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绵竹木版年画的造型艺术
2016-10-20田宇涵
摘 要:木版年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与杨柳青木版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年画。绵竹年画以其独特的造型在民间美术史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从其造型特點、影响其造型特点的因素及其造型的发展与创新这三个方面来谈绵竹木版年画。
关键词:绵竹;木版年画;造型艺术;造型特点;创新与发展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有着“四川三宝”“绵竹三绝”的美誉,它是四川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智慧的结晶,也体现了四川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淳朴民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造型大气泼辣,线条流畅,一曲一伸的线条变化赋予了画面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绵竹年画的色彩十分浓郁强烈,在处理方法上别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套色年画,其采用先刻出外轮廓,再用毛笔进行手工彩绘的方式,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画师个人风格,也使得内容形式更加形象生动,极具地方特色。
1 绵竹木版年画的造型特点
绵竹木版年画有着独特的绘画性,和杨柳青、桃花坞以及杨家埠三大年画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以手绘见长,极具个人特色。经过仔细对比后不难发现,绵竹年画的构图和其他地区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绵竹地区的年画画师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这也导致他们在构图上有着自由随性的风格,他们并不遵循所谓的近大远小、突出主体的常见构图形式,而是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构图原理,使整个画面更具趣味性。例如,清代著名年画大师黄瑞鹄的代表作《迎春图》就反映了当时四川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描绘了在绵竹地区迎春的盛况,处处张灯结彩车水马龙,到处都是一副热闹非凡的场景,画面中人物多达四百六十人,有官吏、商人、小贩、匠人、农夫、戏子等都是绵竹年画的精粹。虽然画面人物众多,但是在空间上却是平起平坐,并不存在近大远小的透视,只有前、后、左、右的位置区分。由此可见,作者并没有考虑时间和空间的构图,而是完全凭借个人的习惯和喜好,采用多角度观察的方式进行创作。
绵竹年画的造型并不像杨柳青年画一样注重写实和繁琐的内容装饰,而是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这一点和中国画中的大写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四川地区民风淳朴,老百姓性格直爽泼辣,这直接影响到其绘画风格,画师对年画中的人物造型处理相当自由,颜色运用强烈大胆,艳丽泼辣,在人物的设色上遵循着“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的配色口诀,同时还要注意“深配浅,浓配淡,深浅浓淡要周全”。
2 影响绵竹木版年画造型的因素
绵竹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深受巴蜀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巴蜀文化,它凝聚着世世代代巴蜀人民的智慧与劳动结晶,反映着当地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绵竹木版年画经久不衰,甚至愈发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这和四川当地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川剧、画像石画像砖等艺术形式和宗教形式对绵竹年画的影响甚大,这也导致其造型和其他地区的木版年画有着很大的不同。
川剧在历史的发展中和绵竹年画结下了不解之缘,绵竹年画在造型、用色、题材上和川剧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在《迎春图》中我们就能发现川剧的影子,画面中作者真实地反映了在舞台上表演的五台川剧。同时,众多的川剧也以年画的形式反映在了纸张上,如《御河桥》《连环计》《二进宫》等都以年画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并且川剧中的人物造型夸张,特点突出,这也对绵竹木版年画产生深刻影响,在年画中的,画师运用不同的颜色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如用桃红色来塑造秦琼、尉迟恭的形象,晕染柔和,和其他地区木版年画用大红脸、半白半红脸表现秦琼、尉迟恭有着很大不同。除此之外,它还汲取了川剧中的人物服饰造型,在人物造型表现上运用了川剧中的装饰、纹饰。由此可见,川剧对绵竹木版年画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
除了川剧以外,四川地区的宗教对绵竹年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道教起源于四川成都,在道教中有众多表现吉祥如意的符号,在绵竹木版年画中都有相对的运用,如莲花、莲叶等,这些符号在年画中都有具体的表现,很多传世作品中都有小孩脚踩莲叶或手抱莲花的形象,这寓意着年年如意,岁岁平安。除了道教,我们还能发现佛教对绵竹年画的影响,佛教中的神佛形象体现其中,如年画中贴于灶房里的灶神形象,怀抱鲤鱼、莲花、寿桃等的各种童子形象都是佛教对绵竹木版年画影响的表现。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对绵竹木版年画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在造型上,我们发现画像石画像砖和绵竹木版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样线条简洁、造型泼辣、注重神韵,同样突显出磅礴的气势,这种注重整体气势的画面风格与其他地区的年画的细致工整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独到的风格也成为它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3 绵竹木版年画的创新与发展
绵竹木版年画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却依旧生生不息,其原因在于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更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有着自己的创新。
我们可以发现当代的绵竹年画,在构图上开始遵循透视的基本原则,不仅运用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方法,还使用了“s型构图”“三角构图”等从西方传来的构图方法,让绵竹木版年画和外界接轨,也让更多的人接受,延续其生命力。
除了构图方式发生改变,它在造型上也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当地政府对绵竹木版年画大力扶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当代的画师除了制作传统形式的年画,还在原有的人物造型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将人物卡通化,这样不仅能够得到低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喜爱,还能进一步打开国内外市场,使绵竹木版年画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喜爱。
绵竹木版年画已被全世界50多家博物馆和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所收藏;已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中国》、《今日中国》、香港《文汇报》、《申报》、《新晚报》、台湾《大地》等两百多家报章、杂志、电台、电视台专题宣传、介绍。同时,先后赴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上沃尔特、马里、智利、香港、台湾等3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绵竹木版年画是我国一颗璀璨的文化瑰宝,它在以独特的造型艺术征服着众多观众的同时,也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活跃于文化氛围浮躁的今天,具有强大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应该保护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使绵竹木版年画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 谢春.浅谈绵竹年画的装饰性[J].装饰,2008(8):140-142.
[2] 邓斌.绵竹年画的市场化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16.
[3] 王舜.民间年画的发展态势[J].美术大观,2008(4).
作者简介:田宇涵,女,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本科美术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