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戴维森的真与意义理论

2016-10-18邹映商大卫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

邹映+商大卫

摘 要:20世纪60年代,在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背景之下,戴维森提出并进一步阐阐述了“真值条件论”的意义理论,也被称作“戴维森纲领”。戴维森吸收了弗雷格的语言哲学思想,从语句层而上研究语言的意义;并以塔尔斯基的真理语义学为基础,研究自然语言的意义与真的关系;继承蒯因的整体主义和外延上义的理论,使意义理论的研究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提出独具特色的意义理论。本文主要分析戴维森的真与意义理论。

关键词:戴维森纲领;意义理论;意义与真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

1. 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基础

意义理论本身是一种语义学理论,而塔斯基在语义学领域里为“真理”定义的研究深刻地引导了戴维森,他以塔斯基的真理定义为基础,追寻一种在他看来是恰当的意义理论。

2.戴维森意义理论观点

塔斯基真之定义,用“满足”来定义真,而“满足”则是语句函项与事态(或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真之定义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一个句子的真值依赖其构成部分的真值二语句同对象序列之间是否满足,表明了作为语句之构成部分对语句真值的重要性。戴维森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并由此开展了他的意义理论研究。

成功的言语交际表明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在语言意义方面的流利表达。在理解自然语言是,它既可以作为言语交流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意义理论研究的对象。

比如某人说“茶好了”,那么我们如何解释这个语句的意义(或者说理解这个句子)呢?根据戴维森的意义理论,首先,该句不是一句抽象的句子,它是与说话者意图和语言能力有关的东西。我们可以知道说话者认为“茶好了”是真的。因为这是站在戴维森解释理论的基础之上讨论意义问题的。

3. 戴维森意义理论之评价

首先,根据对戴维森意义理论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戴维森切入问题手段很特别。他不像其他学者,顺着探求“语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路线,却去讨论“语言的意义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就“使他的意义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也就是言语交流的领域;正是由于有了意义解释这个平台,戴维森不仅有效地批判了旧的意义理论,克服孤立的片而的形而上主义的影响,而且还能有效地借鉴前人研究中的积极成分,进而去构建新的意义理论,并在其中重构意义、真和人的新的关系图式。

戴维森意义理论的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客服以内涵的方式解决意义问题,创造性地用“约定T”这种外延性的真之定义解释自然语言的意义问题,使真与意义相联系,促成他特有的成真条件意义理论。而且,戴维森的成真条件意义理论“建起了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在他之前的诸多意义理论都有失偏颇,未抓住意义的本原。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戴维森的意义理论,他特有的思想成为任何想要探究意义理论的人都不能避免的理论领域。

4.结语

意义理论,亦或是“戴维森纲领”的内容,注重从两方而重新阐释意义与解释和意义与真的联系;他延伸了弗雷格和塔尔斯基的真值意义理论,在寻求解决意义通达真的问题时,阐释自然语言意义。这些思想是戴维森语言学中最重要的地方。

参考文献:

[1]Davidson, D 1985: 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o the relation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Hale, B &Wright 1997: 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 Blackwell Publishers.

[3]Lycan, W, 2001: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 ledge.

[4]McDowell, 1998: Meaning, Knowledge and Reality[M]. Blackwell Publishers.

[5]Miller'A1998: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Press.

[6]王路.向往戴维森[J].世界哲学,2003 (6).

[7]刘相谦.浅析戴维森哲学思想及其意蕴[J].攀登,2004 (6).

[8]K.路德维希,U.M.戴维森在行学上的主要贡献[J].齐林,江怡译.世界哲学,2003(6).

[9]李平.戴维森的规律观及其方法论底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0).

[10]王路.意义理论[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

[11]张力锋.戴维森纲领一一一条躲避内涵的意义理论捷径.逻辑研究专辑[C].

[12]叶闯.理解的条件戴维森的解释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6.

[13]蒯因.语词和对象一一当代世界学术名著[M].行学系列人人出版社,2005.

[14]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