,支付宝得拿出点新货来。年初的集五福真的是逆天的活动,让人佩服到五体投地。

电商:为何要动社交的奶酪?

电商社交与社区,能真的有用吗?答案显而易见——肯定有用,不然做它干什么呢。

当下市场做得最好的有两家,但是这两家切入的场景和手段都不一样。第一个是淘宝的社区模式,第二个是京东的购物圈。前者是传统社区模式,以商品聚类用户,增大App用户黏性及活跃度,捎带手地增加转化、引发购买行为,这是个比较保守和传统的做法。

京东则比较有意思。购物圈是京东丢在微信里的一个入口,用户购物后可以直接从京东微店分享到购物圈当中,且分享的商品不止好友能看到,其他用户也能看到。重点是这个“其他用户”,微信或者是京东方面没有人给出它是怎么筛出来的。

个人推测,京东根据用户相同的购买行为,以及通过微信结合一般生活场景,推测出每个用户的喜好与本质,通过算法匹配连线,也就是精选模块。有意思或者说是可怕在哪儿呢?京东将购物社交场景和生活社交场景连到一起了,它知道你的生活喜好或者相关的标签,可以根据你生活的想法去给你推荐。这样的话,不管从人性来说,还是从成功率来说,都远比淘宝独立做的社区要可怕许多,虽然不知道微信的数据共享做到了什么地步。

去年,Facebook收购了Atlas公司。这家公司是一个老牌的DMP(Data-Management Platform,数据管理平台),除了有线上数据,还有些离线的数据,包括部分用户的信用卡交易数据,这帮助Facebook构建一个高可信度的用户数据提供了线上与线下的互补。

Facebook约97%的收入都是广告贡献的,恐怖的是这家公司的增长率高达40%以上(2015年Q1),是Google的4倍。造成这一切的根本,是二者在广告的根本展现原则上就是不同的:Google是被动展现,Facebook是主动展现——你日常的浏览、喜好都被记录在案,而根据这些东西展现的广告,能不让人毛骨悚然吗?

猜你喜欢

屌丝淘宝支付宝
新年促销上淘宝搜轻兵器企业店
上淘宝咯
零花钱
自我矮化症
淘宝试衣间
有诚意的话
北大发布首份屌丝生存状况报告:长春是最屌丝城市
“屌丝”六儿的快乐生活
外媒看中国:“屌丝”引领消费文化
淘宝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