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处理
2016-10-18张敏敏
摘 要: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更是跨文化转换。汉英两个民族在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给翻译造成了障碍。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文化差异,根据具体的情况,可采用音译、直译加注法,代换法,意译法,增词法和借用法加以处理。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张敏敏(1991-),女,汉族,陕西汉中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2
一、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1.生活习惯差异
自然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导致生活习惯的不同,生活习惯作为文化的体现之一,其差异也会通过语言表达体现出来。比如,汉英两个民族饮食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就是如此。中国传统主食以大米为主。中国人每日三餐不管吃什么都叫吃饭。在汉语文化中,由“饭”一词也引申出很多词语,含义各不相同。比如“饭碗”可以用来比喻人的职业,“生米煮成熟饭”可比喻事情已经做成,无法再改变。相反,英国的主食以面包和牛奶为主,所以这两种食物也常用在各种成语和比喻中。比如,“cry over split milk”(无益的后悔),“fair words butter no parsnips“(花言巧语是不中用的),“don'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你可不要砸自己的饭碗)等等。
2.社会风俗习惯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也会造成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的差异,并通过语言表达体现出来。比如,不同民族对于同一个动物的情感联想就有着不同的认识。对中国人来说,“狗”是一种卑贱而又令人讨厌的动物,很多与狗有关的习语都含有贬义的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狼心狗肺”等等。而在英语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很多与狗有关的习语是不带有贬义色彩的。英语谚语中有“love me,love my dog”,相当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除此之外,英语中也常用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luck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前者指一个幸运的人,后者意为凡人皆有得意日。
3.宗教文化的差异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信仰差异也必然会造成人们言语行为和语言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信仰佛教,在中国庙宇,佛堂也随处可见。因此汉语中很多习语和成语也常用和尚,庙宇等打比方,如“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菩萨心肠”等等。相反英语民族由于深受《圣经》的影响,相信上帝,天堂和地狱的存在,所以英语中也出现很多反映其宗教习俗的习语,如thank god, god bless me, god knows等等。这些都是宗教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4.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历史上由于长期遭受封建统治的影响,在汉语中也产生了很多揭露封建统治黑暗及丑陋的习语,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官官相护”等,即便是在现代化的中国,很多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也使得汉语中出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词语,如“拉关系”,“走后门”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具有特殊历史含义的。而在英国历史上,特别是在中古时期,由于受到外来民族的侵犯,英语中的很多习语俗语也都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特别是拉丁语和法语的影响。如“Fortune favors the bold”(天佑勇者),“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生有涯而知无涯)等等。
二、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
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尤金·奈达)。
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原语符号和译语符号之间几乎不可能达到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等方面的一一对应,但是为了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等,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变动和补偿手段。
1.音译、直译加注法
对于有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并且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其对应项的词语,为了保持其民族特色,帮助译语读者了解其文化内涵,在翻译时就应该采用音译、直译加注法。例如,在汉语中,“功夫”一词由于具有特殊文化内涵,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其对应项,所以在音译为gongfu时,可添加注释a Chinese martial arts based on the use of fluid movements of legs and arms以帮助读者了解其文化内涵,Sauna可音译为“桑拿浴”-一种芬兰式的蒸气浴(冯庆华,2002),加注可以更好传达其文化内涵。除外译者仅仅直译该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添加注释,将该词译为“four olds-old ideas,old culture,old customs,old habits”,这样更便于读者理解。
2.代换法
代换法就是指将原语成语或谚语中采用的形象用译语成语或谚语中约定俗成的形象代换,从而使译语更生动地道,力求达到与原语效果最大限度的等值。尽管采用这一方法有时候会使译文失去原文中的一部分民族文化色彩,但是会便于读者了解和领悟原语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更贴近译语文化。比如,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到什么山,唱什么歌,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a bolt from the blue–晴天霹雳等等都可以用原语中现成的形象表达来传译。
3.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在翻译中直接指出原语的真正含义,用和原语意义相同但形式不同的词汇语法来翻译。这是对于一些具有独特原语文化特征的词,习语,俗语和句子,如果直译,音译无法准确传达原语的文化内涵,而代换互译又容易将译语文化色彩强加到原语文化中去,这时为了填补语言之间的词汇,语义和文化空缺,就可采用意译法。比如,“天有不测风云”中“风云”一词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wind and cloud”,因为它在汉语文化中常用来比喻不安定的,多变的局势,因此翻译时为了便于英语读者了解,应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通过释义来真正实再现原词信息,将“天有不测风云”译为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同样“He is a frugal man;the furnishings of his home are truly Spartan”(孙致礼,周晔,2010)一句中,“Spartan”一词若直接译为“斯巴达”是无法准确传递其文化内涵的。该词其实源于古希腊斯巴达文化,具有简朴,刻苦,刚强,黩武等特征,因此该句中的“truly Spartan”其实就是“truly simple”的意思,该句可释义为“他非常简朴,家中的陈设真是简陋。”
4.借用法
借用法就是借用译语中现成的词句来替换原语中的词句。这是建立在不同民族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相似的基础之上的。借用法有利于传递与译语文化对等的文化信息。比如,“来的容易,去的快”可借用英语中的“Easy come,easy go”,“趁热打铁”可借用“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轻如鸿毛”可借用文中的“as light as a feather”等等,这些都是用译语文化中现成的词句替换原语文化词句的典型例子,也更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因此,译者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就必须深谙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文化内涵恰当地“对接"起来,以便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风貌。
参考文献:
[1]孙致礼,周晔.高级英汉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62.
[2]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