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练习课差异教学模式初探

2016-10-21朱林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练习课差异教学小学数学

朱林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照学生差异性特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学力实际设计训练内容,展开个性辅导和评价,让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和提升,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构建完善、科学、适度的训练课差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差异教学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普遍现象。在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中,如何针对学生差异展开差异性教学设计,如何依据差异性特征构建教学模式,这是数学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面对差异性教学现实,教师要进行学情调查,根据学生实际学力进行分组;在设计训练题目时,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在练习辅导时,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训练评价时,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只有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展开教学实践,才能探索适合度更高的差异性教学新模式,全面塑造学生数学素质。

一、学情调查,根据学力科学分组

小学数学练习课差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教师做多方面的实践尝试,积累丰富的探索经验,以提升教学模式的广泛性和适用性。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明确学生差异性的真实情形,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分层,为训练课差异性教学创造条件。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其学习悟性、学习习惯和学习效率都呈现个性化特征,表现出来的学力自然参差不齐。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为差异性教学训练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分别代表高、中、低三个群体。为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教师的分层是不可公开的,这是教师施教时参考的分层,而不是将学生公开分为三六九等,或是按照分层来排座位。教师在训练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分组教学的方法,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学力实际进行同质分组、异质分组、自由自合等。同质分组,是将学力相近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这样便于学生展开互动,相互促进。异质分组,是将不同学力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由学力较强的学生带领其他成员一起操作和学习探究,让学生辅导学生。自由组合是学生根据个性喜好组成小组,这样分组可以给学生更多自由,提升小组训练的和谐度。分组标准不同,其优缺点也不同,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分组标准。

教师按照学力差异将学生分层分组,这是差异性教学模式启动的基础条件。先找出学生的差异,根据差异展开分层教学设计,让不同群体的学生各有所得,这是差异性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和追求。教师针对学生个性特征分组展开训练,符合差异性教学基本要求,对全面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认知有重要作用。

二、练习设计,关照不同群体基础

数学练习课教学启动后,教师要展开训练内容的选择、整合、优化、设计,为体现训练差异性,教师要对教情进行多重调查,掌握教材、教法、学法等基本要素特征,设计系统性训练内容。首先是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找到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本思维的对接点,为课堂训练内容的设计确立方向标;其次是对教学教法进行综合评估,筛选适合度更高的教法。训练课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投放训练内容,而应注意训练内容设计的层次性、投放方式的科学性,还有训练课教学秩序的维持等,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如设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训练内容时,需要关照不同群体的差异性,给出梯度性练习题型,以便让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基本题:①长方形长8米,宽6米,求出其面积。②求出3×5长方形的面积。变式题:①一个球桌,其面积为6平方米,知道长为3米,其宽为多少米?②一扇门,长为2米,宽为1.3米,这里有面板材料3平方米,做一扇门够不够?深化题:①一间房子,长8米,宽4米,用边长为2分米的地砖铺,需要多少这样的地砖?②一个长方形,知道周长,能够求出面积吗?教师规定,基本题属于必做内容,全体学生都要完成,变式题和深化题,作为自选内容,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至少要选择一个题展开训练。对A层次学生要求全部题目都要做。

教师设计的训练内容呈现差异性,针对不同学力的学生进行设计,为便于操作,教师不妨进行同质分组,让不同小组完成不同内容,这样操作也可以降低学生的敏感性。学生存在差异性是客观现实,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内容,体现的正是分层教学思想。教师在训练内容时增加必做、选做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学力较差的学生自愿追求高标准,这也是教师要进行鼓励的。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

三、训练辅导,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学力差距较大,在展开练习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和困惑,教师辅导要及时。为了让更多学生获得有效辅导,教师需要对差异性教学辅导策略进行改进和创新。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预设,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预判,提前给出解决办法,减少课堂问题堆积。其次,要设计定向辅导,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困惑呈现共性特征,教师要分层展开辅导,以提升辅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再者,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接近学生才能获得更多辅导机会,学生个性问题很多,教师跟踪式辅导,往往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另外,教师要科学设计,鼓励学优生辅导学困生,让学生教学生,其训练效果会更加显著。

如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投放练习内容,学生展开练习。教师巡视,并主动询问学力较差的学生有什么疑难问题,有学生提出:小数大小比较不太明白,不知如何寻找规律。教师随手拿出卡片,让学生观看卡片。教师提示:这里有10个格,红颜色占一个格就是,也就是0.1;占两个格就是,也就是0.2。比较这两个小数,看看哪个占的面积更大一些呢?学生很快掌握了要领。有学生提出问题:小数与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小数和整数如何比较大小?教师同样举例展开辅导,学生很快消除了疑虑。

很显然,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是不一样的,小数的大小如何比较是学力较差的学生提出的,分数和小数如何比较大小是学力中等的学生提出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展开辅导,让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获得一定学习认知。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之中,主动探寻学生的疑难问题,这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询问教师,如果教师能够主动接近学生,学生消除了隔离感,师生互动才能和谐。

四、练习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学练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入过程性评价机制,让学生对练习情况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及时介入点评,或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或肢体语言评价,都可以给不同群体学生以正面激励,运用科学评价措施,不仅能够激活学生主动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很大帮助。差异性教学中的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同样的任务不同群体学生完成,其评价是不同的,因为学生从训练中获得的学习体验维度存在差异,其评价层次也应该有所不同。

如《千米和吨》的训练设计,教师给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和应用题等内容,前面三种题型属于必做题,最后的应用题中有一些选做题。评价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互评活动,首先由学生展示训练成果,其他学生给出分数评价,指出其优缺点,然后教师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的训练题展开当场点评活动。如这样一道题:有一杯牛奶,晓晓喝了一半,用水加满,然后再喝一半,再用水加满,这次她全部喝完,她喝的水多还是牛奶多呢?有学生这样分析:就一杯牛奶,她都喝了,水和牛奶总共喝了两杯,当然是一杯牛奶一杯水了。教师给出评价:一般人都会一步一步推演,你却从结果上向前推演,看来你的思维更独特,有点数学天才的味道了。学生听教师这样评价,感觉非常受用。这样的教学评价,肯定能给学生带来别样的鼓舞力量。

学生的学力基础有差异,导致其学习悟性、学习效率等呈现差距,为扩大训练设计的覆盖面,教师要有差异性教学意识,根据教学实际探索训练课差异教学规律,科学分组、分层教学、差异设计、分层辅导、个性评价,促进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同的进步和成长,提升全体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

猜你喜欢

练习课差异教学小学数学
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四项对策探讨
浅谈怎样教好中职网页设计课
初中差异英语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现状与实施策略
浅析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流程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