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损耗的起源、发展与质疑

2016-10-20付淑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自我控制

付淑英

摘 要 自我损耗是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被大量消耗而导致个体自我控制下降的过程。大量的研究通过双任务范式证明自我损耗的存在,但是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引起自我损耗并不是由自我控制资源引起的,个体的动机、信念等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都能够影响个体在双任务实验中的表现。

关键词 自我控制 自我损耗 资源模型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为了获取积极收益,避免消极结果,人类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用自我控制能力抵制各种诱惑和冲动行为。最近几十年里,心理学家对自我控制的探索逐步细化和深入,并提出一些解释自我控制的理论模型。自我控制的资源模型(self-control resource)是提出相对较晚但受到关注最多的模型。资源模型将自我控制定义为一种有限资源,个体在完成自我控制任务时会消耗其自我控制资源。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是在资源模型下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指自我控制资源被大量消耗而导致个体自我控制下降的过程,它常常是由单一的或连续的自我控制任务引发。大量研究已证明自我损耗能够导致个体自我控制失败,从而产生不良后果。但自我损耗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最近一些研究证明自我控制可能并不是一组有限的资源,自我损耗也不是由资源消耗引起的,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都能影响自我损耗。对新近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整理,不仅能使我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有利于我们从中找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前进方向,进而推动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本文首先对自我损耗的起源和内涵进行了简要介绍,系统总结了自我损耗相关证据,详尽介绍了对自我损耗理论的质疑,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加以展望。

1自我损耗的起源和内涵

自我损耗是资源模型中的核心概念。资源模型认为自我控制是一种有限的心理资源,当个体进行一段需要自我控制的活动时就会消耗其自控资源,从而使个体处于一种自我控制下降的损耗状态,这种状态就被称为“自我损耗”。自我损耗多采用双任务范式进行研究,具体程序和逻辑为: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组的被试均需完成连续进行的任务1和任务2,实验组的任务1消耗被试的自我控制资源,而控制组的任务1不消耗被试的自我控制资源,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任务2相同,都需要消耗被试的自我控制资源。由于实验组在完成任务时消耗了自我控制资源,因此实验组在任务2上的表现会不如控制组的表现。

2自我损耗的证据

自我损耗已经得到了诸多研究的证实, 其支持性的证据主要包括四类:认知控制证据、情绪控制证据、行为控制证据和生理学证据。

2.1认知控制证据

认知层面的研究主要从注意控制、思维抑制等方面验证了自我损耗。研究注意控制是否会引起自我损耗的通常做法是要求被试集中注意力于标准刺激而忽视干扰刺激。经典Stroop任务是进行注意控制的一种重要形式,如Neshat-Doost曾通过色彩Stroop任务探讨自我损耗与自传体记忆任务(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task,简称AMT)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控制组被试在ATM中的表现显著好于实验组被试,这说明ATM任务中的记忆信息的提取依赖于自控资源。与注意控制相似,研究者认为个体抑制思想相比于自由表达想法需要更多地意志力。如Wegner 等在实验过程中让实验组被试在执行任务时禁止想象“白熊”,控制组不作要求。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在任务2上的成绩明显差于控制组。

2.2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克服当前的情绪状态,用另一种不同的情绪状态取代它。有研究表明,无论是情绪抑制还是情绪夸大都能够导致个体自我损耗。如Murave等人在一项研究中,要求实验组被试在观看一段视频过程中夸大或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控制组不作要求,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在任务1中无论是夸大还是抑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在任务2上的成绩都显著差于控制组的成绩,控制组被试前后两次任务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2.3行为控制证据

冲动控制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抵制诱惑,它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控制行为。实验中冲动控制任务通常需要被试抑制自我满足行为或者克服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这一方法主要利用人的生理需求(如饥饿等)进行实验设计。如在饥饿的被试面前摆放巧克力或其他美食,要求实验组被试抵制可口食物的诱惑,而控制组不需要抵制食物的诱惑。结果发现实验组在任务2上的表现显著差于控制组。

2.4生理证据

从资源模型提出以来,人们对导致自我损耗的心理能量本质的理解就一直处于隐喻状态。Gailliot 等人提出葡萄糖可能是自我控制心理能量的基础,并验证了自我控制与血糖含量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显示较低的血糖水平能够预测个体在随后的自我控制任务中表现更差,且个体在完成自我控制任务(如注意控制)后血糖水平会显著降低。后来有研究发现决策行为、刻板印象抑制等需要自我控制的行为都与大脑中的血糖水平有关。

3对自我损耗的质疑

虽然自我损耗得到各领域诸多研究的证实和发展,但仍有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自我损耗提出了质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认知观

认知观认为自我损耗是个体的动机、信念等认知因素引起的。Muraven等人第一次证明了动机是影响自我损耗的一种关键因素,他们发现当给处于损耗状态下的被试额外奖励时,能有效降低自我损耗效应;Ryan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当被试完成控制任务是出于内部动机时,自我损耗效应也会明显下降,因此,无论是外部动机还是内部动机都能够有效降低甚至消除自我损耗。Inzlicht等人据此提出,被试的任务动机对自我控制起决定性的作用。此外,有研究者认为自我损耗的发生依赖于个体对于自我控制的信念而不是有限的能量。如Job等人的研究发现只有那些持有“自我控制是资源有限的”观点的被试在自控任务中才会发生自我损耗,而那些认为“自我控制资源是无限的”被试没有发生自我损耗。

3.2情绪观

情绪控制是在验证自我损耗存在时常用的一种控制任务。由于自我控制需要人们克服自己的本能欲望,因此Kool等人认为自我控制是令人厌恶的,且在一项研究中,他们发现人们进行自我控制的时间越长,避免继续自我控制的欲望也就会越强烈。Stewart 的研究也发现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被试在实验后负性情绪水平会增加,而控制组被试负性情绪水平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研究者认为是由自我控制引发的负性情绪影响了自我损耗。

3.3对血糖水平的质疑

自葡萄糖作为引起自我损耗的生理物质这一观点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多重质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Molden的研究使用更精确的方法对被试在进行自控任务时大脑血糖水平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自我控制任务并没有引起血糖水平显著降低;(2)研究者对Gailliot提出这一观点时所进行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了质疑,Kurzban等人发现对这些研究的原始数据进行再分析时其研究结果不一致;(3)有些研究者虽然没有质疑血糖水平与自控之间关系的有效性,但他们并不认为是血糖不足导致了自我损耗,而是认为人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为了保持高效的运作方式会根据任务的重要性等特性对任务评价,只有在必要时大脑才会为各种心理活动提供能量,自我损耗是进化的产物。

4未来研究方向

自资源模型提出以来,超过200项研究结果支持自我控制是一种有限资源这一观点,双任务范式在各领域验证自我损耗的实验中重复达1300多次。Hagger对83项研究结果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损耗的总体效应值为0.62,介于中等和强效应值之间。可见资源模型是一种对自我控制有效的解释,尽管如此,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首先,自我控制这一课题带有浓厚的人类社会文明痕迹,文化因素对个体的自我控制必然会产生影响,众所周知,东方市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是个体主义文化,那么东西方个体在自我损耗发生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并没有研究者对其进行考察;其次,自我损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大多数对自我损耗的研究是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其生态效度比较差。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在真实情境中对其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 Baumeister,R.F.,Heatherton,T.F.,& Tice,D.M.Losing control:how and why people fail at self-regulation[J].Genetics & Biotecbnology of Bacilli,1994(3):263-280.

[2] 高科,李琼,黄希庭.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证据、质疑和展望[J].心理学探新,2012,32(2): 110-115.

[3] Muraven,M.Autonomous self-control is less depleting[J].Journal of Research inPersonality,2008,42(3):763-770.

[4] Gailliot,M.T.,Baumeister,R.F.,Dewall,C.N.,Maner,J.K.,Plant,E.A.,& Tice,D.M., et al. Self-control relies on glucose as a limited energy source: willpower is more than a metaph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2): 325-336.

[5] Inzlicht,M.,& Schmeichel,B.J.What is ego depletion? Toward a mechanistic revision of the resource model of self-control[J].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2,7(5):450-463.

[6] 于斌,乐国安,刘惠军.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3(7):1272-1282.

[7] Molden,D.C.,Hui,C. M.,Scholer,A.A.,Meier,B.P.,Noreen,E.E.,& DAgostino,P.R., et al.Motivational versus metabolic effects of carbohydrates on self-control[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2,23(10):1137-1144.

猜你喜欢

自我控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策略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学好初中政治, 树立人文情怀
企业管理中的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
音乐游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冲突和动机理论指向的自我控制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中职学生“自我控制”优势品格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