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布局 高效推进
2016-10-20林腾希
林腾希
摘 要:在福建高考回归全国卷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地完成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弥补第一轮复习中还存在的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的缺陷,对高三学子决胜高考是非常关键的。就高三历史第二轮谈谈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全国卷;通史体系;阶段特征;材料拆解
根据复习进度的安排,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一般安排在3月初至5月中旬,时间较短、目标较高,教学工作要紧紧围绕“提高”下功夫,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知识框架整合和应试能力及技巧。那么,怎样才能在福建高考回归全国卷的背景下做到二轮复习的高效呢?在此,谈谈个人见解和做法,敬请大家指教。
一、对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建构完整的通史体例和知识框架,做到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近五年全国卷的《考试大纲》都是按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现代史六部分来编排考的,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也是按照先中国史后世界史,先古代后近现代的顺序编排的。因此,第二轮复习最主要的模式就是分阶段重新编排知识体系,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归纳本阶段的高考主干知识,建构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思维,最后从中概括出阶段特征,以提高学生总结概括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既能掌握主干知识框架当中各个概念涉及的关键词,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又能够对每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有个清晰的掌握。
二、在复习教学中,既要注意近年来高频考点的复习,还应该适当讲授与考点有关的近几年的学术界新观点,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学科素养
这几年全国卷1、卷2多有涉及经济重心的转移,在依托教材基本知识点讲解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材料通过史地结合的方式,为各位学生讲解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大致的方向是经济、政治中心先从西北地区的关中平原转移到中原的洛阳,此后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北方,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联系是通过大运河来实现的;再以科举制为例,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史料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时通过科举制担任官职的人还是比较少的,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科举制录取名额非常少,另一方面是因为门阀氏族并未彻底衰弱,在政治上还有一定的影响。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近年来对于清末新政的评价,清末新政是当时中国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重要尝试,取得了众多的成就,只是1908年后由于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驾崩,新当权的满族亲贵缺乏统治经验,不顾历史发展的潮流,肆意加强中央集权,大搞皇族内阁,导致立宪党人失望至极,人心丧尽,使得清末新政功亏一篑。当然了,材料的引用和新观点讲解,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注意选取符合全国卷的命题精神和立意的材料,注意启发式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科学系统练习,精心讲评,提高考生的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在3到5月份期间,全国各地的省质检、市质检、适应性练习卷等模拟试题隨处可取,此时教师切忌贪大求全,必须精心挑选一些各地试卷进行规范性的练习,练习时要注意:(1)训练要适量,决不能搞题海战术,应在努力确保题目质量的同时,一定做到数量的“精”,做到上课中巩固练习、课后学生自己复习用的拓展练习、考试中模拟练习都要精且准。(2)训练方式,各种练习要有所区别。巩固练习大都随堂处理,一般多采用直接口头提问、板书展示等形式。拓展练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因人制宜;模拟练习一定要到位,严格地做到定时定量,从命题思路、考试内容到材料呈现形式都要与全国卷1相吻合,利用模拟练习指导学生规范答题,注意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思维方法、答题顺序以及书写规范性等内容。每次考试之后,应对试题材料内容和学生答题的总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解读,知道学生已经掌握的和当前存在问题的分别在哪些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在12道选择题当中,力争全部找出与教材有关的某个阶段特征、关键词、地名、人名、概念等;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教材专题史中的哪个部分、通史体系的哪个阶段特征,如何将教材的叙述转变为答题时的思维关联点,以增强学生对记忆教材的热点和答题时的信心。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不能简单地归纳各种题型。要在讲解中教会学生认真审题,明确题目所问;要培养学生拆解材料的能力,如通过阅读可以将一段材料拆分为背景、过程、意义等,既要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归纳概括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联系历史阶段特征思考的能力,在书写答案时,要注意核心要点术语专业化的呈现,展示学科能力,通过非选择题解答能力的提高、得分的提高,来提高整个历史学科的得分率。
参考文献:
[1]徐赐成.自然中求和谐,平淡里见精神: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概论[J].中学历史教学,2012(7).
[2]黄永友.浅谈主题教学与高考备考[J].中学历史教学,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