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6-10-20雷阳阳
雷阳阳
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雷阳阳
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实地调查的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整合型”和“跨越型”社会资本角度,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整合型”和“跨越型”社会资本都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整合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反向阻碍作用,“跨越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此外,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和在京务工年限等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也具有显著影响。构建和谐的企业员工关系和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有利于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提升。
社会资本;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
10.13999/j.cnki.scyj.2016.09.007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城市居留意愿,研究方面包括流动人口或者农民工等研究对象、流动人口或者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等内容以及选择不同的研究地点进行的描述性或解释性研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婚姻等个体特征因素。男性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更强(姚俊,2009);受教育程度对于居留意愿有正向影响;而年龄越大,城市定居的意愿越弱(王毅杰,2005);已婚农民工更倾向选择城市定居(叶鹏飞,2011)。其次是经济社会因素,收入越高,越愿意定居城市(才国伟,张学志,2011);买房者留城长久定居的可能性越大(张玮,2012);最后是制度因素:现在医疗价格不断提高,医疗负担不断加重,这一方面也是人们考虑的因素(续田曾,2010);户籍制度的存在,外来人口享受不到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不利于在城市的发展,阻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本文拟在上述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对该主题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分为“整合型”和“跨越型”两部分,分析不同层次社会资本对于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1.数据来源:本文所用数据来自课题组于2014年初组织实施的针对北京市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就业状况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外出农民工的个人基本信息、就业情况、工作经历、家庭状况等几个部分。调查共收集问卷974份,其中有效问卷793份,问卷有效率81.4%。
2.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因变量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属于二分类变量,由此本文构建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以检验不同层次的社会资本变量效应。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如果农民工有城市居留意愿,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P表示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概率,Xi表示影响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因素的控制变量,Capitalj表示影响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因素的社会资本变量。bi为回归系数,表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X每改变一个单位,农民工有城市居留意愿与没有城市居留意愿的优势比将会平均改变exp(bi)个单位;同理,βj也是。主要变量设置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变量测量
表2 变量分布
三、结果与分析
与“整合型”社会资本不同,“跨越型”社会资本对于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有正向的影响。从下表结果可知,“与其他人有人情往来”和“有本地居民朋友”均在10%甚至更高水平上显著,相比于那些没有与本地居民发生人情往来或成为朋友的农民工,拥有这种“跨越型”社会资本的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分别提高38.9%和47.0%。跨越不同社会群体的开放性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是有利的,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交往越多、越深入,在城市中找到家的感觉,对城市有了归属感,就更容易融入到当地社会(叶鹏飞,2011;才国伟,张学志,2011)。上述结论支持了前述的理论假设。
表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四、结语
根据上述分析,为提高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得出以下两点政策设计方向。首先,应积极引导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加入当地的社会组织,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增加当地的社会网络,延伸扩展“跨越型”社会资本。其次,加强和谐的企业文化建设,改善员工内部关系,加强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也可以充分发挥工会等组织,帮助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扩大社会资本网络。
[1]姚俊.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调查——基于苏南三市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09(09).
[2]王毅杰.流动农民留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5(05).
[3]才国伟,张学志.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定居决策[J].经济管理,2011(02).
[4]张玮.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居留意愿研究——基于河南省18地市调查数据[J].西北人口,2012(03).
[5]续田曾.农民工定居性迁移的意愿分析——基于北京地区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10(03).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