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类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16-10-19安鹏
安鹏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科类高校大学生是创业的主力军,因此,对商科类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创业模式的现状,找出我国商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不足,并探索了商科高校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的主要路径,以期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水平。
[关键词]商科;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66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商科类高校与其他高校相比,对创业有着更高的热情与动力。创业需要具备很高的财务管理、风险评估、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理等专业能力,而商科类高校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企业管理、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及融资租赁等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能够为商科类高校学生创业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且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更好地驾驭这些专业知识,并应用于创业领域。
1 国内外商科类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1.1 我国商科类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商科类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我国大多数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资源众多,经济的可塑性比较高,很多研究人员结合自身国情也实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创业教育。
为商科类学校大学生设置多元化创业课程。对商科类学生设置综合性的课程,能使学生对创业有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分析与把握。对于新生,不断开展关于创业教育的讲座,同时,商科类高校的班主任加强了关于学生创业的思想工作。对学生加强思想工作,让入学的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以课程建设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创业方向。商科类学校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给学生安排基本课程的基础上加强该课程实践性,并开设辅助课程。商科类高校率先实行了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计划,把学科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开展综合性的创业教育模式,这样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教学的方式推动科研,反过来科研的活动又促进了教学,能够启发学生更深入研究所从事的方向。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教育部又设立了“大创”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一些项目资金的投入为学生提供了创业的资金支持。商科类高校不同于其他高校,其在创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商科类高校无论是资金还是专业建设,都把创业作为重中之重。在创业教育实践领域。商科类高校积极与社会各个领域的企业单位及团体联系,努力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基地,同时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学生创业平台,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1.2 国外发达国家商科类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有比较成熟的系统,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国外发达国家将创业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比如:美国、英国商科类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及创业素质能力;日本创业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加坡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一大批能够和国际接轨的、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欧美发达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丰富多样,课程内容一般凸显了全新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优秀企业的创业途径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灵感,满足学生的要求,比较灵活。有些商科类高校采用在线授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创业教育与创业环境还有待改善,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对国家教育和人才培养将有着深远的意义。
2 商科类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建
2.1 创业意识要素与知识技能要素的构建
商科类大学生在大学专业的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博弈论、财务管理、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原理及金融市场学等学科知识。这些知识使商科类高校学生在创业方面更具优势,学生能够将管理专业知识应用于创业领域。但是商科类学生在学习管理课程的过程中忽视了数学、物理学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学习,制约了商科高校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2.2 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要素的构建
大学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开放、互为包容,因此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积极融入社会,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事业,努力将自身所学知识和技能融入社会,积极与社会各行业人士接触,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善于处理好自身与社会人群的关系。大学生应本着诚信待人的精神,积极锻炼自我,学会自我保护,发觉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打拼,在学习中成长,在失败中探索成功的途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各种类型的人都有,大学生心思简单,可能会遇到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因此,大学生应保持头脑清醒,学会自我保护,为人处世,依法办事。商科类学生比其他院校的学生具备更好的与社会接触的环境和条件,在人际交往中可抢占先机,具备更好的创业条件。
2.3 大学生创业意识体系的构建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实践活动中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需要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不断磨练、积累和提升。商科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意识要素体系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这些创业意识要素是大学生能够进行创业实践的精神支柱。
3 商科类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3.1 增设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起点,高校要找出一条适合本校创业教育模式,首先是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教师是创业教育的引导者,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经验,需要聘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管理层人员加入教师队伍。其次,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体现。高校必须通过创业教育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利用各种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最后,为了避免“纸上谈兵”,学生应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观,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业技能,同时要积极投身社会,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找到创业项目的切入点。
3.2 加强创业资金投入
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创业资金大部分来源于企业等社会组织的投资、创业竞赛的项目经费或奖金、实践基地的盈利性收入等。政府金融机构应该理顺融资渠道,开通创业项目专项基金,逐步完善鼓励支持政策。良好的创业环境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营造。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适合走校企联合的模式。一是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二是针对专业特色,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创业的过程,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从而减小运营成本和投资风险;三是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创业政策,让更多人参与创业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培养创新创业型社会。
3.3 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业大赛,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竞赛作品中应用性强的成果,要进一步加工和提炼,使其走向产业化,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其次,邀请成功创业校友现身说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经验。再次,可增加资金投入,构建创业多媒体校园网络,积极为学生提供共享和开放资源,推动学生创业实践。最后,要积极开展创业方面的教育研究和国际交流,了解国外创业教育的动态,学習国外先进的创业项目运作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琼.商科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6).
[2]张利君.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
[3]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