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末僧人的山水抒写
——以《寓山志》、《寓山题咏》之僧释诗为据

2016-10-19俞红艳袁洪伟

文教资料 2016年18期
关键词:僧人意象诗歌

俞红艳 袁洪伟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4)

明末僧人的山水抒写
——以《寓山志》、《寓山题咏》之僧释诗为据

俞红艳袁洪伟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14)

晚明诗坛诗僧这一参与文学创作的特殊群体,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诗歌,由于他们是佛禅的亲身实践者,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人生体验,其创作的诗歌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本文以《寓山志》、《寓山题咏》等古籍善本中存录的僧人诗歌为主要文献资料,从僧人诗歌内容出发,探究明末僧人的文学创作,较真实地再现晚明僧人的文学创作风貌。

晚明僧人诗歌《寓山志》《寓山题咏》

万历至崇祯末(1572—1644)的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社会思潮剧烈动荡时期。此期政坛黑暗,宦官擅权,弄臣乱政,朝纲不整;时事动荡,内忧外患,祸乱迭起;文学之士,在朝为官,动辄获咎,斯文扫地。在此背景之下,晚明诗歌呈现出“救亡图存”与“退隐山林”两大倾向,诗坛中却开出了奇异的末世之花。

诗僧这一参与文学创作的特殊群体,在这一时期也创作了大量诗歌,由于他们是佛禅的亲身实践者,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人生体验,其创作的诗歌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僧人诗歌创作究竟呈现怎样一种状态,由于这一方面研究尚缺乏,还属于一个比较蛮荒的空地,使晚明诗坛总体状况暂缺一角。

一、明末僧人诗歌概述

晚明政治、社会经济的大变动影响到文人的心态与习气,传统的价值观被颠覆。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人性得以复归。著名思想先驱王守仁在陈献章之后将心学庞大的理论体系推向明代哲学的主流。其主要理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在明代风靡一时,得到当时和后世的认可与发展。

明代佛教发展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李舜臣对此提出“马鞍型”①发展态势。明朝末年佛教发展尤其繁盛,一流禅士辈出,禅宗典籍丰富,圣严法师②在《明末佛教研究》中收录的“禅者”就有117人;净土教人士65人,所收录“禅集”浩如烟海,如收罗净土教著述就有24种71卷。由此,可将明末视为“佛教复兴”③的时代。

明朝统治者创立了一系列管理僧人的规章制度,如度牒制度等,将僧人这一群体纳入了世俗化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使佛教发展逐渐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明朝末年佛教世俗化现象尤为突出,禅宗高僧达观、紫柏、憨山、雪浪等极力弘扬禅宗,结交士大夫。士人中信奉佛教的不在少数,最典型的莫过于被称为异端的李贽,他亦僧亦儒,来往于僧儒之间。传奇作家汤显祖也深受高僧达观的影响,形成著名的“至情”观。明末禅悦之风盛行,士人与僧人交游,僧人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最本土化的佛教之禅宗以“不立文字”为特点,大多数禅者也不会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然而明末禅者著述却很丰富,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中记录明末“禅集”50种,386卷;净土教著述24种71卷;一些僧人在佛教典籍之外另有著述,如高僧憨山德清《梦游集》、广润《云栖法汇》卷末等;一些僧人与士人交游,赋诗作词,追求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钱谦益《列朝诗集》共收入诗僧101人,万历至崇祯的晚明时期就有41人,占明朝诗僧的40.59%。明末诗僧活跃于诗坛。

自东汉佛教传入我国,佛家“修道必居山泽”之思想随之而生。佛教中“不杀生”的戒律也表现出佛教徒对自然生灵和生态环境的关照,俗语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这都极有力证明了佛教僧徒与自然山水的联系之密切。他们山居深林修道之时,便具有了山水诗创作之契机。明代僧人大多与文人交游,山水诗创作也呈现出文人诗歌的某些特点。从晚明祁彪佳编纂的《寓山志》系列丛书中,可以略微探出僧人的山水诗创作风貌。他的创作不仅表现出明末士人山水诗歌创作风貌,他本人也与大量僧人交游唱和,集结成册,仅《寓山题咏》中就收录了僧人诗歌135首。这些诗歌中也以山水抒写为多。

二、《寓山志》、《寓山题咏》中僧人诗歌创作状况

现保存于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的《寓山志》为明崇祯刻本,共四册。是明末祁彪佳编纂的一组咏唱寓园景致的诗文集,诗歌前有介绍该景点的小品文。其中收录士人诗歌较多,僧人诗歌散存其间,只有石雨1首、体然(澄心寺)1首、完朴(表胜菴)1首、绀珠(宝城寺)1首、竹忘(华严寺)1首,共计僧人5位,诗歌5首。

僧人赏玩寓园中亭子、川林、屋舍等景致,注重景物与禅悟之联系,诗中多呈现“天人合一”之美学思想,如石雨《太古亭》:“太古亦何亭,朴略存其性。主人与之俱,坐卧空山静。”亭子乃宇宙中一小点、一个,但坐卧亭内,却能领略亭外无边之美景,达到“不离亭子,不在亭子”之意境;体然《妙赏亭》④亦属此端,而此亭却是客观观赏之物,是观赏者目光所聚之处,不同于石雨诗中之亭;完朴《小斜川》⑤一诗意境浑融,言在此而意在彼,使所有感官都参与了审美体验;绀珠《樱桃林》⑥从绿树、鸟雀及世间万物中体悟禅理;竹忘《读易居》⑦歌咏寓园中的书屋,园林中景致优美,在此种胜景中读书则是另一种快意的体验。

《寓山题咏》中僧人所做诗歌主要以抒写寓园景致为主,主要参与创作的僧人与诗歌数量统计如下:照觉14首、德淳17首、德渊13首、寂鉴6首、广缘23首、实印23首、源际(旷无)5首、普涵9首、普释1首、雪厂(吴江智定)10首、体然2首、雪航(直树林)6首、炤远2首、三冝1首、一如1首、充符(大善卉)2首,共计16人,诗歌135首。

此书中收录僧人诗歌,主题与《寓山志》中相同,亦是对寓园中景致的题咏,但此书中记录僧人诗歌更集中,吟咏对象也由亭阁川林扩大到池堤桥泉、径台峰圃等。释广缘与实印创作数量最多,题咏范围较广,基本涵盖寓园所有景致。因他们就景题诗,仅从诗题中,也可大致领略寓园风光。广缘题咏23首可为代表:《让鸥池》、《踏香堤》、《松径》、《选胜亭》、《虎角居》、《志归斋》、《约室》、《铁芝峰》、《寓山艸堂》、《通霞台》、《远阁》、《柳陌》、《幽圃》、《刻》、《瓶隐》、《芙蓉渡》、《逥波屿》、《妙赏亭》、《梅坡》、《试莺馆》、《归人寄》、《即花舍》、《远山堂》⑧。23首诗歌一诗一景,踏堤而观,青山绿水互争春,而诗人心游方外;置身松径,车尘未至,可独享此种寂静,偏偏却被樵夫所扰,诗中有动有静,有超尘脱俗之境亦有俗世之喧嚣;诗人好游成癖好,身处斋内,仍愿任情山水;栖身约室,亦放眼窗外,看云朵吞吐……

综上可判断《寓山志》中以士人吟咏为主,而《寓山题咏》则僧人题咏为多。两书中僧人诗歌主题统一,全部围绕寓园各景即兴抒怀,大概诸僧儒聚首寓园,题诗作对而成。僧人诗歌或简单描画寓园美景,或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禅悟。诗歌大多简洁明快、以五绝或禅门偈语为主,五言律诗只有8首,占全诗的4%,这充分表现出僧人诗歌与普通士子诗歌的不同。他们更注重诗歌所表达的禅悟,诗歌中显示出哲理色彩,又表现出活泼灵动的生活气息。

三、僧人山水诗探析

(一)禅悟与抒写

禅宗是最中国化的佛学,是古代僧人接触到大乘佛法之后体悟自己心灵的一种新境界。它强调“对镜无心”⑨,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一切外境不能生发悲喜之心,要随缘任化;对自己要明心见性。

僧人独居山林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们对佛的理解,诗僧时常融佛理于山水之间,借描写山居生活表达佛理禅趣,他们将笔下所描写的山水看做是有佛性的生命存在,这山水也成了他们禅悟心态的外化。僧人诗词中的禅悟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镜无心”的观物态度;他们笔下的山水往往表现出幽冷静寂的特点,具有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如德淳诗句“入谷山更幽,草木生寒碧。清风时复来,吹向高人宅”(《寓山艸堂》)。

第二,“圆融无别”的处物态度;僧人诗歌所关照的对象涉及自然万物,在他们眼里,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存在。他们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这种处物态度正是禅宗“物我其同”、“平常心是道”的真实写照。如照觉诗句“屏缘习坐忘,自足还自得。驱驰事远游,何似此一室”(《约室》)。

第三,“四大皆空”不与世争的处世态度;佛家讲究四大皆空,万物皆无。照觉的诗中往往体现出这种禅悟,如“身世无非寓,等闲况此山。高情难备举,总在薛罗间”(《寓山艸堂》);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上,僧人旗帜鲜明地选择了出世,如广缘“灵云本自高,暂以山为寄。出世尚无心,入世宁关意”(《归人寄》)。

第四,亲力亲为,种田绩麻的生活实践观;僧人在劳作中悟禅,在对各种农作物的尊重中体悟生命。德渊的诗句中明显表现出这种生活观念,如“所怀在艺植,灌溉能自为。岂以庙堂内,忘此葵藿资”(《幽圃》)。

(二)艺术特色分析

《寓山题咏》与《寓山志》中所载僧人诗歌艺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僧人诗歌共同的特点是诗歌形式近似于禅门偈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一般都具有僧人的禅悟思考,语言简单通俗,表现诗僧心境闲适自足,诗歌意境明丽自然。具体诗僧由于经历心性的不同,其诗歌艺术表现亦有所不同:

照觉诗歌格律自由;叠字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如“蹀躞步迟迟,花间嫩更移。翩翩有蝴蝶,豦豦得追随。”(《踏香堤》迟迟、翩翩、处处);诗歌画面描述精细;格调简洁明快。

德淳诗歌格调清新明快;意境清冷,如“长松閟幽径,寒影青苔积”(《松径》)、“入谷山更幽,草木生寒碧”(《寓山艸堂》)等句中“幽径”、“寒影”等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呈现出一种清冷幽寂的意境;其诗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闲适自足,如“欲者静者轩,闲花开自落”(《静者轩》)。

普涵诗歌往往表现出壮阔的意境,“溪深不觉清,山高不见影”(《溪山草阁》)句营造出一个广袤的天地。他想象奇特,如“仙人海上来,骑鹤听演易”(《寓山艸堂》)句虚构了一个神仙世界。

雪厂诗歌简洁明快,语言浅显易懂,如“我羡若邪人,生长莲苍里。折花馆花中,秋空即秋水”(《即花舍》)一诗口语运用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其拟人手法的运用,如“莫教坡上风,吹入潇湘竹”(《梅坡》)使诗歌呈现出一种活泼的氛围;他想象奇特如“天街不可留,还傍青山住”《归人寄》。

体然诗歌注重写意笔法的运用,如“碧水茫无际,孤危见小亭”(《妙赏亭》)句用茫茫无际的碧水与小小亭子相互对照,描绘出一副苍茫而不单调的景象;其诗歌往往情景交融,如“知音偏向赏,云树有馀情”(《妙赏亭》)句通过前文的景致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慨,使诗歌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有些诗歌对仗公稳,如“几曲栏杆静,一轩烟水微”(《归人寄》)句中“几曲”与“一杆”数字对仗,“栏杆”与“烟水”名词对仗,“静”与“微”形容词对仗,整句诗读来朗朗上口,这在其他诸诗僧诗歌中很少见到。

一如诗歌老练闲适淡然,如“不尽闲中思,渔樵歌夕阳”《登远阁》,其语言凝练自然;德渊诗歌以“简洁明快、自然流畅”为特点;广缘诗歌意境空灵、静谧,境界阔大,如“谁能空一切,坐卧烟霞间”(《通霞台》),情理交融,如“谁知善隐者,不是只藏形”(《瓶隐》);实印诗歌宁静闲适,与世无争,如“飞飞无所争,独向空池上”(《让鸥池》);雪航诗歌意境清新明丽;炤远老练通达;三冝清静自然;竹忘简易通达、自然明快;完朴描述自然,余韵流长等。

(三)僧人山水诗常用意象考察

意象是诗歌的外衣,是诗人感情之所寄,它最直观地表现出创作主体的内心感受与人生体验。对于诗歌意象的研究也可隐隐窥探到诗人的创作风貌,下面就《寓山志》与《寓山题咏》中僧人诗歌为据,对其诗歌意象进行考察:

僧人山水诗歌常用意象表

各诗僧对意象的喜好与选择各有偏好,如炤远喜爱“老雾”、“苍苔”一类比较苍老的意象,表现出成熟与老练,也反映出其内心的宁静与闲适;一如、雪航、体然、雪厂等诗僧偏好“寒塘”、“幽苔”、“寒玉”、“冷雪”等凄清寒冷的意象,表现出独处山间的清冷幽寂;从以上诸诗僧诗歌主要意象的统计中很明显可以看出,“云”意象与“月”意象最受僧人青睐,由于僧人大都结庵孤峰,往往与白云为伴,与清风为伍,他们可以白天看云,夜里赏月,“云”与“月”自然就成了诗僧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云”与“月”乃天上之物,诸僧仰望天空,于广袤的空间里释放自己的心灵,进而舒展自己的形体。白云化身成映照大千世界心性的象征。诗僧对“云”与“月”的偏好也成为僧人诗歌的一个传统,他们从对云与月的关照中呈现出僧人不为物转的淡薄与宁静。

晚明诗坛,诗歌在“复古”与独创的交锋中继续前行。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打出“独抒性灵、张扬个性”的旗帜;以谭元春、钟惺为代表的竟陵派坚持“独拔隐秀,孤峭含蓄”的诗风;东林、复社、几社等文人团体在特殊的国运世运中坚持诗歌“世运、性情、学问合一”⑩的道路……晚明诗坛呈现繁盛之态。

诗僧这一特殊群体在晚明“四大高僧”代表下也喜与世人交游,创作了大量诗歌,由于他们是佛禅的亲身实践者,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人生体验,他创作的诗歌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其诗歌创作,不同于传统士人,不讲究诗歌的格律,所做诗歌大多为简洁明快的五绝,或含蓄蕴藉,富有哲理的禅门偈语;自由挥洒,随意抒写,诗风像没有受到任何约束的植物而竞相生长;诗歌意境往往带有明显的禅味。这些创作一方面在数量上丰富了晚明诗坛,另一方面在风格上为诗坛增添了色彩。

注释:

①李舜臣.明代佛教文学史研究刍议[J].学术交流,2013(02).

②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11.

③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3.

④体然《妙赏亭》碧水范无际,孤危见小亭。知音偏向赏,云树自馀情。

⑤完朴《小斜川》白云孤不飞,依此津头住。流出桃花香,杳然不知处。

⑥绀珠 《樱桃林》移浔明光重,万颗烧绿树。鸟雀未○时,凡物总成寓。

⑦竹忘《读易居》对此佳山水,读书良快哉。会得易中意,千门万户开。

⑧广缘23首:《让鸥池》海鸥昔何为?争飞未肯下。今来了不惊,此亦谁容假。《踏香堤》不知春何来,山与水争绿。心间杖履迟,未易领遐瞩。《松径》车尘亦在地,曾不到松林。行行迷豦所,樵者偏能寻。《选胜亭》翠螺环坐隅,取次看新态。晨光幻异姿,更在阴晴外。《虎角居》鉴石澓诛岇,结室○禅诵。市朝能及观,山与云俱重。《志归斋》众情难约束,幽意慿山水。取舍情或殊,亦各尽其美。《约室》丈室宅寥廓,存心雄万古。栖我于山腰,时见云吞吐。《铁芝峰》森秀宛似芝,复如云初放。灵气钟于斯,时露松杉上。《寓山艸堂》众阜互为实,云来不敢主。几席寓于中,高情足千古。《通霞台》日照门前山,行人不肯闲。谁能空一切,坐卧烟霞间。《远阁》空鸟没翠微,高林月初霁。斯知静里垂,山阁梦难继。《柳陌》嫩叶拧眉绿,轻丝架浪痕。游人不觧意,豦豦鸟能言。《幽圃》欣有桑麻地,仍不远山林。敢以庙堂上,逐忘藜藿心。《刻》翠螺驾浪汶。风前宛疑动。讵意睌仰间,苔与云俱动。《瓶隐》能以瓶为室,亦堪山作瓶。谁知善隐者,不是只藏形。《芙蓉渡》碧合清漪流,会见天万里。荡漾难为情,芙蓉绽秋水。《逥波屿》波光逥晚翠,屿影空云秋。三山如可想,争似此情流。《妙赏亭》海中有仙山,位置颇相合。讬怀足清音,毋令事喧杂。《梅坡》坡上雪初霁,南枝玉作花。不知高士卧,清思属渔家。《试莺馆》筑室欲藏春,未识春何在。一自耳芳名,宛坐莺声内。《归人寄》灵云本自高,暂以山为寄。出世尚无心,入世宁关意。《即花舍》不知花浅深,所至能忘我。临风不自繇,四面清香裹。《远山堂》翠黛若断云,时在有无际。会当皓○来,寥廓情难系.

⑨刘铁峰.理事无碍,物我圆融——论王维《辋川集》的禅悟美感特质[J].中国韵文学刊,2003(02).

⑩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4.

[1][明]祁彪佳,撰.寓山题咏不分卷(善本):306.

[2][明]祁彪佳,撰.寓山志(明崇祯刻本.善本):206.

[3][明]祁彪佳,撰.寓山注(二卷)1875.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5]徐朔方,孙秋克,著.明代文学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

[6]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袁行云.明诗论略[J].社会科学战线,1989(04).

[8]左东岭.明代诗歌的总体格局与审美风格的演变[J].中国诗歌研究.2006(00).

[9]王琳.明代山水诗概论[J].阴山学刊,1999(01).

[10]钟尚钧.明代诗文概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1).

指导教师:赵素文

猜你喜欢

僧人意象诗歌
必然的结果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白云深处
诗歌岛·八面来风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当老鼠变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