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进餐中的养成教育策略
2016-10-20曹丽娜
曹丽娜
[摘要] 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决定着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是幼儿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是否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要学会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从细节入手,持之以恒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以进餐中的纪律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实地观察幼儿在园中的进餐情况,来探讨幼儿进餐中存在的教育与心理问题。
[关键词]幼儿;进餐;教育;心理
幼儿早期教育是人类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基本素质形成及各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已经意识到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进餐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良进餐习惯将会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家长也因此深感头痛。
一、传统进餐给幼儿带来的影响
在幼儿园进餐时要求幼儿要保持安静,这是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十分认同的。俗话说得好:“食不言,寝不语”,吃饭不说话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吃饭不说话,有利于加快进餐速度。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现代“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强壮、发育正常、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推而知之,在幼儿园中要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必须做好包括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大方面的工作,既要照顾幼儿的身体发育,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还要对幼儿的心理加以保护,不断增进幼儿的心理能力。因此进食问题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考虑,必须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
进餐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往往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别说话,好好吃”“快点吃”“不要把饭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净”“注意细嚼慢咽”等,原本愉快的进食顿时严肃起来。幼儿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饭,此时幼儿的味蕾已经品尝不出东西的美味了,而是将进餐当成一种任务,必须要按照要求吃完。幼儿的心情也由起初的愉快心情变得情绪低落,没有了食欲,就吃得特别慢,再加上教师的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的提醒,使幼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恐惧、紧张,造成食欲不振、厌食、畏食。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愿意与人交流,喜欢说话,长时间对此项纪律的维护会给幼儿带来一些影响。
1.幼儿的行为出现双重性
幼儿在有老师看管的情况下会按照要求去做,如碰巧其他老师同该老师说话,幼儿就会变得异常兴奋,往往有说不完的话,有的幼儿甚至连饭也不吃了,抓住一切机会和其他的幼儿说话。如果老师不在或是管理松懈时,他们还常伴有攻击性行为。进餐中,幼儿紧紧地并排坐着,在老师的监督下,幼儿之间的“小摩擦”仅仅表现为瞪一眼或是不理睬,如果老师有所松懈,特别是忙着给一些幼儿盛饭、喂饭时,孩子们便有机可乘,大声说笑、甚至大一点的幼儿会将自己不爱吃的东西挑到比自己弱小的幼儿的餐盘里,以大欺小。
2.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
4至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说话,想用语言来表达意愿是其重要的表现。教师屡次强令禁止“快吃,别聊啦?”“你吃不完了?”教师越是这样催促幼儿,幼儿就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在其他活动中发泄出来。幼儿变得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或是公然违抗,最终影响教育的整体效果。
3.易使幼儿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
幼儿园中老师对幼儿保护有加,生怕幼儿受到伤害。如吃鱼,教师要挑鱼刺;吃饭时,老师要主动添饭加汤;吃得慢的,教师便会亲自喂饭。幼儿无须解决活动中的一切困难,甚至在困难未出现前,教师已将之化解。幼儿之间无须互相学习,交流吃饭的心得。父母和老师的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剥夺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幼儿没有自我服务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
二、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也正是幼教事业如此受到世人重视的根本原因。在幼儿园,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从小班开始就十分注意幼儿常规的养成,吃饭不说话,保持安静就是其中之一。在进餐期间,幼儿只有一件事可做——专心吃饭。小班的孩子由于胆子小,在心理上对老师有所畏惧,说话不多,而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饭时悄悄说话。生活中也不例外,尽管许多人受过高等教育,但人们往往喜欢在吃饭的时候交谈,甚至一些重要的事往往是在饭桌上决定的。边吃边聊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即使是幼儿园老师在用餐时也经常在一块交谈。有的幼儿吃饭速度很快,然后就可以去玩玩具等待没有吃完的幼儿,在这些吃饭快的幼儿当中不乏多数是心里惦记着玩玩具或是进行下一项活动,才会吃得如此之快。他们知道只有将饭吃完才可以自由活动,这就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让幼儿觉得吃饭是阻碍活动自由的负担,吃饭是惩罚的工具;二是吃饭越快越好。有些幼儿在几分钟内便可吃完,这对他们的消化系统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只关注那些吃得慢的,却没有担忧过那些吃饭过快的幼儿是否因速度影响了消化吸收。吃饭不说话能方便教师维持幼儿园各项工作按时有序进行,可以避免幼儿呛食洒汤,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与生俱来有趋利避害的能力,只要需要,本能便可得到发展。而在现实中的过度保护,会让幼儿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让幼儿边吃边聊,体验进餐的愉快,不仅有助于增进食欲,也可以为幼儿多方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在进餐活动中毫无纪律的约束也是不利的。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为保证群体生活有序进行,就必须对不同个体进行约束。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就餐环境不等于放任自流,让幼儿在吃饭中体验着如何吃才不引起呛食洒汤,对幼儿也十分有利。整个幼儿阶段,接受成人的意志,服从成人的安排,构成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宽松愉快的进餐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园成为幼儿相互交流的最重要途径。幼儿在与教师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老师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如幼儿在进餐时聊聊天、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幼儿园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等。教师是幼儿的大朋友,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们一直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同伴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给幼儿自由说话的权利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但具有发展潜能。他们有自己的兴趣、愿望和需求,有独立的人格,成人必须尊重儿童,将儿童作为独立的人来对待。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进餐时不过分催促幼儿,提醒幼儿要细嚼慢咽,让幼儿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
幼儿的进餐活动反映出人们长期以来对幼儿教育中的“保育”和“纪律”的认识,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万钫.学前卫生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薛烨.小朋友们,吃饭不许说话[J].中国青年报,1999(09).
[4]张博.正确认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J].学前教育,1996(04).
(责任编辑 史玉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