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亚模式的认识
2016-10-20刘海霞
刘海霞
""摘要:二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东亚经济实现“经济奇迹”的发展战略模式被称为“东亚模式”。日本由于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等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绩了日本经济的神话。但是由于经济泡沫的破裂,经济环境的恶化,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以及政府的政策失误等问题使日本经济出现了衰退,从此进入经济的低迷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经济问题。所以,比较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亚模式;中国模式;后续发展;日本经济奇迹
中图分类号:K31;K33;F11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3
二战后,各地殖民地国家(地区)纷纷取得独立,开始走向了谋求经济发展的轨道。然而不同国家(地区)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有些陷入了困境,而有些则走上了繁荣富强。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东亚模式的出现,吸引了世界众多学者与舆论的眼光,并有许多学者对东亚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贾玉荣(2010)认为东亚模式是指东亚经济在政府主导下所实行的一种以出口导向为主要内容的赶超型发展战略模式;李炜(2012)认为东亚模式即发展型国家模式,是指与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的国家和地区。陈峰君(2001)认为东亚模式(East Asian Model,缩写EAM),可以简单概括为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战略与体制的选择。本文首先分析这种带来东亚经济奇迹的发展模式如何引领东亚地区经济走向繁荣昌盛的,进而分析这种模式对东亚地区的后续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再者分析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内在动力以及与“东亚模式”有何异同;最后,以经典的“东亚模式”作为借鉴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一、东亚模式发展道路带来的经济奇迹——以日本经济的数据分析为例
(一)东亚模式发展道路给日本带来的经济奇迹
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对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历程的回顾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在历史上对东亚地区的殖民统治形成了日本和这个地区其它国家之间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形成民族感情的对立;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日本对这一地区经济的渗透和彼此深厚的经贸关系。(李炜,2012)日本经济的成功为东亚其他国家(地区)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因此“亚洲四小龙”、东盟甚至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东亚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有日本经济模式的影子。因此,本文试图以日本经济为例来分析“东亚模式”。
日本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确定了日本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创造了日本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奇迹,日本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GDP超过前苏联,仅次于美国,达到世界第二;人均国民所得1987年首次超过美国,2000年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卢森堡。(闫波,2007)与欧美国家主要通过需求管理实现经济增长不同的是,日本更多地依靠供给关系来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目标就转化为生产能力的扩大。(董敏杰,2007)通过研究影响生产能力的内生变量来促进日本经济的赶超式发展。(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进步快,促进人均生产率迅速增长。技术进步主要有两个来源:技术模仿和技术创新。技术模仿是后发国家特有的技术进步来源,是属于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与自主创新相比,技术模仿和引进的成本要低得多,购买专利的成本只相当于新技术发明费用的1/3,而且超过专利保护期的技术引进根本不需要购买,因此后进国家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模仿和引进技术,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林毅夫,2002)由于大规模技术的引进,日本在1955——1970年之间,人均经济增长率均达到7%以上,充分证明日本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赶超式发展,最终成就了日本经济神话。
2.劳动力素质高,劳动积极性强。日本企业对员工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年序列制。前者是指日本的大企业排除面临极度的经营困难或职工有特殊原因,否则一般不在职工的退休年龄之前解雇或开除;后者是指日本大企业的“正式”从业人员的工资每隔一定的时间就提高一次,职位也每隔一定时间提升一次的雇佣惯例。(董敏杰,2007)这就使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3.在政府主导下,大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形成紧密联系。最具代表意义的是日本的大企业与银行合作,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以及咨询服务,并向企业进行人员派遣。由于经济发展初期对资金的需求比较大,日本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很大,但是企业与银行的合作,使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银行通过人事派遣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企业内部的信息并对企业决策作出指导,降低了银行贷款的风险。
(二)日本经济的衰退
1.日本经济衰退的症状。日本经济经历了战后的高速增长时期后,陷入了“泡沫经济的陷阱”。1992年至20世纪初,日本经济又经历了近10年的衰退。主要表现(如图2)为:
2.经济增长持续低缓。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以后经济增长率就大幅度下降,1992至2002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仅0.87%,虽然1996年有所回升,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率又下降到1.4%。1998年和1999年两年都是负增长,分别为-1.8%和-0.2%。2000年又增长到2.9%,2001年、2002年连续下降到0.1%。
3.通货紧缩现象明显。90年代初期,日本就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物价水平保持平稳。但从1992年,物价上涨率开始下降,到1994年降到-0.1%,1996年恢复了正增长,1997年又回升1.8%,但1998年有下降到0.7%。1999——2002四年连续下降至-0.9%。更为重要的是,通货紧缩虽已对日本经济的运行与发展造成多方面的恶劣影响,甚至成为加速日本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它是和财政赤字及超低利率一同出现的,因此治理难度极大。
基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不利或是不重视侵犯知识产权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知识产权注册的数量逐年增加且速度飞快,申请量在近几年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对外交流的深度加大,合作密切。价格低廉已经不是市场的重点,品牌才是关键。
三、中国知识产权贸易保护及发展方法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对中国进出口是至关重要的,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长远增长点和立足点。中国首先要从立法上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同时媒体的宣传社会的普及不容忽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深入人心。尤其是针对一些小微创新企业更需要加大保护和协助的力度,在政策和融资方面应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竞争优势。商标注册、专利申请方面需要在程序上简化流程,同时可以通过中介渠道为国内企业在国外申请注册提供一定的帮助。立法保护体系的日趋完善是知识产权贸易保护的基础,中国还应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自上而下的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侵犯知识产权但遇到侵犯知识产权的事情要积极揭发检举,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要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贩假的行为,对侵权行为给予严肃处理,增大侵权成本,维护创新企业利益,增加专业执法机构的办公效率。
中国对知识产权贸易越来越重视,未来的国际市场不是靠价格低廉取胜,而是靠品牌和创新来增加利润。除了一些表面上好理解的知识产权可以进出口,一些高新技术、文化创意、学习数据、教育资源等都进行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有些企业整合了国内外优质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资源,将数据库共享,中国的学校可以同步吸收到国外最先进的资源,也可以把自己的研究和成果同时分享出去,进行学术上的共同进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完善新的技术新的领域,在进口的同时也进行出口。方方面面可以体现在生物工程、医药领域、航空航天等领域中,进行着引进技术、吸收技术、消化技术等一系列的过程,变压力为动力,由原来的仿制逐步走向自主研发的方向,做自己的创新品牌,逐渐的增加利润空间。
中国不缺好点子好技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也在蓬勃的发展着,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相继落成,在一些高科技产品的领域中国的技术还是可以进入世界领先位置的,这就要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给予重视,把这些好点子好技术变成产品推销出去。让知识产权成为贸易的增值部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不能光靠价格来吸引国外客户,要转变为靠新产品、新品牌、新技术、新创意等吸引客户,同时保护好本国知识产权,拓展知识产权贸易,不能让知识产权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壁垒。
中国只要理解知识产权贸易的重要性,在立法体系保障、宣传保护、鼓励创新、灵活融资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贸易的发展空间和产值增长点是非常大的。
参考文献:
[1]马可佳.中企品牌战略第一步:概念国际化思维全球化.
[2]萧延高,范晓波.知识产权(第二版).
作者简介:赵 蓉(1983-),女,满族,北京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128班学员,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专业(国际商务与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