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方言对韩语发音习得的负迁移现象研究
2016-10-19胡晓杰
胡晓杰
(合肥学院 外国语言系,合肥 230601)
安徽方言对韩语发音习得的负迁移现象研究
胡晓杰
(合肥学院 外国语言系,合肥230601)
根据语言迁移理论,以安徽省内各方言区的韩语初级学习者为对象,从声母、韵母以及声调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安徽各地方言对韩语学习者学习发音产生的负迁移影响现象。并针对方言的负迁移现象,提出相应的教学改善方案,帮助省内学习者克服发音学习时的方言障碍,提高韩语学习效率。
安徽方言;韩语发音;语言迁移;教学方法
普通话虽然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被认知,但是在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存在,而且种类多样。政府为了在全国普及普通话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进行交流的人口比例仍然较低,而各地使用汉语方言以及带有方言味的普通话的人口比例仍然很高。根据语言迁移理论,中国各地方韩语教师在进行韩语教学时,应考虑到汉语方言对韩语学习者的影响,并针对各汉语方言圈的特点,寻求适合的发音教育方法。对于教授具有成熟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学习者,通过研究方言对韩语发音的负迁移现象,分析异同点,以此作为基础,进行科学的教学方案设计,将会提升韩语教学效果。
笔者在安徽省内大学担任韩语教学工作,更多的是接触安徽省内的韩语学习者,所以通过考察安徽各地汉语方言对韩语发音学习的负迁移现象,寻求教学改善方案,使安徽省内的初级学习者能够提高韩语发音学习效率。
1 语言的迁移现象
语言迁移理论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50年代,它是指外语学习者在用外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划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这样一种现象,[1]即学习者的母语对学习外语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外语学习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它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
因为正向迁移是有利于外语学习的迁移。它是指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划或文化习惯与外语相同时,学习者把共性的东西迁移到外语中去,就能减轻外语学习的负担,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这种迁移积极地促进了外语的学习,所以称其为正向迁移。负向迁移是不利于外语学习的迁移。它是指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划或文化习惯与外语不同时,学习者把母语中的这些差异性迁移到外语中去,干扰到了外语的学习,降低了外语学习的效率,这种迁移是消极的,负面的,所以称其为负向迁移。
语言的正向迁移是积极的,能够提高韩语学习效率的,而负向迁移则是消极的,会干扰到韩语的学习。所以比起正向迁移,考察安徽省内汉语方言对韩语的负向迁移,对研究如何提升韩语发音学习效率更有意义。安徽省内汉语方言复杂多样,下面主要通过对安徽省内方言的分布以及各方言区发音特点与韩语发音的对照分析,考察方言对韩语发音的负迁移现象。
2 安徽省的方言分布
安徽省内的汉语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2]
2.1官话方言
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
(1)安徽三分之一左右的地区都在使用中原官话,其中包括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淮南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所以称之为皖北中原官话。
(2)安徽也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地区在使用江淮官话,其中包括淮北的怀远县城区,江淮之间的合肥市、滁州市(除凤阳)、六安市(除霍邱、寿县、金寨北部)、巢湖市、安庆市区等21个县市,以及沿江以南的池州市、铜陵市市区、芜湖市区、宣城市区、马鞍山市区等11个市县。所以又称为皖中江淮官话。
2.2非官话方言
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客籍话,但这些非官话方言在安徽地区使用的范围远没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广。
(1)安徽省的赣语方言主要指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市西部及东南角等8个市县的方言。当地人传说,他们的祖先,大概是在明初由江西省的“瓦西坝”成批迁徙此地定居,所以又称之为皖西赣语。
(2)安徽省的吴语方言主要分布在黄山山脉以北和以东的14个县市范围内。其中太平、泾县、石埭、铜陵、繁昌、南陵、芜湖县等地吴语的通用面较广,其他县市中的吴语通行面较小,所以称之为皖南宣州吴语。
(3)徽语方言主要指歙县、绩溪、旌德、屯溪、休宁、黟县、祁门、宁国(南鸿门乡等地)、冬至(东南部木塔一带)、石台(占大区)等皖南地区的方言,所以称其为皖南徽语。
(4)客籍话方言是近百年来,先后成批迁徙定居安徽南方的客籍人所说的客籍话。其中包括湖北的西南官话、河南的中原官话、湖南的湘语,还有极少数的福建闽语和客家话以及浙江的畲语。
3 安徽方言对韩语发音的负迁移现象
根据发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把安徽汉语方言对韩语发音的负迁移现象进行归类,主要分为声母的负迁移、韵母的负迁移以及声调的负迁移三种。
3.1声母的负迁移现象
3.1.1“n”、“l”
汉语拼音中的鼻音声母“n”在韩语里有与其对应的子音字母“”,而汉语拼音中的边音声母”l”与子音字母“”相对应,所以对于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进行日常交际的学习者来说,学习子音“”和“”不存在太大困难。但是安徽皖中江淮官话区和皖南宣州吴语的少数方言区方言与普通话不同,“n”和“l”是不作区分的。多数市县“n”和“l”混读,还有少数市县把这两个声母全读成“n”或全读成“l”。例如,江淮官话区的芜湖市就是把“n”、“l”两个声母混读,“女[nǚ ]”读成[lǚ],“老[lǎo]”读成[nǎo];合肥地区也会出现把“n”读成“l”的问题,如“奶[nǎi]”读成[lǎi]。
3.1.2送气声母
皖西赣语方言区读送气声母的字比普通话多。除了汉语拼音中的送气声母“p、t、k、q、ch、c”以外,有些在普通话中不送气的声母“b、g、z、j、zh、z”该地区方言也读成送气声母。例如,“步”的声母是“b”,该地区方言读成[p];“稻”的声母是“d”,但该地区读[t];“共”的声母是“g”,该地区方言读[k]。
3.1.3合口呼零声母“w”
皖北中原官话区习惯把合口呼零声母“w”发成发音较省力的唇齿浊擦音[v],这是这一方言区比较普遍的现象。例如,“我”普通话发音为[wǒ],但是皖北中原官话读成[vǒ]。
3.2韵音的负迁移现象
韵母的负迁移现象主要指由前后鼻韵母的混淆而引起的负迁移。
安徽许多方言区,尤其是安徽江淮、皖西、皖南地区的方言把后鼻韵母读成前鼻韵母的情况较多,特别是集中在“in”和“ing”,“en”和“eng”不分。产生这种发音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上述方言区学生习惯把舌头处在自然、舒适的状态下发音。前鼻韵尾“-n”发音时,舌尖往前,往上抬,而发后鼻韵尾音“-ng”时,舌根要往上,往后缩。相比之下,发后鼻韵尾音“-ng”时,拉扯发音器官定位会更费力。为了发音的便利性,就形成了用前鼻韵母代替后鼻韵母发音的状况。例如,把“朋友[péng you]”读成[pén you];“成就[chénɡ jiù]”读成 [chén jiù]。
韩语里虽然没有与拼音里的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相对应的母音,但是韩语中有收音“[η]”和“[n]”,这两个收音发音时能与前后鼻音的韵尾相对应。但安徽南部方言区的韩语学习者由于已习惯用前鼻韵母代替后鼻韵母发音,导致后鼻韵母发音器官舌根和软腭的肌肉由于长期得不到锻炼而松弛无力。因此在发收音“”时,会因为舌根和软腭的肌肉松弛无力,转而发发音相对容易的收音“”。例如,把“”读成“”;把“”读成“”;把“”发成“”等,造成词义及语义表达错误。
3.3声调的负迁移现象
皖中江淮官话和沿江吴语有5个声调,除了有与普通话相同的4个声调之外,还比普通话多出一个入声调,入声是无声除阻音,与韩语的收音发音有类似的地方,这个对学习韩语的收音能起到一定参照和引导的正向迁移效果。皖西赣语和皖南徽语多为6个声调,除了有入声调之外,大多还将去声分化为阴去、阳去两类。[4]而韩语则没有声调的概念,韩语发音音高变化幅度很小,大多趋向于低平调型,调值大概在33左右,没有安徽方言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及阴去、阳去这么复杂多变的音高变化。从声调复杂多变的方言发音体系转化为声调变化不显著的韩语发音体系,其方言声调的负迁移影响不可小觑,虽然声调的负迁移不会导致韩语词义和语义表达发生错误,但是会使方言区的韩语学习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韩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感受影响。
4 针对安徽方言对韩语发音负迁移现象的教学改善方案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一般认为韩语发音教学一般要遵循以下4个步骤:
(1)听音感知阶段。首先教师要示范发音给学习者听。学习者才能对原本陌生的韩语发音有一个直观地认识,从而才有可能正确模仿听到的声音进行发音练习。
(2)理论认知阶段。学生对韩语发音有了正确的感官认识以后,第二步要做的便是让学生全面了解韩语的发音系统,发音特点,学习正确的发音方法。
(3)发音练习阶段。当学生对发音有了直观认识和理论支持后,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发音练习训练来强化发音。
(4)检测纠正阶段。学生通过发音练习后,是否正确掌握发音要领,需要教师进行检测。在发音练习成果的检测同时,发现学生的发音错误并进行纠正。
下面利用上述研究整理的安徽省内方言对韩语发音负迁移现象,结合以上总结的教学阶段,设计了一些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改善方案,来提升韩语发音教学的效果。
4.1子音[5]
安徽方言区的学习者受到方言的负迁移影响,在学习韩语子音时,会出现“”和“”混读及发音不准确的问题。所以比起把“”和“”分开,单独组织教学,不如把“”和“”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教学,那样的话效果会更好。教师教子音“”和“”时,可以与所学的基本单母音“”等结合,组成“”、“”这样具有对比性的音节组合,给学习者进行发音演示,让学生对这两个子音的差异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但是部分方言区的学习者从听觉上就无法辨认两发音的差异,所以仅仅通过发音演示的方法进行区别认识的教学,效果有限。
4.1.2松音
皖北中原官话区的韩语学习者受到方言的负迁移影响,习惯用容易的发音位置代替困难的发音位置,因而把“”误读成唇齿浊擦音[v]。因此在组织母音“”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分别示范“”和[v]的发音,让学习者自己找出两者的发音差异。学习者通过教师的示范,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母音“?”是由双唇向前聚拢成圆形发音而成,是两唇音。而[v]是上齿和下嘴唇接触而发成的唇齿音。然后再告诉学习者“”的正确发音是第一个双唇音,而第二个唇齿音是受方言影响的错误发音,通过这种引导教学的方式,能让学习者对发音方法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除此以外,也可以让学习者准备镜子,在发音时能够及时确认自己的口型是否有误。在发音练习的时候,可以把“”以及“”,“”,“”一起练习。最后要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确认并纠正错误。
安徽江淮,皖西、皖南地区的学生由于受到方言前后鼻韵母的影响,导致收音“”、“”混淆。所以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除了遵循基本的教学步骤外,还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两个收音发音方法上的异同。
4.4声调
受声调的影响,给安徽各方言区汉语学习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即使发音正确,如果语调没有掌握好,语调上上下下,听起来会很怪异,更像是“中国方言式韩语”,影响了学习者韩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但是如何能改善方言声调对韩语发音的负迁移影响呢?作为韩语学习者,不像韩国人那样具备天生的语感,因此只能靠后天的模仿,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多准备听力资料,让学生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并且让学生把模仿的发音录下来,对比录音,体会语调的差异,反复进行模仿练习。还有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关于声调的原理。
声调的性质取决于音高的变化,而音高的变化取决于声带的松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发音时有意识的注意声带的松紧。韩语在发音时,声带相对汉语较松弛一些,所以发音时控制好声带的松紧,对于控制韩语发音的音调是有帮助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无法把所有单词的声调一一教给学生,而且声调的高低也因人而异,因情绪的不同会有所不同。所以对于韩语音调的把控还是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听,有意识的去模仿韩国人的语音语调,时间久了之后,会比较自然的把握规律,找到语感。
本文考察了安徽地区各方言对韩语发音学习的负迁移现象,总结出了声母,韵母以及声调三类共五种负迁移现象及成因,并在遵循听音感知—理论认知—发音练习—检测纠正的基本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运用对比教学等方法,针对每种负迁移现象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方案,帮助省内学习者克服发音学习时的方言障碍,提高韩语学习效率。
[1]胡春洞.外语教育语言学 [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8.
[2]钱锦伟.安徽方言研究综述 [J].文教资料.2008(7):45.
[4]黄景湖.汉语方言学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114-122.
[责任编辑:刘跃平]
On the Influence of Negative Transfer of Anhui Dialects on Korean Pronunciation
HU Xiao-ji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efei 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language transfer,it reviews the influence of negative transfer of Anhui dialects for Korean learners from initials,finals and tones when they study pronunciation,with the Korean primary learners as an object.Furthermore,it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reform plans for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dialects,to make the Korean primary learners from Anhui dialect regions overcome the dialect hindrance on their pronunciation so as to learn more efficiently.
Anhui dialect; Korean phonetic; language transfer; teaching method
2015-08-31
2016-01-13
2016年度合肥学院科研发展基金人文社科类重点项目“针对安徽方言对韩语发音学习的负迁移现象研究”(16RW10ZDB)。
胡晓杰(1985—),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学院外国语言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韩语教学。
H311
A
2096-2371X(2016)03-00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