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成长之路
2016-10-20
2015年末,笔者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研创新和教学改进研讨会,聆听了教育专家和学者们的讲座,并与参会的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对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如何改进教研工作、怎样提高教育质量及做研究型教师和教师成长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讨,尤其是对教师怎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此次以《做研究型教师》为主题,承担讲座任务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硕士生导师鲍传友教授,起点只是一名普师(中专)学生,后经在职进修英语(专科),在安徽省六安市思古潭中学任英语教师。在中学任教八年,一心钻研教学工作,后来经过不懈努力,再读硕士、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教育教学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出版多本教育专著,并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教育管理方面的学术论文,可谓学术成果丰硕,堪称教育成功人士。他的起点学历只是中师毕业,但是,经过多年对教育教学领域的潜心研究,成长为全国著名的教育学者。他的成长历程充分说明:教育教学研究在教师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年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小故事。他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的孩子们,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其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被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是因为他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正是因为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善于观察教育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并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才使他从一名普通乡村教师,逐步成长为教育思想家。
魏书生是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1969年,只有初中学历的下乡知青魏书生先后被派到一所农场小学和辽宁盘锦市盘山县第三中学任语文教师。他的学历虽然很低,但他对教育教学的研究精神令人钦佩。他在教学工作中从不放过每个环节,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六步教学法”等独特教学方法,深得广大教师推崇。被提拔为盘锦市教育局长之后,仍然坚持教授一个班的语文课,锲而不舍地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他将多年的教学经验汇编成多本著作,形成了个人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广大一线教师成长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他的成功说明,学历并不重要,教师只有不懈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才有机会问鼎成功之巅。
二、教师的专业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
教师面对时刻变化的学生,每天都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施教环境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在上课前要进行学情分析,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及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劳动过程,即便是重复教同一节课,也因学生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研究教育对象、教材和教法,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经常进行研究、总结和反思,那么,他们很难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江苏省有一名年轻的乡村教师,在参加工作的5年中,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在江苏省教科所的指导下,他通过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并多次在省、市、县教学研讨会上交流,很快就成长为省级名师。当然,也有很多教师不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虽然工作时间很长,却业绩平平。这是因为教师的成长受个人素质和研究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加之研究方向和方法的选择不同,就会产生不同效果。我们在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既要从教育基础问题着手,又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既要关注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又要关注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只有明确了研究方向,并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做好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走向成功之路的关键
教师要做好研究工作,必须明确研究的基本要素:要寻找需要研究的问题,即研究对象;要具有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即理论基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要组建合理的研究团队,即研究共同体。研究型教师并不是指专门搞研究的教师,而是指具备研究能力和素养的教育工作者。因此,研究型教师除了要系统深入地掌握所教课程的基本知识外,还要具备教学实践的理论性与理论学习的实践性、兴趣的广泛性与学习的渗透性、思考的独立性与思想的开放性等等一些重要的素养和素质。此外,还应善于摸索、勇于探索,善于与同事合作、联合攻关、尊重科学、坚持真理等等,这都是研究型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研究型的教师应从实践中反思,从研究中成长;在协作中进步,在分享中快乐。教师怎样做好教育教学研究呢?
第一,找到真实的问题。发现问题很重要,教师在研究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时既要考虑问题的现实性,又要考虑问题要小,要便于解决;既要考虑问题应具体,又要考虑问题研究的可行性,避免“假、大、空”现象。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校对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环境背景,使教育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还可以通过关注教学的组织形式,打破大班授课等教学形式,采用小班授课形式,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
第二,加强专业引领。有些教师常常抱怨课改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怪圈。那么,如何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教学呢?最好的办法是找到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该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发现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实践在理论指导下,才能变得不盲目;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在专业理论引导下,实施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转变科研方式。我们要转变科研方式,教师要研究的科研课题不能漫无目的,不能太零散,也不能只是为评职晋级而搞“假科研”。我们应该从重视研究结果到重视研究过程,从重视“经验性反思”到关注“研究的科学化”,从重视课题研究的数量到重视课题研究的质量,逐步强化研发意识,提高研发能力,直至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使科研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取得实际效果。事实证明,只有重视科研的教师,在专业上才能有较快的发展。
第四,创新研究组织。中小学校要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创设合作型研究组织。在学校的整体规划下,利用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学年组等研究共同体,来实现学科间或跨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各研究共同体之间,教师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五,构建合作分享的文化。学校应建立起合作分享的文化氛围,当教师或研究共同体取得一些成果的时候,学校要利用教研、讲座、论坛等形式及时分享教研成果,这样既可以激励取得成果的教师或研究共同体,让他们获得信心继续开展工作,也可以鞭策未取得成果的教师或研究共同体积极进取。
总之,教师的成长道路有多种,但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的专业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做好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走向成功之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鲍传友,做研究型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