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从“湿”起!祛湿的最佳时节到了
2016-10-19
养生
百病从“湿”起!祛湿的最佳时节到了
处暑节气刚刚过,正是秋来风景异,暑气渐消,凉意渐生,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养生,同时这也是祛湿的最佳时节。百病从“湿”起,如何祛湿保健你知道吗?
湿从何来如何祛
《黄帝内经》认为,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中医早就把风、寒、暑、湿、燥、火,简称为“六淫”。什么是湿?如何区别“内湿”“外湿”?
中医认为湿为重浊黏腻之邪,有外湿、内湿之分。感受雾露,久居潮湿之处,或涉水雨淋,或着汗湿衣,以致湿邪入侵肌肤,出现身重体酸,关节疼痛,或见恶寒发热,身重自汗,属外感湿邪,这是外湿,亦称“伤湿”。若因饮食不适,过食生冷,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出现食欲不振、泄泻、腹胀、小便少,甚则面目四肢浮肿等症的,是湿从内生,统属湿病,这是“内湿”。在中医里,治湿是比较难的,因为它先要通经络,然后避寒,然后运动。这三项也是慢功,因此说治湿难。
“上工治未病”,湿病是可以预防的。首先,要勤运动。运动可以缓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功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的有空调的室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而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其次饮食宜清淡适量。肠胃系统对人体营养及水分代谢关系密切。适量均衡的饮食有助肠胃功能正常运行。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胀气、炎症。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以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初秋养生养脾胃祛湿是关键
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处暑时节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专家表示,养生保健应养肺滋阴防秋燥。此时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阶段,温度仍较高,加上时有秋雨,湿气较重,湿热并行;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变幻,稍不注意就容易伤风感冒。其实。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除湿。
饮食除湿。一般油腻、煎炸、辛辣的食物以及膏梁厚味、黏滞肥腻之物,都属于湿热范畴。如果无节制地胡吃海塞,肠胃内的食物无法得到及时清理,就会出现口气重、喉咙痛等湿热表现。祛湿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清热利湿食物,比如绿豆、冬瓜、薏米等。祛湿清热后要通过健脾来治本。
身体除湿。首先,淋雨或出汗后及时擦干,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猛吹空调,以防外邪侵袭。其次,运动可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伽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要选在比较凉快的早晚,避免汗液流失过多造成津液亏耗。
家居环境除湿。如果房间里湿气很重,要在相对干燥时及时开窗通风,下雨时紧闭门窗,打开除湿机。南方人少用易吸潮的棉被和荞麦枕,可选择不吸湿、透气好的丝绵被、记忆棉枕头。有太阳时及时晾晒被子、枕头等。
按揉养生穴位是中医除湿的妙招
1、腋窝的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建议每天按揉或拨动2次,每次不少于36下。
2、小腿肚的承山穴,位于踮脚尖时,小腿后侧肌肉隆起的尖角凹陷处,可一手扶墙,单腿站立,用另一条腿的脚面踢打承山穴,每次5~10分钟。
3、膝窝的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每次拨动或敲打不少于36下。
另外,整个夏季炎热的气候会让人消耗太多能量。过了处暑,人体开始修整,因此会产生疲劳。中医认为暑后入秋,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因此处暑过后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并早睡早起,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此外,还要适当午睡,这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人。古代养生家认为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
记住:秋季是排毒的好时节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苏凤哲:秋季是进补的季节,更是排毒的好季节。因为秋季之前是炎热的夏季,夏季骄阳似火,中医认为“热生湿”,湿热之邪作为“毒素”在体内潜藏下来,逐渐增多。秋季主“收”,万物趋向于以收藏为用,毒素也易在体内蓄积,如不能得到很好的排泄,就会堆积在体内,导致各种疾病。所以,秋天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排毒。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充分调动体内的自然排毒系统呢?首先,要注意排毒的时间。按照中医一天十二时辰的养生规律,卯时(早晨5~7点)、午时(中午1~3点)、酉时(午后5~7点) 分别为大肠经、小肠经、肾经当令的时间,可通过饮食的方法定时排便,多饮水增加排尿量,以达到排毒的作用。
反捶脊背通气血
处暑过后,暑热渐消,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人体阳气也随之逐渐收敛。留滞在身体里的暑湿,可用捶背的方法开宣肺气,开启身体的肃杀之气来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