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源诗文趣谈

2016-10-19李树喜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未来教育家 2016年9期
关键词:武陵桃花源记渔人

李树喜/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桃花源诗文趣谈

李树喜/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桃花源记》是累代传诵的古文名篇,作者陶渊明写道: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寥寥数百字,描绘出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污染、平等和谐、怡然自乐的天地,令人向往。

其实,《桃花源记》是为《桃花源诗》写的序言,作者的本意是以诗为主,以文为辅。陶渊明的诗有160字,内容与序言相同,其中写道: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

结句是“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表示这里是他景仰的境界,与他的理想契合。也许是深有寓意,别有寄托,陶渊明的诗,文字艰深,诘屈难懂,与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序言相比大不易读。后来,人们便“择宾舍主”,流传其文而几乎忘却其诗,甚至把它放在《古文观止》里独立成篇。

《桃花源记》里的场景虽是虚构,但仿佛实有其人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则“豁然开朗”,柳暗花明。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劳作往来、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态,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第三段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其违背了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结果是仙境难寻。

陶渊明的理想国个性迥然:在那里生活着的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非神仙奇人,他们只是避世之乱,没有世间的角逐争斗,坚守的是天性善良和真淳;他们淡然、宁静,通过自己的劳作,自给自足。而一般的仙境和人物,不是充满奇珍异宝,就是长生不老,法力无边。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不老也没有奇珍异宝,只有一片怡然自乐的农耕景象。能提出和刻画这个“乌托邦”十分可贵,在人类思想史上亦有相当地位。

由于不堪于世间战乱和痛苦,不少人还是宁愿相信真有世外桃源,并希望找到。例如,史学大师翦伯赞,其家乡就在桃源县枫树岗。翦伯赞十来岁的时候读到《桃花源记》,大为感慨。心想,迷踪千年、无人问津的桃源就在附近,何不亲自探寻?于是,他背着家人,默念着那篇文章,沿着小溪,步入山林,边走边做下记号,直至忘路远近,眼花腿软,也没有见到那幽密的洞口。后来,他又邀几个小伙伴走得更远,一直到了沅江边。听到渔人和樵夫的劝告,翦伯赞才得到结论:根本没有什么理想的桃花源,他们所在的只是暴政横行、百姓苦难的环境,后来,他走向追求“光明”之路。

当然,湖南桃花源景区与《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境况最相契合。你看,一片山水,明丽天然,面临悠悠的沅江,倚靠巍巍的山峰。走过桃花源牌坊,就是桃花溪水。沿着溪水前行,有一大片桃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林深处有一座桥,过桥不远,就能看见秦人的古洞,进洞行走数十步,眼前就“豁然开朗”,看到“土地平旷”的耕田,“屋舍俨然”的豁然轩,而千丘池旁的“延至馆”,则是桃花源中人宴请渔人的地方。

根据历史的记载,这里早在汉代就以风景秀丽著称,晋朝以后建立了桃川宫等人文景观。大约在北周时代,人们认为这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十分相似,就改名为“桃花源”。唐朝专门开辟了桃花源游览区。到了宋朝,从沅江畔到桃花山,形成巨大的建筑群,惜在元末时被火灾所毁。明初复修,明末又被烧掉。清朝光绪年间,桃源县的县令重新修建了陶渊明的祠堂,沿山配置了亭台楼阁:问津亭、延至馆、穷林桥、水源亭、豁然轩、高举阁、寻契亭、既出亭、问路桥……历代以来,孟浩然、李白、韩愈、苏轼等大文豪都曾到过这里并留下墨宝。

由于“桃花源”广泛长久的影响,我国不少地方都自称桃花源,据不完全统计有30处之多。陶渊明家乡庐山的康王谷,重庆酉阳县峡谷,亦自以为是桃花源的原型。还是苏东坡解得透,他说“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说得再直接一些:本无桃花源,何必欲争之?

历来关于桃花源的诗文甚众。李白诗有“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

诗人王维更是不甘于古诗的深奥,自己另作《桃源行》诗: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以“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作结,也是契合了事实与陶渊明老先生的本意。

数年前,我亦得造访武陵桃花源,写成七律一首:

画廊十里画难成,鬼斧神差未此工。

溪水柔如初嫁女,松石苍若老渔翁。

林间细雨缠绵绿,岭外残阳寂寞红。

欲避桃源人迹乱,武陵空忆采菊公。

今日,前贤笔下的桃源人声嘈杂,摩肩擦踵,非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宁静。全中国、全世界的景点皆是熙熙攘攘,无可奈何!胜境人皆向往。但最重要的是,把现实世界经营好,即实现“非攻”和平等,保护好自然和生态。让百姓生活得到改善,安居乐业。如此而已。

猜你喜欢

武陵桃花源记渔人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渔人的故事
《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自作诗《武陵追梦》(书法)
武陵晨曦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