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剧《小姑贤》旦角演唱技巧解析

2016-10-20闫晗

艺术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吕剧旦角

闫晗

摘 要:山东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的种类之一,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的代表性剧种。吕剧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特点,同时又创造性地发展了地方剧剧种的特色和风格。本文重点对山东吕剧《小姑贤》旦角的演唱技巧进行解析与研究,从演唱特征和演唱技巧方面对山东吕剧旦角演唱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吕剧;旦角;《小姑贤》

山东吕剧发源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小姑贤》是吕剧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是我国北方地区非常流行的传统剧目,全剧用方言土语化的语言表达,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特征表现活灵活现,极大地增强了剧目的表现力和表演力。

1 山东吕剧《小姑贤》作品梗概

《小姑贤》是一出根据婆媳矛盾改编而成的地方戏曲,主要围绕婆媳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进行演绎描述。《小姑贤》全曲共有四个人物,分别是婆婆(刁氏)、媳妇(李氏)、女儿(桂姐)、儿子(登云)。作品中共有三个事例,第一件事是同样一碗面,媳妇李氏端来挨了骂,女儿桂姐端来却得到母亲的夸奖;第二件是事媳妇扫的婆婆百般挑剔,女儿笤帚都没拿起来过却又让妈妈的脸上笑开了花;第三件事是媳妇纳的鞋垫婆婆随手就扔,但听说是女儿纳的竟又当宝贝一样。其实这三件事都是媳妇做的,经过女儿的手才能得到婆婆的夸奖。当女儿把真相告诉妈妈时,妈妈却固执地认为是媳妇李氏教坏了女儿英英,要打李氏。桂姐心生一计,向妈妈提议要哥哥登云来实施家法,真正目的是要哥哥假装打死嫂嫂,用嫂嫂的假死吓住妈妈不要再虐待嫂嫂。当婆婆刁氏看到媳妇真的被打死心生懼意,又见儿媳“死而复生”才放下心来。桂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希望妈妈对待嫂嫂和自己一视同仁,并且自己也是要做人家媳妇的人,才让妈妈说出了再不虐待媳妇李氏的话,一家人从此消除隔阂其乐融融。剧中人物特征鲜明,语言通俗易懂,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婆婆刁氏是一位泼辣干练有些封建的角色,她爱护女儿却打骂媳妇,语言中不乏幽默诙谐的成分。媳妇李氏给人一种逆来顺受、温柔贤惠、心灵手巧的形象,婆婆的打骂她不敢辩解,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女儿桂姐是个活泼伶俐又聪明的姑娘,她看不惯母亲的偏心眼,于是给嫂嫂出谋划策帮助嫂嫂改变母亲的观念。儿子登云是典型的书生形象,在剧中出场不多,他与妻子恩恩爱爱,敬重母亲,爱护小妹,是古时一家人的顶梁柱。

《小姑贤》这部作品篇幅虽然不长,但内容条理清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婆媳矛盾,引发了对人的心态和主观心态的思考。

2 山东吕剧《小姑贤》旦角演唱特征

吕剧旦角在演唱中体现了戏曲艺术的抒情性和吟诵性,常以半说半唱的形式为曲目结构,特点是将说与唱融合在一起,说中带唱,唱中带说。念白和说白是吕剧中旦角唱段的基本演唱形式,说白是生活中的基本语言,念白则是将普通的生活语言加工提炼成为一种有旋律有节奏的演唱方式。

《小姑贤》剧目中的这种演唱形式则是说与唱的相间或说与唱的穿插,唱腔中的说与唱的结合是分段性的,是大段的说白与演唱大段地唱穿插的。谱例:

四平腔是吕剧的基本唱腔,原始节奏为一板三眼。四平腔属于慢板类唱腔,其节奏变化比较大,具有“一腔多用”的特点。四平腔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一个完整乐段,在表现唱词期间是根据四句一番的基本规律发展的。以《小姑贤》作品中媳妇李氏女唱段为例:

语言艺术是演唱特征中重要的一方面。《小姑贤》的唱词中有鲜明的山东方言特色,演唱多应用民间口语,全曲散发出生动活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中的唱词朗朗上口,同时连贯反复的语句较多,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词句,语句连贯文笔流畅,例如刁氏:“要问为娘吃什么饭,为娘跟你拉一拉:为娘不吃烙油饼,你不会包上几个糖三角。为娘不吃干面条,你不会包上馄钝十二仨。”通过说白语句中的反复出现彰显出一个恶婆婆的悍妇形象。山东方言中存在着先天性的“鼻音”,它比纯口腔音在音色上更柔和圆润,靠上靠前。

吕剧的一些专业的歌唱家在演唱中更是有意识地精心设计这种音色,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山东方言声音上美感的弱点;而另一方面顺着戏曲演唱的传统结合汉语发音的习惯锦上添花,形成对立统一之势。口腔鼻音化发出所以在吕剧中会鼻音重,舌头发扁的特点。这也是吕剧中的一种明显的演唱风格。

3 山东吕剧《小姑贤》旦角演唱技巧

3.1 吕剧中气息的运用

我国的传统戏曲演唱法中特别讲究气息的运用,俗称“运气”。气是唱歌的基石,没有气息就不存在歌唱。吕剧的演唱是非常重视气息运用的,演唱者在做发声练习时,达到收缩腹肌、两肋保持支撑的状态,此时气就好像从丹田徐徐发出,吕剧演员将这种方法所发出的音叫做“丹田音”。

正确地运气是吕剧演唱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吕剧演唱家都会强调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当然,吕剧作为一种说唱艺术,它的发声及运气功力都应通过言语表达给观众。因此,吕剧演唱家都十分重视发声和运气的方法、地方语言以及特有的音乐风格三方面紧密结合,要求能达到字正腔圆的完美境地。

3.2 咬字吐字在吕剧中的重要作用

吕剧的老艺人在表演中常讲“硬字软腔”便是强调咬字、吐字要有真功夫。字要咬得真切,吐得有力,需要找到咬字吐字时音的位置和着力点。只有用字正腔圆的演唱,才能为演唱者提供用武之地。吕剧旦角中的润腔不仅仅是为了字音的准确、生动,而且要通过字的润色使音乐情绪更加深入感人。

3.3 吕剧唱腔的声音特点

在吕剧中,真声又被叫做大本嗓或大嗓,是声带整体震动发出的声音,从发声的生理原理来说就是重机能,因此真声明显带有结实、声音亮、浑厚等特点。吕剧中的假声运用一般称之为“小嗓”,也有些地方叫“二本嗓”,是声带局部振动所发出的声音。从发声原理上来说就是轻机能,因此假声具有柔和、圆润、轻盈等特点。

青衣多表现庄重妇女,因此应演唱得优美而华丽(李氏荣花);花旦一般表现活泼少女,因此演唱中应跳跃,饶有风趣(桂姐);老旦常常表现老年妇女,故使用真声演唱,融前辈老生的苍劲和青衣的优美。

母亲刁氏在演唱方面多用真声演唱,采用真假声混合的又说又唱的方式。和媳妇荣花在一起时演员的演唱往往咬牙作凶恶状,要求演员的头腔共鸣达到很高的水准。刁氏的说白犀利泼辣,地方方言味道浓郁,朗朗上口,句与句之间押韵有节奏,声调多为四声,在演唱上贴近山东的民俗民风。媳妇李氏是青衣,唱腔婉转优美,气息绵长,情感丰富,演唱中使用真声较少,多数使用假声或真假声混合,达到情感与歌唱技巧相统一。女儿桂姐是花旦,在形态上活泼可爱,充满活力,在旋律上音调较高,表现出年轻女子叽叽喳喳、机灵灵巧的形态。

山东吕剧是山东地区盛行的戏曲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从艺者的传承已经有了丰厚的积淀。齐鲁大地的文化发展形势多种多样,吕剧是一种充满特色的表现形式,而《小姑贤》作为山东吕剧的代表曲目,在山东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曾在山东省吕剧团无数次上演,是一部非常具有艺术价值的戏曲作品。

参考文献:

[1] 安禄兴.吕剧音乐研究[M].山东省出版管理局,1987.

[2] 何丽.吕剧浅析[J].戏剧丛刊,1997(1).

[3] 王晓家.齐鲁特色文化丛书——戏曲[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吕剧旦角
戏曲扮相的“变”与“常”——从清代至民国的女子发式与旦角容妆
施光南在京剧创腔领域的探索——对现代京剧《红云岗》旦角唱腔的颠覆性设计
论现代戏曲类非遗传播大格局的构建
——以山东吕剧艺术传播为例
吕剧进校园 唱响家乡戏
山东吕剧研究现状述评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论小学生学习吕剧的几点想法
京剧形成的标志之一:道光时期的京剧旦角名伶及其剧目——以《花天尘梦录》为中心的考察
吕剧《马前泼水》“:苦故事”的“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