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色彩构成实践性教学研究

2016-10-20李明

艺术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构成实践性教学效果

摘 要:在构成设计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学体系的完善非常重要,随时都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调整教学模式。还要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色彩构成设计应用的整体设计水平。本文通过老师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写教案、做PPT课件、上好课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学习应该是主体性、灵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相结合的教与学的活动。然后通过学生的心得体会来感受设计构成课程进行研究性、实践性教学的可行性。从而建议改变以往“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倡尝试进行研究性实践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实践性;研究;构成;教学效果

当今世界,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发展。我们人类正处在一个数据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年代。许多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受到影响。家居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艺术形态在艺术设计中与色彩构成的关系非常密切。就此,我们国家职业高等院校开设的设计构成课也非常普及。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构成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学院也不例外,近段时间我们针对色彩构成课程在实践性平面设计教学中做了一次实验性和研究性的教学尝试,在此供大家共同分享、共同学习和探讨。

就其内容而言,色彩构成是科学的分析方法,是把复杂的色彩现象归纳和还原为色彩要素,再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重构,从而形成理想性的色彩关系。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同时要提高其色彩理论知识,探讨利用色彩之间的配置关系,让学生掌握色彩审美的原理、法则和规律。通过逻辑性的、抽象性的思维方式来研究色彩的运用。

在这两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直接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等。一般性的色彩构成教学,多数人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之后学生以手绘的形式完成作业,然后老师再讲评作业。这种方式有它的优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老师教学生练。但是笔者在这里要介绍的是: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通过老师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直接参加了解学习内容、学习方案策划、查找资料、备课写教案和制作PPT课件等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这种活动我们已经开展和进行了两年时间。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

1 色彩构成尝试性研究和实践性教学

学期初前几周我们老师按照色彩构成教学大纲计划:以示范性的形式给产品设计班的学生分组,利用五周的时间学习色彩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基本要素、设计原理、图形创意和肌理的表现等。在这段时间里老师上课和讲PPT,还要教会学生一边选定课题,一边分组分工查找资料。同组的学生根据平面设计色彩构成主题内容讨论选取资料和相关图片。并在老师引导下准备方案,写好教案,做好PPT课件,然后确定自己这一组是第几周“上课”。最后确定选派两三名代表上台充当“小老师”——上课讲PPT。

开始还真担心有些分组的学生上不好、说不透、讲不明……于是我们老师附加了一道“工序”,轮到的那一组学生上课前,必须要经过老师的“把关”——验收。对教案和计划进行检查修改,直到产生可用性为止。因此,一个学期从第五周到第十四周的时间基本是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在上课。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做的事是:听课、记录、计分、讲评与补充总结……一节课下来的安排基本为:10分钟开场白,说明课题,介绍重难点等。40分钟给两位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15分钟简要讲评,剩下的时间就是补充和总结。

当然,在某些环节上不一定很顺利。例如,开始的第一二组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不是很流利,讲课线索不是很明白,展开解说和图片的运用介绍得太少,时间把握不准,色彩构成课题内容讲得也不够透彻,存在胆子小、声音弱等问题。我们老师在讲评的时候都要一分为二,分析说明与补充,尽量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到进步而自信。让他们相信学习进步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从无知到熟知的过程,以便后面的同学从中吸取经验,避免产生同样的毛病。经过两三周的锻炼,学生们上课转入了正軌。有些“小老师”确实上得还不错,在上课的时候还会运用举例子、用数据、打比方、提问式、课尾还会有些小总结等方法。

2 色彩构成研究性实践课的优缺点

有些学生还真的把自己当成一位老师来授课,可谓是有声有色,其乐无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主动性也明显加强。这也使笔者认真地关注起这种平时不是很在意的教学模式,这种研究性实践课的教学模式究竟存在怎样的优缺点?细想起来,其有它的科学性。例如:

(1)它能把学生当作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把教师当成教学中的客体,老师只起到辅导性的作用。这是完全符合教育学理论的,和现代教育家魏书生的教学理念也是一致的。“让学生自己去管理和组织自己的团队,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追求与获得知识的欲望……”因此,学生们变得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上课之前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课题,在教学大纲的内容之内可以大胆发挥与联想,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它能体现教学中的实践性。色彩构成课的内容和主题可以充分刺激学生们的视觉、触觉、听觉等,从感知认识到理性认识。像在“色彩构成的配色原则”教学中,学生自己备好色彩对比的作品,在介绍“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的过程之后,接着显示不同的“对比色效果图”让大家从视觉上体验“色彩对比”的强弱,还有冷暖关系。在色彩调和的过程中也要考虑色彩形式美法则的几个方面:第一,均衡原则,第二,呼应原则,第三,主次原则,第四,节奏原则。然后再通过各种色彩图片显示和比较理解它们的配色关系。因此,它具有实践性的学习过程。

(3)它还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因为每一位学生的阅历、文化基础、兴趣爱好等都有所不同。因此,要想达到色彩设计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只能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这个学期,我们色彩设计构成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和探讨在让学生了解整个上课过程操作步骤之后,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确定了自己的课题和内容。接下来,就是要熟悉内容和把内容和上课的各个细节贯穿起来,让课程的演讲更加熟练和流利,从而变成可行性。俗话说:熟能生巧。这样的课题他们经过查找资料,理解更加透彻,运用的图片也是自己花时间查找的,因此会更加熟悉。所以在充当“小老师”上讲台演讲就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色彩感较好的学生会选“色彩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或“构成色彩的性格”等作为研究的课题。对“创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会选择“平面构成设计图像创意”作为研究的对象。还有卡通漫画、立体构成形式美等,这些都属于设计构成的范畴。因此,也充分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当然,学生在许多方面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它们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系统门类和派别,以及不同的性质。要让学生知道和了解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说明可能还不是很全面,或存在不够透彻的可能性,或有些问题当场解决不了,还需要老师来补充。但总的来说,这种教学模式还是利大于弊。说起来,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才能变得更好。

3 可行性的研究和实践性教学模式

现在学期即将结束,笔者给每位学生安排了一篇平面设计色彩构成课的心得体会。学生们都写得挺认真细致,内容也充实而亲切。下面我们来听听两位学生的心声:

2015级产品设计(1)班的杨海涛同学说,研究性实践教学的设计构成课学习起来其实不是很深奥。说起来也挺简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色彩课题为基础,以探讨设计构成为方式,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它看似简单和容易,其背后却隐含着深远的意义。我们进行了8个星期的研究性色彩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也让同学们扮演了一回“老师”的角色。感觉这种方式可以开阔大家的视野,拓展大家的知识面;培养了大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它可以个人进行,小组合作,也可以多组研究性探讨。我作为我组的一名组长,深深体会到在研究课题时,搜集资料和全组分工合作的那种快乐,真是大有裨益。

15级产品设计(2)班陈凯军同学也说了,以前我们几乎都是在这样的模式中学习:老师教,学生学。教的和学的,考的和评的,都是书上的知识。为此,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曾几何时“书呆子高分低能”和我们如影随形。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一片空白。但是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告诉我们,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懂得如何去獲得知识,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认识社会,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这样的设计构成课研究性实践中,班中很多同学分工合作。自己课外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向老师“取经”,设计好教案,做好PPT,上好课,直到充当一名真正的“老师”。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们获益匪浅,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教学和学习的关系,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作用等。除了这些,我们还从中体会到我们组的成功在于大家的同心协力,团结互助,集思广益,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学习不再是个人奋斗的孤立行为,我们成了学习的共同体。这增强了我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以上两位同学谈的体会都比较中肯和亲切,也道出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和人性化。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不能再用往年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这一年的研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中,活跃了色彩构成课堂的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大家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构成设计的教师,笔者感到以往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不够灵活,应该要彻底地改改了。要让学生参与互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展现自己的才艺,而且又能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有所收获,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地在各种研究性、实践性教学中大胆尝试,给学生一个充当“小老师”的机会,这样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我们就会教有所成,教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朱广宇,谷林,等.设计构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教学模式[M].荆建华,宋福钢,华消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 马忠良,伍新春,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雪青.二维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5] 张梅.新设计色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李明(1972—),男,广东罗定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研究方向:设计学。

猜你喜欢

构成实践性教学效果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齿轮油的构成和分类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