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思潮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

2016-10-20蓝颖

学理论·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教育引导

蓝颖

摘 要:在社会思潮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呈泛娱乐化倾向。这种特征的呈现,既是因受到网络时代社会思潮形成、传播方式的影响,也是大学生自身求关注心理的需求所致。虽然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关注多是因感性因素所致,具有摇摆性与不确定性,但其价值观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因此,有必要从理念、内容、方法上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教育引导,使其识别社会思潮的本质,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坚定其社会主义信仰。

关键词:社会思潮;网络行为;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246-02

进入21世纪,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网络以其自身的特点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取向;它在使人们便捷地获得各类资讯的同时,也挟裹而来各种被隐蔽化包装的社会思潮。这些扑面而来的社会思潮,无论以何种方式显现,无论具有何种拓展视野的积极意义,都会兼具修正、重释、解构甚至于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作用。这就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予以提问,在社会思潮多样化背景下,如何才能教育、引导与互联网同生共长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如何使大学生自觉认识、修正社会思潮对其价值观的修正,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

1.大學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趋加重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2小时[1]。这意味着,中国近半数居民经常上网,日平均上网时间接近4小时。报告同时显示,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比最高,达到总人数的25.2%,并且仍呈上升趋势;在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46.4%,增速明显超过其他人群。

事实上,针对大学生对网络的迷恋、依赖程度,本课题组近日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此次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52份。在回收的问卷中,63.92%的学生承认自己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其中22.73%的学生坦承每天上网超过6小时。基于此,11.93%的学生认为自己严重依赖网络,40.63%的学生认为自己较为依赖网络,承认自己对网络有不同程度依赖的学生达到89.77%。即便身在其中,大学生自己也有所意识,由此可见其对网络依赖的严重程度,这更增加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性。

2.大学生网络行为有泛娱乐化倾向

问卷调查显示,27.56%的大学生在喜爱上网的原因中首选了娱乐性强、刺激有趣。这是网络行为“泛娱乐化”倾向的一种表现。

所谓的网络“泛娱乐化”倾向,是指大学生们更喜欢追求直白的声色娱乐与浅表层面的直接快乐,哪怕这种快乐是建立在放弃意义追问和现实思考的前提下,包括网络热词“人艰不拆”①被普遍使用,大体都是此原因。很多大学生不愿面对需要深究和思辨的理论话题,不愿面对人生的沉重感,可又想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于是,以愤青心声、心灵鸡汤、开心段子等形式包装的帖子就成为他们阅读、转载的首选,而对热点事件的娱乐化解构则成为他们的另一种狂欢。有的时候还会形成阵营,使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择手段来捍卫自己或是团体的观点,包括以对垒的方式互相攻讦、以“人肉搜索”的方式谩骂。以至在问卷调查中,53.98%的大学生认为,在网上的讨论中,多数人都比较情绪化,甚至有15.63%的大学生认为,这种攻击、谩骂,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网络娱乐化倾向正以这种看似满不在乎的,一切都可以拿来说笑、调侃、恶搞的解构方式在影响着他们的现实处事行为与价值判断取向。

3.多元社会思潮为网络娱乐化倾向提供接入端口

社会思潮通常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层或群体中影响较大、流行较广的理论观点或思想潮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思潮通常附着热点社会事件,以其时效性强、关注度高、观点标新立异等方面吸引受众注意力。其要么通过思想构建、事实认同等理性方式与受众价值标准达成一致,要么通过感知、情绪认同等非理性要素影响受众心理。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曾连续五年评选中外十大思潮,年初公布的评选结果显示,2015年值得关注的中外十大思潮分别为“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新左派、普世价值论、新儒家、生态主义、极端主义、道德相对主义”[2]。从评选结果可以看出来,这十大思潮与去年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息息相关。比如,日本安倍政府强行表决通过安保法案,引发大批中国民族主义者口诛笔伐,直接导致此思潮在十大思潮中居首;比如,国内有人数次质疑刘胡兰、邱少云等人物的英雄事迹,其大量拥趸“添砖加瓦”,终必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流行。

不难看出,这些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正是由于附着了热点社会事件,才会引起较大关注。而其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感知、情绪认同等非理性要素起作用的。比如,在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中,大学生们经常会使用一些过激语言,不乏谩骂、恶搞等行为,但在“同仇敌忾”的心理作用下,他们认为怎样做都不过分,甚至对一些理性分析的中立观点也加以谩骂。比如,在恶搞刘胡兰、邱少云等人物的英雄事迹时,很多大学生并不看证明依据,只是出于对传统宣传方式的逆反心理就直接加入恶搞阵营。

由此可见,多元社会思潮极易为网络娱乐化倾向提供接入端口,而大学生们更易把这种娱乐化的解构狂欢当作情绪宣泄方式,以无意识的方式对社会思潮的流行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二、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影响的研究

1.多元社会思潮流行与大学生交往需求形成互需关系

网络多元社会思潮附着的现实事件为大学生的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接入端口,而大学生们娱乐化的情绪宣泄行为又推进了社会思潮的流行。在这里,二者因为相互需要,所以互为所用。

从交往需要来看,被关注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需要,无论是显性表现还是隐性要求,而便捷的网络交往正好满足了大学生们的这个心理需要。项目组的问卷调查显示,76.99%的大学生坦承有2个以上的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更有27.56%的大学生有超过5个以上的网络圈子。对于朋友圈的打理,有49.43%的大学生表示会每天更新;对于好友朋友圈的更新,只有16.48%的人选择什么也不做,其余的人要么点赞,要么评论、转发。也就是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个人渴求被关注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用大学生常用的话说,这是在刷存在感。

从社会思潮的存在条件看,不过就两点:第一,表述人们的思想愿望和利益要求;第二,引发人们的心理共鸣与情感共振。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有一点符合都可以引发社会思潮的流行。表述思想愿望和利益要求通常需要理性介入,而达成与人的情感共鸣则更简单易行。在网络时代,传播方式一改传统媒介的长篇大论与“端庄”,不需“正襟危坐”、也不需刻意说教,阅读、转载方便,契合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更易引发他们的共通感,成为其求关注心态的隐性表达方式。于是,以愤青心声、心灵鸡汤、开心段子等形式包装的社会思潮于谈笑、狂欢解构间潜入大学生生活,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取向。

2.多元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的价值观

即便只是出于情感认同,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判断取向的影响依然不可以小觑。当今时代的社会思潮具有空前的多样性,复杂多变、多元共生。这种多元化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但是其在事实建构过程中经常有不够客观之处,其对某些方面的任意夸大,其内隐含的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鼓吹,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价值观。

此外,大学生心理意识不定型、不稳定,其知识、视野有限,对社会思潮所蕴内容的失真之处难以进行客观判断,正如佘双好所云,“理论基础的缺乏使得他们对社会思潮的实质缺乏足够认识”[3],易把看到的“说法”或被杜撰出来的观点直接当作事实来接受,这样就更易被误导。问卷调查显示,42.90%的大学生承认,网络上的舆论、观点会影响自己的看法。如对这些社会思潮的侵袭听之任之,就完全有可能致其进一步发酵,甚至扩散到大众视野并混入主流,给我们构建文明和谐社会造成困扰。

3.社会思潮的失真内涵降低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

对于社会思潮内蕴信息的失真之处,大学生群体也不是完全没有察觉,但是囿于自身知识、视野的局限,无法做出有力反驳;或是认为即便其内容失真,但是意愿美好,从而根本不想进行反驳。但是,作为这种行为的副作用,是连带他们对网络信息信任程度的降低。

问卷调查显示,只有3.13%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发布的信息可靠,认为不可靠的人占9.38%,60.80%的人认为大多数可靠,26.14%的人认为大多数不可靠。可以说,得出这种结论不乏有大学生自身的行为作为参照。问卷显示,34.66%的大学生有过明知网上的信息不可靠却因其“吸引眼球”、关注度高而仍旧转发的行为;有40.63%的大学生有过只看标题、没点击看内文就发表评论的行为。可见,一方面,是大学生自己对网络信息的不信任;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己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无节制传播。二者交织在一起,非常不利于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社会思潮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

大学生是网民的主力军,虽然其对网络社会思潮的流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推波助澜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因此,我们对大学生的行为需加以引导,使其认清社会思潮的本质,同时对自己的网络行为加以修正。

1.理念上,正确对待大学生交往需求与社会思潮形成的互需关系

既然知道大学生交往需求与社会思潮形成条件有一定的互需关系,我们就不妨从拆分这种关系入手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瓦解社会思潮的形成条件,识别社会思潮的本质,修正社会思潮的负面作用。

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引起大学生注意力,不外乎是因其附着社会事件的热点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表达内容的激情化、解构方式的娱乐化,从而呼应了大学生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二者相辅相生,但并不是唯一的对应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引导,通过建构自由、平等、民主、开放的朋友圈与师生互动平台,满足大学生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从而消解他们对社会思潮的盲目关注。而对比较关注社会思潮的学生,也不能一律危言禁止,要引导其从价值冲突和价值认同的二重性方面来认识与分析各种社会思潮本质,从而认清并自觉抵制社会思潮修正、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作用。

2.内容上,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

因大学生交往需求与社会思潮形成条件的互需关系并不是唯一的对应关系,许多大学生在对社会思潮的认识上也没有稳定的思想倾向,只是局限于感知、情绪层面,具有摇摆性,也具有可塑性。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并且,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摒弃往昔的简单粗暴批判,要避免使用苍白无力的口号与说教陈词,寓教于乐,对国外好的教育形式也要予以借鉴。比如前段时间韩剧《太阳的后裔》正在网络热播,里面这样的一个细节引人深思。在异国他乡的军事基地,军人男主和医生女主正在吵架,国歌突然响起,两个人一个立正敬军礼,一个肃立手扪胸,夕阳西下,画面相当唯美。这既是在表现爱情,也可以说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只是植入得精当细腻,毫无违和感,也不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根本不用费那么大劲儿去手撕鬼子,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3.方法上,提高大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

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如何辨别网上信息真假”这一提问,33.81%大学生选择根据发布网站、发布者的权威性来辨别,33.24%的大学生表示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辨别,8.81%的大学生表示会和他人探讨后做出判断,还有23.58%的学生表示有辨别的意识,但不会辨别。这些都说明,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的重要性。

在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的培养中,我们要注意从这几方面下手:首先是提醒大学生注意对网络信息的要素分析,看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这五个要素是否齐全,以防信息被杜撰。其次是注重对网络信息的逻辑分析,看是否有前后矛盾之处,是否有虚构的可能。第三是增加大学生的学识视野,扩大对网络信息及社会思潮的理解,从根源上防止断章取义。

总之,在社会思潮多样化背景下,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網络行为的教育引导,既要正视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现实,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消解多元社会思潮的负面作用,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及其对社会思潮本质的识别能力,从而坚定其社会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http://www.cnnic.cn/gywm/

xwzx/rdxw/2016/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2]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2015中外十大思潮[J].人民论坛,2016(1)(下):15.

[3]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与应对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中):6.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教育引导
农村小学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浅谈民生新闻的教育引导作用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
为什么要重申“党校姓党”
抓住教育契机 守望成功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