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四网合一”规划模式
2016-10-19陆虎
陆虎
摘 要 为有效地将“国铁、城际、城市轨道、有轨电车”四个层面的轨道交通统一起来,实现功能衔接、空间叠合、枢纽锚固、运营统筹、建设协调的格局,佛山市尝试编制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对佛山市轨道交通事业产生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 轨道交通;四网合一;佛山;规划模式
1 佛山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开展的背景
1.1 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佛山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1)佛山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快车道,2010年,佛山第一条城市轨道广佛地铁开通运营,是国内第一条跨越两个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012年9月,国务院审批通过《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8年)》。
(2)2012年佛山市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出了“1+2+5+x”的强中心、多组团城市空间格局策略,有必要对既有轨网进行修编,以满足城市快速发展需要,同时利用轨网进一步稳定优化城市形态。
(3)佛山西站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明确,作为广佛“四主一辅”铁路枢纽中的主枢纽之一,按照既有城市轨道线网规划,仅3号线和8号线两条线路接入佛山西站,其中8号线为远期的外围联络线,难以充分发挥佛山西站服务功能。
(4)随着城市机动化快速发展,城区交通拥堵日益加剧,轨道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亟须结合近期城市及交通发展需求,启动新一轮城市轨道建设规划修编。作为轨道建设规划编制依据的城市轨道网规划,应尽快启动修编工作,为建设规划修编提供充分理论支撑。
1.2 多层次轨道交通同步推进,亟须进行系统统筹和整合工作
除城市轨道之外,佛山市还积极开展了国家铁路、城际铁路以及有轨电车等多种方式轨道交通的相关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新型交通系统层面,伴随着近年来国内BRT(快速公交系统)、有轨电车等的兴起,2010年佛山市编制了《佛山市新型交通系统规划研究》,同时,南海、顺德、三水、高明等区也编制了各区的新交通规划,但各区规划对所采用的新交通模式均有不同思路和做法。有必要从全市统筹的角度,统一规划全市区域功能明确、线路衔接、运营一体的有轨电车线网。
同时,前述多个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整合和衔接,制约后续轨道交通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不利于各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的互补和衔接,造成功能上的重叠和衔接不便,无法形成有机整体,限制了公共交通对乘客的吸引力。(2)容易造成各层次轨道通道布局的混乱,如有些应该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通道被有轨电车所占据,限制了后续城市轨道线网的发展。(3)不利于资源共享和基础配套设施(如通道、站场等)的优化利用,容易造成重复投资。(4)影响重大节点的工程可行性和可拓展性:各层次轨网规划缺乏统筹衔接会影响制约重大交通枢纽多方式、多线路接入的工程条件。
2 佛山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的总体思路和规划成果
2.1 佛山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的总体思路
以“四网合一”一张图为规划目标,从“时间合一”和“空间合一”两个维度对四个层次轨网进行统筹,实现从四张网到一个系统的蜕变。
(1) 打造“四网合一”一张图规划目标。基于佛山市城市发展远景展望,结合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有轨电车等各种轨道交通方式的技术特性和服务功能,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建设时序等方面进行综合协调,构筑着眼于远期发展的、全市域“一张网”的轨道系统线网,实现轨道系统功能最大化,共同构建畅达、高效的佛山市公共交通系统。
(2)实现“空间合一”,按照三个空间层次开展规划,整合不同类型轨道的空间布局。一是珠三角区域范围;二是广佛都市圈范围;三是佛山市域范围,重点考虑佛山中心城区内部、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外围组团之间的轨道交通联系,以支持“强中心、多组团”均衡协调的发展。
(3)实现“时间合一”,按照由远及近、有序实施的规划思路,统筹不同类型轨道的建设时序。基于远景年的发展需求及与《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的协调,确定规划年限,远景为2050年,远期为2030年,近期为2020年。
2.2 佛山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案
基于“四网合一”规划理念,提出如下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案:
(1)国家铁路规划情况:在既有已开通的广茂铁路、武广客专、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珠铁路以及即将开工的南沙疏港铁路的基础上,一是规划广茂铁路货运外迁,并争取柳肇铁路接入广州铁路官窑枢纽;二是规划阳江至佛山西铁路,作为深茂铁路接入广州枢纽的远期方案。
(2)城际铁路规划情况:尊重既有城际轨道规划成果,并从统筹各区意愿、与其他层次轨道的衔接换乘、工程可行性、重要节点服务、风景区保护角度上综合考虑,提出广佛江珠城际、肇顺南城际的局部优化建议。
(3)城市轨道规划情况:共规划13條线,总长度为539.2km,包括6条市域骨干线、3条市区加密线和4条外围补充线,基本实现广佛核心区30分钟、外围组团至中心城区30分钟以及穿越中心组团30分钟的规划目标。
(4)有轨电车规划情况:结合各区既有的中运量系统规划,对其进行整合和重新布局,共规划20条有轨电车线路,总长约459.3公里,设站462座,平均站间距约970米。其中,中心城区长度为89.9公里。
(5)枢纽布局规划情况:枢纽分为综合交通枢纽、一般交通枢纽和轨道交通枢纽三级,其中综合交通枢纽、一般交通枢纽主要服务对外交通,而轨道交通枢纽主要服务城市重要节点,以城市轨道线路衔接站为主。
3 佛山市轨道交通系统“四网合一”规划成效
规划的成效主要涵括功能衔接、空间叠合、枢纽锚固、运营统筹和建设协调等五方面。具体如下:
3.1 功能衔接方面,实现四层次轨道网络有机衔接、差别服务
(1)国家铁路主要是实现与国家主要城镇群中心城市之间的点对点连接。(2)城際轨道主要是承担区域城市和中心城镇间点对点的城际快速衔接,尤其是珠三角城市之间的衔接,并兼顾市域组团和次中心城镇客流联系。(3)城市轨道主要是在中心城区利用轨道市域骨干线和加密线实现高覆盖、高密度的轨道交通线网编织结构。(4)有轨电车主要是在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补充、接驳和延伸,不占据主要的客运交通走廊
3.2 空间叠合方面,推动各层次轨网与城市空间结构有效叠合
(1)强化了各层次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和重点发展片区的衔接。(2)自上而下,依次叠加,整合了各层次网络之间的空间衔接布局。
3.3 枢纽锚固方面,促进交通枢纽锚定各级城市中心,引导线网编织
(1)构建了多层次枢纽分级体系。在既有国铁、城际铁路站点上,充分利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之相衔接节点,形成锚固点,建立高质量的线网编织结构,增加乘客出行方式的选择,提高不同服务等级线路之间的换乘便利性。(2)制定了枢纽交通一体化配套标准。轨道枢纽交通一体化衔接设施包括常规公交设施、P+R停车场、出租车及小汽车接送上落客区、自行车停车场、交通广场等。3、围绕枢纽开展TOD规划,实现引领城市发展。以枢纽锚定各级城市中心,发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作用。
3.4 运营统筹方面强化运营组织,促进四网融合统一
(1)开展了各层次轨道线网的运营组织研究。在空间上,充分考虑国铁、城际通道共享,预留城际轨道运营交路的可能性,并开展了城市轨道长距离线路的运营组织模式研究。(2)开展了不同轨网之间投资、建设、开发、运营一体化的探索。统筹省、市各级资源,探索实现珠三角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开发、运营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层面,建立市级统筹运营机制,强化城市轨道和有轨电车的运营一体化。(3)开展了广佛间轨道线路的一体化运营相关研究。针对广佛两市之间多条线路衔接的情况,开展相关研究,构建完善的票务清分体系。
3.5 建设协调方面明确分期实施,有序推进轨道建设
(1)近远结合,开展四阶段线网分期建设规划。四阶段线网分别为近期网、中期网、基本网、远景网,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实施时序。(2)先主后次,明确2030年基本网这一抓手。
4 佛山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建议
(1)在佛山特色体制下,开展市域范围的轨道系统规划有利于调动各区积极性。
(2)重点梳理广佛两市轨道衔接体系,促进广佛同城发展。
(3)开展轨道控制性规划,为规划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有力保障轨道建设。
(4)对于国铁、城际铁路等区域性轨道交通,地方规划主管部门可先行开展技术论证,以便及时反馈地方诉求。
(5)应探索建立省、市、区、镇多级联络会议制度,协调区域及市域轨道建设。
(6)在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运营一体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