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

2016-11-28王一凡

中国市场 2016年40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

王一凡

[摘 要]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科技与金融模式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框架下,如何处理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行业的关系、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和商业银行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如何将金融创新常态化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面对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其发展,在肯定它对中国居民生活便捷性的提升、对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推动等有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要注意防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中国模式;金融创新;信息技术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0.108

1 中国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Internet of Finance)有了更加深厚的技术背景,中国经济态势的上扬也给互联网金融模式创造了契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提升为互联网金融的稳固发展创造了坚实的条件,也正是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最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大数据、移动支付)的不断完善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1]

除了技术发展对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作用外,社会需求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随着电子商务额快速发展,我国新一代消费群体对便捷性的消费方式产生了依赖性,居民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改变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提供了社会人文背景。在新时代背景下,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云计算、搜索引擎[2]等新型金融模式的出现,逐渐渗透、覆盖传统的金融行业,加快了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的结合进程,产生了新一代的互联网金融热潮。

2 互联网金融实质

就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来看,其并未完全摆脱传统金融业束缚,而是传统金融业向互联网方向的一种延伸与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不是对传统金融的实质颠覆,没有脱离金融的本质,更多是理念和思维的创新,金融服务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多元化的途径。[3]当前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往往有其颠覆性的论断,这是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中国体制和市场分析不足的结果。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的基础功能效率得以提升,即清算、结算及融资功能更加方便快捷。互联网金融信息不对称的特点使得它在风险控制方面表现良好,因为金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市场信息的不对性,而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特点可以很好地化解信息不对称性问题。

总而言之,一定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其风险调控在可控范围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力度和方向,除此之外,实体经济的需求决定着互联网金融必然会向实体经济靠拢。

在互联网成为一个独立的金融生态系统之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想将互联网金融从传统金融体系中独立出来就要突破原有体系,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然而这在当前中国模式下并不太可能实现。

3 互联网金融国内优势

互联网金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除了上文所述的技术推动、人文社会环境推动等因素外,还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比传统金融行业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顺应了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潮流。中国模式下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社会需求。电子商务的繁荣极大地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网上购物模式的推广为第三方、网上借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提供了广阔的运营平台,同时也满足了居民日益改变的消费习惯,将线下消费移到线上,使消费方式更为便捷。

(2)覆盖面广,包容性强。互联网金融的用户覆盖面极大,消除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使他们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资源完全开放共享,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在面向对象上的缺失。

(3)互联网金融的演化与发展使得中国金融体系格局更加多元化,加快了传统金融行业的转型步伐,提高本行业的运营效率,提高了行业内部、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力,同时也加速了不同行业之间的整合,因为就互联网金融而言,其实质即是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融合。

(4)提高了金融系统效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通信效率提高,业务人员能够及时获取行业内外的最新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活动。金融服务也能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提高了客户体验度。

(5)倒逼传统金融行业探索发展新模式,进而推动整个金融业的演进与发展。中国的强政府模式下,政府的支持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着莫大的推动作用。[4]

4 中国模式下互联网金融风险状况

4.1 互联网金融关联性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融合了网络信息技术和金融服务,使得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互联网的数据库泄露、身份认证等技术层面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金融行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种跨界性质的组合使其风险三重化,风险耦合性也大大提高。

4.2 互联网用户信用风险

目前,中国对互联网用户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身份认证等关键性步骤仍存在漏洞,对信用业务的监管也不太到位,消费者保护机制也不健全,这些不利因素都使得互联网用户面临信用危机。

4.3 法律法规、政策风险

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金融模式,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上还存在很大的漏洞。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性,使得不法分子可能会打法律法规上的擦边球,利用互联网和金融服务这种跨界组合钻法律的空子,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不小的损失。特别是以互联网作为“外衣”的传统金融异化业务受到的政策、法律以及金融风险将更为凸显。[5]

4.4 资金链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对资金流向的监管力不足,导致民间资金极易通过互联网平台流向房地产以及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的“两高一剩”产业,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起到消极作用。

5 互联网金融发展意见与建议

5.1 鼓励、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对于新兴的诸如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P2P信贷等互联网业务模式,我们应该秉承着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心态对待其产生与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其演化与发展进程与风险防范并举,使互联网金融更好地弥补当前金融体系的不足之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5.2 互联网金融应立足于保护消费者财产信息安全上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广大消费者,因此,保护消费者消费安全及互联网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消费者群体覆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因此在监管难度上可能会有些大,但是务必要做好信息安全保护工作。

5.3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能更好地保证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6],保障消费者财产信息安全。要尽快建设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管理体系,将个人、团体在互联网进行金融服务时产生的信用信息与居民个人或团体的信用挂钩,作为日后对其进行信用评价的标准。此外,还要利用各种渠道向社会宣传信用评价制度,更好地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

5.4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预测与控制

实行鼓励与防范并存的监管原则,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进行适度引导与控制。注意风险控制,一旦发现威胁到消费者、企业等使用群体利益的风险,要及时叫停相关服务并问责相关单位、个人。

5.5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仍处在起步阶段,并未形成健全的法律体系,因此要加快现有金融法律法规的修订,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强对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网络银行、众筹融资等金融活动的监管。[7]

6 结 论

在现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要想发展好互联网金融,就要努力引导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行业互补、协调发展,弥补互联网金融在经济调节功能上的缺失。总之,互联网金融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消费方式和支付、理财习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曙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J].长白学刊,2014(1).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3]郑连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5).

[4]乔海曙,吕慧敏.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J].金融论坛,2014(7).

[5]彭冰.P2P网贷与非法集资[J].金融监管研究,2014(6).

[6]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传承脉络与创新[J].征信,2012(1).

[7]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J].金融论坛,2014(7).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