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皇岛市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防治体系建设探讨

2016-10-21郝文辉贡长青

地下水 2016年5期
关键词:群测群防秦皇岛市防灾

郝文辉,苏 凯,郭 巨,贡长青

(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 秦皇岛 066001)



秦皇岛市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防治体系建设探讨

郝文辉,苏凯,郭巨,贡长青

(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 秦皇岛 066001)

分析秦皇岛市地质灾害现状的主要特征及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通过总结秦皇岛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并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形势,对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提出建议,最大限度避免或降低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秦皇岛市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合理安排生产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特征;防治;秦皇岛市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18°34′~119°51′,北纬39°21′~40°37′,由于市域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加之极端气候变化异常汛期雨量充沛,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市地质灾害种类多,是河北省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

1 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

1.1地质环境概况

秦皇岛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太平洋副高压影响,温和湿润。多年平均气温10.15℃,最高极温40.3℃,最低极温-29.2℃。多年平均降水量640 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82%;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主要河流有滦河、青龙河、洋河、戴河、汤河、石河等,除滦河及其支流青龙河源远流长,汇水面积较大外,其余河流源短流急,雨季时河水猛涨,旱季骤减以至于干枯。

本区自第三纪以来,燕山持续抬升,经流水、风化和温差变化等外动力地质作用长期精雕细刻,地势峻陡,沟谷纵横,南部持续下降,长期处于沉积状态,为平原地貌,地势平坦。根据地形地貌特征,本市北部为侵蚀构造山地区,海拔一般为50~600 m,最高处为青龙县北部的都山山顶,海拔为1 842.2 m。南部为堆积平原区,海拔一般为5~10 m,秦皇岛南接渤海,海岸线长126 km。

秦皇岛市地层出露齐全,从老到新,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出露。

1.2地质灾害现状与分布

秦皇岛市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貌类型齐全,地势复杂,地质灾害种类繁多。主要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本市辖青龙县、卢龙县、昌黎县及市区(包括海港区、北戴河区、山海关区、抚宁区),总面积7 812 km2,其中山区面积5 615 km2,平原区面积2 197 km2。

秦皇岛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多发。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危害大等特点。区内地层出露较为齐全,岩性的物理力学性质和风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形成。出露于燕山地区的太古界、下元古界老变质岩,由于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份的特点,经物理、化学风化,易导致岩体崩解,矿物或岩石表面裂开形成碎屑或砂,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固体松散物质,是泥石流灾害的高易发区;在燕山寒武系碳酸盐岩地层中,部分存在着页岩和夹有薄层泥灰岩等软弱地层,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在白垩系地层中的泥岩、砂岩、砂砾岩呈半胶结状,结构松散,遇暴雨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0年代以来,截止2014年6月,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61人死亡,损毁房屋810间,损毁农田3 016亩,损毁公路41.65 km,直接经济损失2 203.5万元。

截止到2014年6月,全市山区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29处,其中崩塌106处,泥石流61处,滑坡35处,地面塌陷20处,地裂缝7处(见图1);按险情分,其中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中型82处、小型142处,严重威胁3 614人的生命,潜在经济损失总数约9 958万元。

在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上,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集中在雨季,资源开发引起的地面塌陷灾害的发生相对滞后于资源的开采时间。

地质灾害在地域分布上,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燕山中低山青龙县一带。该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岩石强烈风化,节理裂隙发育,降水集中,是地质灾害严重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突发性强,随机性大。对居民区、矿山、交通、水利等工程基础设施危险大,灾害损失严重。

图1 秦皇岛市地质灾害类型比重

地面塌陷、地裂缝是矿区和岩溶发育区主要地质灾害。采矿引发的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在以地下开采煤等矿产资源为主的柳江矿区。采空塌陷不仅是矿山安全隐患,而且破坏了矿区及周围生态环境,危及生产、生活安全。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柳江盆地等地的覆盖型浅埋岩溶区,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地面塌陷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已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地质灾害。

1.3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2010年初-2014年6月期间,全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8起,从成因上看,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和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随着重大工程的实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加剧,将导致防灾情势的变化和防灾压力的增大,同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局地突发性强降水使得地质灾害发生几率不断加大。今后秦皇岛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依然不容乐观。

1)秦皇岛市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地质灾害呈现长期高发态势。全市地貌类型齐全,地质环境复杂,具有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物质条件。

2)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局地突发性强降水使得地质灾害发生几率不断加大。据气象部门预测,本世纪前期,气候变化趋于活跃期,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强降雨过程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将会加剧。

3)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不断上升趋势。山区县地质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仍然剧烈,劈山修路、切坡建房等人为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仍将保持增长趋势。采矿积淀的环境问题,形成了许多地质灾害隐患,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在矿区和矿业普遍存在。

2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近年来,在秦皇岛市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1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制度

为把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市逐级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和抢险救灾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认真落实责任制,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分解表和网络图,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层层分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政府领导,国土部门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齐抓共管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和机制,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秦皇岛市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度,结合市内实际情况制定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了市内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监督等责任、措施和制度,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

2.2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

针对秦皇岛市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频繁,突发性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且危害较大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法规,编制了《秦皇岛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等。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和预防了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2.3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

为了查清全市地质灾害隐患,全面系统地认识本市地质灾害,提高区域防灾效益及防灾能力,秦皇岛市及各县(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每年都会对地质灾害进行汛前排查、汛期巡查、监测及应急调查等工作;对中小学校校区进行了地质灾害专项调查。特别是2008年开展了全市地质灾害核查总结,2009年开展了秦皇岛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2011年初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汛前地质灾害核查工作,2012年起陆续实施了青龙、抚宁、卢龙、昌黎及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上述工作的实施进一步查清了秦皇岛市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状况、发育特征及成灾规律,为全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基础地质依据。

2.4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

2.4.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在地质灾害调查、核查的基础上,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了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监测到点、责任到人的县、乡、村、监测人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使全市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落实责任人,地质灾害防治严格执行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协助抢险救灾等制度。落实监测点的防灾预案,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目前,全市群测群防人员数量达200多人,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了地质灾害隐患警示牌,告知地质灾害的名称、危险区域及避灾方法等,起到警示作用。

2.4.2推进“十有县”建设

以落实专项资金和制订规划做为重点,强力推进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已有青龙、抚宁、卢龙、昌黎和山海关等县(区)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推进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深化了县级地质灾害防灾机制和体制建设。

2.5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市国土资源局与市气象局联合开展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拓展了电视、电话、传真、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预警发布渠道,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

2.6勘查、治理工作

在各级政府支持下,秦皇岛市对一些影响民生、亟待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勘查治理。主要有对青龙满族自治县朱杖子乡吕家沟村泥石流、大石岭乡榆树沟村泥石流、龙王庙乡陈庄村杨树沟泥石流、茨榆山乡八拔子村七组泥石流、昌黎县安山镇后石庄村崩塌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前期勘查;对青龙满族自治县朱杖子乡吕家沟村泥石流、大石岭乡榆树沟村泥石流等灾害实施工程治理。

2.7应急体系建设现状

(1)应急队伍初步建立。已建立了市级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立了市级专家库,主要由地勘单位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

(2)联网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为了做到地质灾害信息的及时上报下传,通过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网,初步实现了地质环境信息的网上直报、查询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网上发布、信息数据查询、灾情险情上报等功能。

(3)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不断加强。为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能力,秦皇岛市国土资源系统在每年“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

3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面临的形势

3.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精度不够。已完成的两轮山区县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精度较低,缺少大比例尺、高精度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缺乏详细勘查,不能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2)群测群防与预报预警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群测群防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监测方法和手段简单。预报预警设备不全、预报准确率有待提高,缺少专业监测。

(3)经费不足。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未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汛期应急费用不足,一些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工作尚未组织实施。

3.2面临的形势

秦皇岛市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时期,资源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地质环境压力持续增加,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日趋严重,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发生,防灾形势严峻。(1)极端天气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2)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剧烈,劈山修路、切坡建房等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呈加剧态势。

4 防治对策建议

根据秦皇岛市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形势,从秦皇岛市实际情况出发,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四个体系为核心,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秦皇岛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

4.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

(1)开展地质灾害重点地段调查工作。

(2)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工作。

4.2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国土资源部门联合气象等部门加强预报预警模型研究,总结预报预警工作经验,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度,完善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着力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的预报会商、信息共享和监测预警联动机制。

(2)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强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建设和群测群防员的防灾知识、避灾技能培训,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发挥群测群防队伍在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逐步推进地质灾害巡查监测。初步建立北部中低山区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监测点。加强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预报。

4.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1)严格落实排查核查和动态巡查制度。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对新发现的隐患点,及时制定防灾预案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

(2)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面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

(3)有序开展治理和搬迁避让工程。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序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到安全地带。对暂时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地要加快开展工程治理。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县(区)政府督促责任单位进行治理。

4.4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

(1)加强应急制度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完成市、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修订。强化应急值守和处置制度,严格执行隐患点巡查排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等各项制度。

(2)快速有序组织临灾避险。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出现险情时,第一时间组织力量严密监测地质灾害发展变化。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

(3)建立应急演练长效机制。对威胁村庄、医院、学校、集市等人员密集区的重大隐患点,各县(区)在每年汛期至少组织一次避险应急演练,切实提高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理能力。

5 结语

秦皇岛市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数量较多,规模以小型为主。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特点。为保障秦皇岛市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根据秦皇岛市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形势,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最大限度避免或降低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1]马力,冯波,等.吉林省辉南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易发性评价[J].东北水利水电.2007(3):37-39.

[2]侯云龙,张永军.陇南市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甘肃地质.2007(1):67-70.

[3]胡泽滨,凤山县地质灾害统计分析及预报方法[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60-62.

[4]张赫,张国春.乐昌市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防治[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4(4):47-50.

[5]罗迎新.广东省五华县地质灾害形成特征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3):96-101.

Geo-hazard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vention Construction System in Qinhuangdao City

HAO Wen-hui,SUKai,GUOJu,GONG Chang-qing

(Qinhuangdao Team of Mineral and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Hebei Bureau of Geo-exploration,Qinhuangdao 066001,Hebe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geo-hazard in Qinhuangdao City of geo- hazard,through the summary of work experience Qinhuangdao geo-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situation,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geo-hazard prevention system proposals,maximum limit to avoid or reduce the loss of sudden geo-hazard,Qinhuangdao City plans to carry out geo-hazard prevention and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for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Geo-hazard characteristics;prevention and Qinhuangdao City

2016-04-07

郝文辉(1980-),男,河北阳原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勘查与评价工作。

P694

A

1004-1184(2016)05-0176-03

猜你喜欢

群测群防秦皇岛市防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
秦皇岛市
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
秦皇岛市
北京市崩塌灾害发生特点及管理模式初探
地震群测群防分类标准与管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