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的核心价值思想“仁”
2016-10-18刘路
摘 要:“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在《论语》里出现了109次,已成为儒家道德伦理的一个重要体系,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价值的核心。本文从《论语》里“仁”的内涵入手,探讨实现“仁”的途径,思考“仁”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仁;内涵;途径;价值
作者简介:刘路(1991-),男,汉族,湖北随州人,湖北大学文学院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1
“仁”是孔子思想的宗旨,孔子穷尽一生为“仁”而日夜求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仁”深入到他灵魂的深处。笔者将深入分析《论语》中“仁”的基本内涵,重点围绕实现“仁”的途径和“仁”在当下的重要价值展开论述。
一、“仁”的基本内涵
“仁”内涵的实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种即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既是对普通人的要求,也包含了孔子劝说统治者施仁政,促进国富民强的夙愿。《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表明“仁爱”是要超出家族、阶级与等级的界限,把人视作有人格的独立个体来对待;《雍也》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要求用内心的体验来推己及人。第二种是“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早年对“仁”定义的解释,用“克己复礼”来提升品行,以维护西周之礼,坚持修身努力实现“修己以敬”乃至“修己以安百姓”的崇高目标。
二、实现“仁”的途径
(一)以“仁者爱人”的标准规范言行
实现“仁”,首先要以“仁者爱人”的标准来衡量与规范个人言行。《子路》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与《颜渊》中“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等突出了履行伦理道德责任的重要性。《雍也》更是从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消极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方面对比,突出了心中有“恕”,言行才会符合“仁”。我们应持“忠”和“恕”的态度来关爱同类,忠恕为怀来实现“仁”。
(二)重视“仁”的情感基础-—“孝悌”
实现“仁”必须重视“孝悌”,“仁”既依赖于“孝”,“孝”也离不开“仁”。《学而》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表明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我们实现“仁”的情感基础。一个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敬爱的人,也不会对他人和社会有仁爱之心。《泰伯》中“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更强调了“孝”的重心在于内心之“敬”。因此,我们应坚持孝悌为本,在“孝”道中坚守“仁”的社会责任。
(三)加强修身以实现“仁”
实现“仁”必须加强个人修养,个人必须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准则“礼”,将其伦理原则慢慢内化成人们内在的德性“仁”。“克己”要求克制并超越个人欲望,“复礼”要求人们办事时应遵守社会准则与规章,使言行举止合礼。《里仁》中“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以及《子路》中“刚、毅、木、讷近仁”等表明仁是礼的内在本质,礼则是仁的外在形式。我们要通过礼对道德修养的要求来促进个人的完善,加强修身以实现“仁”。
(四)在实践中磨练成“仁”
实现“仁”需要舍我其谁的勇气与刚毅,在实践中执着追求“仁”。《子张》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提醒人们要在后天学习中强化“仁”,博学多识。《子罕》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与《里仁》中 “苟志于仁,无恶也”启发我们把成“仁”视作毕生追求时,内心便会坦荡无忧。《卫灵公》中“当仁不让于师”更教导我们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告诫人们尤为重要的是立志成仁后,要敢于付出牺牲,必要时甚至是生命。实现“仁”需要用一生来捍卫它,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成“仁”。
三、思考“仁”在当下的社会价值
“仁”作为传统儒家思想价值的核心,对后世影响深远,其精华在当今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借鉴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个体追求实现“仁”的过程其实就是向更高的人生境界飞跃,社会提倡“仁”就会在普通人心中树立“爱人”的意识。公众在交往中秉承忠恕为怀的原则,就会用仁者爱人的气度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他人,实现个人洒脱的人生境界,增进相互间的信任与关爱,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拉近自己与他人、人与自然的距离。
第二,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提倡“仁爱”的精神,发扬“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当下物欲横行、缺少人文情怀的现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迫切需要用“仁者爱人”之心来唤醒公众日益流失的“仁心”。国家要努力提高公众的道德修养,激发普通民众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感,将“仁爱”与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全民更加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营造健康、文明与诚信的社会风气。
第三,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仁”及其背后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有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仁爱”的核心理念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共性,可以借鉴与利用其优秀的价值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在社会中真正坚守“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塑造友爱与稳定的社会秩序。只有将儒家“仁爱”的优秀文化坚守到底,才能让它更好地推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之,“仁”是《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价值的核心,孔子穷尽一生求索“仁”,如《为政》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言,这其实是孔子及其后继者在生活中“成仁”后的真实写照。孔子在追求“仁”的道路上为后继者树立了不倒的丰碑。我们要从儒家思想价值核心“仁”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让其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邓瑞.简析《论语》中孔子“仁”的观念[J].现代语文,2008(1).
[3]王云力.《论语》“仁”之探微[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14(1).