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绩效管理促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探讨
2016-10-20陈小雷邢文发
陈小雷 邢文发
摘要 介绍了河北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的具体做法,以及通过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促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深入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绩效管理;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00-03
实行政府绩效管理是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1]。政府绩效管理就是围绕政府工作目标,采用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将绩效评估作为主要的方式,对政府及其机构履行职能、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实绩和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政府工作、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方式[2]。近3年来,河北省政府通过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工作[3],建立了一条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新途径,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法制和能力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进一步提高了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效益。对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把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纳入日常工作
气象防灾减灾要在“防”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相关的工作机制,承担起一定的职能。河北省政府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自2012年引进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模式,率先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各设区市政府和省气象局为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责任单位,实现了气象防灾减灾由部门任务到政府工作的转变,建立了政府主导气象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
1.1 纳入民生工程,职责义务常态化
将气象防灾减灾活动作为政府绩效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职能考核的重要项目,督促政府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河北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3年来,省政府每年根据工作需求,廣泛征求意见,确定绩效管理重点内容,制定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工作方案,对各级政府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方案强化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气象防灾减灾的主体责任,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提供了管理保证。各设区市政府结合本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际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实现了政府常态化管理。
1.2 全面督促调研,提高考核评估科学性
在考核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过程中,既考核“绩”,更看重“效”,是以绩评事、以事评人,以帮促管、以管促效,而非简单的、片面的“惩罚式”管理。为此,省气象局专门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办公室,联合其他部门深入基层开展经常性的督导检查,促进各项目标任务贯彻落实。为充分提高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开发建立了《河北省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实现了信息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在绩效指标考核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定期开展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使绩效评估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
1.3 量化考评指标,注重评估结果运用
按照绩效管理“标杆”效应、持续提升和可量化、可操作、可跟踪和可核实的原则,河北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实施动态化管理和持续推进的方式,促进全省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绩效管理指标从组织体系、责任体系、机制建设、能力建设、防御效果等方面入手,制定了6项一级、13项二级和24项三级量化指标,年末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全面评估,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改进未来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评估结果上报省委、省政府、省委组织部、省纪委及相关部门作为评价被考核单位的工作实绩和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作为对市级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
2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发展
2.1 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不断延伸
县级以上政府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实现全覆盖。2012年8月河北省政府率先成立了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指挥部由主管副省长担任指挥长,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应急办主任和省气象局长担任副指挥长,成员单位由省有关部委、厅局和省军区、武警总队等33个部门组成,主要负责全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大问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省气象局,负责指挥部日常管理工作。目前,全省省、市、县3级政府全部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实现了县级以上政府全覆盖。各级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实现了常态化运行,在重大气象灾害防御中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有效地减轻和避免了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支撑服务实体建设快速发展。为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技术支撑作用,河北省气象局把推进省、市、县3级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机构实体化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在省政府大力支持下,2012年8月首先成立了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目前省、市2级和70%的县成立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气象灾害防御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承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估及影响评估、气象灾害隐患普查、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组织应急演练和灾害防御标准制订等,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对敏感行业、地区、部位的气象次生及衍生灾害防御技术进行研究,为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提供技术服务。
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不断壮大。随着省、市、县气象灾害防御组织的建立,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各乡镇政府明确人员主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同时制定了基层气象信息服务站工作手册,明确了职责和工作流程。目前全省气象信息服务站实现乡(镇)全覆盖,气象信息员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体系延伸到村民小组、城镇社区、重点企事业单位等。
2.2 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政府部门已加强了气象灾害防御立法工作。2013年5月河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2年8月和12月,省政府先后颁布了《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办法》《河北省暴雪大风寒潮大雾高温灾害防御办法》等,另外《河北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河北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等也先后发布,目前《河北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已提交省人大审议。
市、县2级法规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2012年以来全省11个设区市和90%以上的县(市、区)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先后出台了暴雨和暴雪、大风等分灾种灾害防御办法实施细则,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不同灾害的防御职责。各设区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定》《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防雷减灾管理规定》等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逐步建立。省政府印发了《河北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全省各设区市政府和县(市、区)政府,根据《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分灾种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制定了本级政府《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省、市、县气象局和政府有关部门结合本部门职责及时修订了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和应急预案,建立了气象灾害联防、预警发布、信息共享等联动机制。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得到有效推进。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11个设区市政府和77个县(市、区)政府编制印发了本行政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规划确定了本地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分析了当地气象灾害防御现状、自然与社会环境和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特征,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制定了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和管理办法。
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加快制订。针对气象灾害防御需求,省气象局制定了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同时加快有关标准和规范的制修订。目前,已制定了《尾矿库降雨气象服务规范》《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防御要求》《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要求》《气象灾害调查报告》以及《气象灾害普查技术规范》等11项标准和规范,为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相关政府部门强化致灾气象条件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与地方共建交通、农业、环境等专业气象观测系统,与水利、环保等部门共享6 018个监测站点数据,全省地面气象灾害观测站平均间距达5.6 km,强对流天气预警发布平均时间提前达20 min以上,强天气精细化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
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分别建立了干旱、地质灾害、高温中暑、城市内涝、设施农业风灾、中小河流山洪等灾害风险预报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分灾种精准风险防御能力有效提升。
强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省、市、县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业务运行,并与应急办、国土、水利等8个部门实现了对接。部分市县将预警信息发布融入农业、水利、广电部门信息传播平台,实现信息发布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电子显示屏4 786块、大喇叭31 760个,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预警信息传播、接收能力迅速提升。
强化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力度,建成省、市、县3级联动、部门互联互通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决策系统、微信决策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决策服务系统,建立了与地方党政“一把手”的信息直通渠道,气象灾害应急防范处置能力快速提升。
强化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系统建设,联合省委组织部向各级党政干部专项培训2 235人次,在922个农村及学校实施了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建成97个气象科普基地,印发气象灾害防御明白卡数十万张,全民防范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
2.4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快速发展
建立了气象灾害调查、风险排查和风险区划制度,制定了气象灾害普查技术规范,开展了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了精细化到乡镇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建立了重点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制度,90%的县政府将其纳入防灾减灾重点工作;探索建立了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开展了农产品品质气候认证工作,并联合金融等10部门、4家保险公司实施了政策性农业保险。
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标准、措施落实检查督查制度,指挥部成员单位联合开展了落实情况检查,河北省政府将落实防御措施纳入管理指标,考核结果列入政府实绩、干部评优的参考依据。关口前移、防御优先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快速发展,气象灾害防御目标逐步由减少损失向减轻风险转变。
从2012年起,省政府连续4年实施气象防灾减灾专项绩效管理,重点加强组织责任、法规标准、科技支撑、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全省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降至GDP总量的1%以下,人员伤亡较“十一五”大幅下降,近3年全省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公众满意度均保持在85分以上。
3 继续深入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近年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应对防范气象灾害的难度在逐步增大[4];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对交通、通信、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应对防范气象灾害的广度也在扩大。顺应建设生态文明、美丽河北、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气象灾害防御要求越来越高,责任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还要继续深入推进。
3.1 继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并把责任体系向基层延伸
要继续推进各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常态化运行,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和公共财政预算。依法完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体系,制定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气象灾害防御责任清单,落实乡镇基层政府和重点单位气象防灾减灾主体责任。强化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现业务现代化、队伍专业化、机构实体化、管理规范化。
3.2 要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求和优先级,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分行业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防御指南,制定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性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各级各部门和重点单位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调查制度,开展基层单位、敏感行业和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准备认证。
3.3 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业务技术支撑体系
全国推进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的优化,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力度,建立多部门实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评估能力。建立分灾种无缝隙的预报预警支撑体系,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开展基于气象预警的灾害风险预报服务[5]。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与显示屏、大喇叭等信息终端的有效衔接,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面。
3.4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气象防灾减绩效管理系统,研究制定科学化、动态化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丰富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内涵,强化绩效管理评估和结果运行,有效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3.5 加強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跨领域和部门合作,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防灾减灾技术[6],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创新团队建设,建立省、市、县气象灾害防御专职队伍,开展基础、应用和推广技术研究,为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4 参考文献
[1] 苗圩.积极推行绩效管理提高政府行政效能[J].行政管理改革,2013(1):4-5.
[2] 杨亚莉.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研究,2011(10):165-167.
[3] 郭晋,高庆九,任振和.绩效管理理念在气象部门的应用[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3(3):70-73.
[4] 郑国光.气象灾害如何防[J].求是,2013(3):47-48.
[5] 吴富宁.气象灾害风险预报研究[J].城市与减灾,2009(2):2-5.
[6] 秦琴.我国防灾减灾领域科学发展极其专业设置.防灾科技学院学报[J],2014(4):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