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深度,提升数学练习的参与实效
2016-10-21朱友亮
朱友亮
摘 要:在小学数学练习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忽视习题设计的深度,导致学生非常讨厌练习。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呢?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提出要发掘深度,提升数学练习的参与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练习实效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数学练习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也能够使其转化为数学技能。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习题设计的深度,让学生一味地进行习题练习,结果做了很多题,思维和数学技能却并没有获得提升。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加强习题深度的挖掘,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和思维习惯,这时候不但要积极创设空间和时间,更要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笔者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体会。
一、发掘趣味深度,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生愿意学的时候,知识才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在心灵,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课堂练习设计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最关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从练习设计的趣味上下功夫,创设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练习的参与兴趣。
比如,在练习设计当中,可以改变固有的书面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摆脱学生的定式思维,让学生产生意外的感觉,从而激发参与热情。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个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有5个金蛋,其中只有3个是幸运数,看看砸中金蛋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我在现场也准备了相关的金蛋,并要求学生都来积极参与,大家都跃跃欲试,想要砸中金蛋。第一位同学在砸金蛋的时候,我让大家猜测:你认为他砸中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大家叽叽喳喳说出了自己的猜想,结果第一位同学砸中了金蛋,猜中的学生很高兴,没猜中的继续期待下一次。第二位同学在砸金蛋的时候,我又让大家猜测:你认为砸中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大家参与猜想的热情高涨。结果又砸中了,猜中的学生欢天喜地,没有猜中的学生继续期待。到了第三次砸金蛋的时候,我追问学生:你希望他砸中吗?为什么?学生提出不希望他砸中。因为这样的话,可能性就是零。这个时候,我引导大家思考:他砸中的可能性是零,意味着什么?学生认为,如果他不能砸中,剩下的可能性就是百分之百,下一个人一定能够砸中。
以上练习环节中,教师通过改变练习的设计形式,采用游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凝聚在练习当中,使数学练习生动有趣,收到了应有的实效,让学生更易接受。
二、发掘知识深度,建构学生参与序列
对小学生来说,接受和巩固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因此数学练习也应当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太难会让学生跳一跳都够不着,产生畏惧心理;太简单又让学生缺乏动力,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要按照有序排列的原则挖掘知识的深度,并进行统筹安排,帮助学生建构积极参与的有效序列,让学生从基本到综合,从容易到难题,从简单到复杂,拾级而上。
1. 建构知识序列,设计分层练习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基础练习:
提高练习:的分子增加12,如果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是什么?
发散练习:比较和的大小。
以上环节中,教师根据知识体系的内容建构,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知识序列。在这三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中,基础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旧知,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理解;提高练习是让学生超越机械重复,提升思维能力;发散练习是让学生由此及彼,从所学知识当中找到方法和应用技巧。
2. 建构经验序列,设计开放练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来源于自己的已有经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开发利用学生的经验,实现新知的建构。因此,在进行练习设计时,教师要建构经验序列,激活并利用学生的经验,设计开放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设计深刻体会数学思想,深入理解数学本质。
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小数的本质有深刻的把握,我先让学生画出数轴并出示数轴上从0到1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填满数轴上空缺的数字,并在此基础上追问学生:你从这个数轴上可以发现每一个小格代表多少?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自己的经验认识到数轴上每一个小格就是0.1,从而直观理解了数轴上的小数0.1代表的含义。此时我将数轴延长,让学生逐步找到从0到1的所有小数,并尝试说出这些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回忆一下这些小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相关的小数应用实例:爸爸身高1.85米;2月份的电费是20.3度;今天的气温是21.2摄氏度……据此我又设计了相关的开放练习:你认为小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价值?说说你的实际应用。
以上环节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建构学生经验开发序列,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信息储备来进行自主探索,不但激活了学生的经验,而且为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做足了铺垫。
3. 建构纠错序列,设计专项练习
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以偏概全,容易出现认知错误。此时,教师就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建构纠错序列,落实教学目标,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这一内容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对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存在着疑惑,容易出现错误。为此我设计了专项练习,带领学生从关键处突破认知错误:根据133×21=3059,口算出下面各题的积:13.3×21;133×2.1;13.3×2.1;133×0.21;1.33×21。
当学生因为相似因素的干扰而产生混淆的时候设计专项练习,能够帮助学生突破薄弱环节,把握概念本质。如在分数问题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对单位“1”往往不能有效把握,产生很多错误。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专项练习:(1)甲比乙多,那么乙比甲少多少?(2)一本书小明看了它的,小红看了它的,问这两个人谁看得多?多了几分之几?这个练习,既能帮助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又能深入概念的本质,紧抓单位“1”这个核心要素,对分数有深刻的理解。
以上环节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错误设计专项练习,通过建构纠错序列,不但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又能让学生获得扎实有效的练习巩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习题练习的价值。
三、发掘思维深度,提升学生参与质量
数学练习的本质,除了让学生巩固知识之外,更多的是要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练习设计时,教师要立足思维,发掘思维深度,提升学生参与练习的质量。
1. 从小题中发掘思维深度
很多简单的小练习也可以成为学生提升思维的有效材料,教师可以借此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深度。
比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习:我先写出了一个数字1,然后让大家猜一猜,如果按照一定规律写出后面三个数,有可能怎么写?为什么?学生认为可以写成2,3,4,规律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1;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写成3,5,7,规律是这些都是奇数;还有学生认为可以写成10,100,1000,规律是在1后面添1个0,2个0和3个0;更有学生认为,可以写成11,111,1111…
以上环节中,教师设计一个小小的练习题却可以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墨守成规中学会全方位地考虑问题,从而让思维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 从反向设计中提升思维深度
逆向思维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从反向设计中加强思维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小红原有一些图画,今年又收集了25张,送给了小芳23张以后还剩下51张,问小红原有多少张?(2)小红原有画片若干张,送给小芳一半,又要回来5张,还剩15张,小红原有多少张画片?(3)小红原有图片若干,送给小芳一半还多1张,剩下16张,小红原有多少张?(4)小红原有画片若干,送给小芳一半还少1张,剩下18张,小红原有多少张?
以上练习,既能够帮助学生执果追因,又能够从因到果进行分析,从而建构逆向思维,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进而提升学生课堂练习的参与质量。
总之,数学习题是学生思维训练的有效载体,教师要立足习题深度发掘,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提高练习的参与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